摘 要:語文課是學生直接接觸古今中外大量優(yōu)秀范文的好機會。教學過程不應該只是教師帶著已經(jīng)準備好的課文理解走向學生,把結果講解給學生聽,而更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老師,向老師求教。這就要求教師在重視課堂提問質量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引導學生提問。
關鍵詞:語文課;閱讀理解;培養(yǎng)
從以往的教學來看,學生的興趣并不濃,教學效果也并不理想。原因可能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過多過細,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而讓學生陷入了被動。這種教學,可能存在的誤區(qū):
1.重分析,輕誦讀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很多教師對一首短短的詩詞,如《擬行路難》《登高》等,可以分析大半節(jié)課甚至一節(jié)課;一篇散文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可以把它們分成一幅幅風景,剖析得細致入微。這種做法難以適應當今素質教育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要求。
2.重提問,輕質疑
在課堂上,提問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在課前,教師對提問的時機、難度、梯度等都進行精心設計,以此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但是,這種問答式教學,表面看去,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仍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并沒有為學生真正打開主動學習的大門。因此,筆者做了以下嘗試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增加學生的誦讀時間,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誦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學生對誦讀產(chǎn)生興趣呢?在平時,學生往往對課文不感興趣,而對課外的文章興趣要濃得多,針對這種情況,我挑選了一些詩詞,精美散文的朗誦帶,在早晚讀時,用5-10分鐘放給學生們聽,讓他們感受作品帶來的美的享受。學生們對閱讀的興趣果然大增,紛紛要求老師多播放一些朗誦帶,并把文章打印出來,他們自己也摘抄了不少的詩文。
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對課外的詩文感興趣,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對課文感興趣。我們常常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也是這樣,到處去搜尋優(yōu)美的詩文,卻沒有發(fā)現(xiàn)課本其實都是典范之作。并讓學生聽一些課文朗誦帶,領略課文的美。學生果然對課文興趣大增,早晚讀時,書聲瑯瑯。
朗誦之所以能打動人,聲音的條件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字正腔圓,對文章準確把握、恰當。朗讀一篇文章,如果吐字不清,讀音不準是不可能帶給人美感的。一篇文章,如果自己有許多地方不明白是不可能把它讀好的,因為朗讀是二次創(chuàng)作,必須把作品和自己的理解結合起來。因此,要讀好一篇文章,首先必須掃除文字障礙,其次必須對作品有較為準確的把握。在此過程后,聽名家的朗誦,教師的范讀,有朗誦專長學生的示范都是很重要的。
當然,在教學中除了強調學生的朗讀外,還要強調學生的背誦,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和背誦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同時,變到這些精美的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價值判斷、人文精神的熏陶。這對學生人格和心靈的積極影響,不是教師的空洞說教所能相比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眾所周知,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基石。近年來,報刊媒體關于這方面的討論也很多,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重視提高思維水平,使學生養(yǎng)成質疑習慣;重視好奇心的激發(fā),使學生想問;重視構建心理安全區(qū)域,使學生敢問;重視方法引導,使學生會問。這四個方面涉及閱讀過程中問題意識的核心和其形成的內(nèi)外因素。
那么,怎樣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呢?我認為首先要強調以課文為中心。張志公先生很早就提出“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的主張。他說,教一篇文章,必須讓學生透徹理解全篇的思想內(nèi)容,并且從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識上的啟迪、感情上的陶冶。所以說,通過研讀課文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問題意識,進而增強能力,陶冶情操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強調以課文為中心,并不等于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都緊扣課文。原因很簡單,學生的閱讀能力正在培養(yǎng)中,因此問題提得深一點還是淺一點,扣住課文緊一點還是松一點都很正常。我們首先應該重視的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心理態(tài)度。因為在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對學生敢于質疑的心理進行呵護比關注更重要。只有學生養(yǎng)成敢于質疑的習慣,我們才有條件提高學生質疑的水平。不過,呵護學生勇于質疑的積極性并不等于不重視問題的質量,而確保課堂上問題質量最基本的措施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篩選、整合,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自評、互評。引導學生在不斷的質疑問難中體會:“什么該問,什么不該提問或不需要問,什么樣的問題才有價值,怎么去求異思維,怎樣于無疑處見疑”等。
總之,把質疑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不時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現(xiàn),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合,篩選,以及組織學生對問題加以自評、互評,對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問題質量的提升有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蔣素梅.構建中學生名著閱讀的長效機制[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6(2).
[2]陸文躍.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6(4).
[3]毛志美.中學生文學名著閱讀方法[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07(2).
[4]林玲.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提高學生語文素質[J].成才之路,2007(21).
[5]陳之忠.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安徽教育,1980(4).
[6]潘為烈.近年來語文課程和教學若干研究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7]蔣德均.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J].教育評論,2003(2).
作者簡介:黃曉梨,女,生于1967.3.5,學歷:本科,就職學校:江西省高安灰埠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