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志也”(《說文》①),“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毛詩序》);里爾克說“詩是經驗”,愛倫坡說“詩是智慧,詩除了他自己別無目的,她不能有別的目的”。似乎只有詩歌,才稱得起“文學皇冠”的稱號。
關鍵詞:詩歌教學;誦讀訓練;讀寫結合
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分量重。這不僅因為詩歌數(shù)量龐大,名篇眾多,而且因為它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最難教學的領域之一。從事詩歌教學,要求教學者文學修養(yǎng)要深厚,教學經驗要豐富;而且還要求教學者要充滿詩性的智慧和靈光。新課標關于初中詩歌教學,提出了這樣一些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等等。依據(jù)這些要求,讓我們明確初中詩歌教學的基本任務首先是要加強誦讀,其次是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感情,再次要能評析鑒賞詩歌的語言,最后還要能評價詩歌。
根據(jù)初中詩歌教學的基本任務,我認為一首詩歌的教學策略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根據(jù)詩歌本身的教學內容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決定了達成什么樣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不能拔高,也不能空洞寬泛,要根據(jù)詩歌本身的內容來制定。比如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歌行體”特點;讀準幾個重點字的讀音(三重(chóng)茅、沉塘坳(ào)、布衾(qīn)、喪(sāng)亂、大庇(bì)、見(xiàn)此屋);能熟練、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背誦;理解詩人表達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正確理解“南村群童”與詩人的關系”;進一步認識杜甫詩歌的特點以及杜甫史詩的意義。就比這樣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體味詩歌的意境;感知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了解本詩的體裁及杜甫的文學常識;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與背誦”更具體、更切合這首詩。
二、深化對誦讀的認識,加強學生誦讀的訓練
誦讀是詩歌教學乃至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們需要深化對誦讀的認識。有的老師把誦讀僅僅變成了推進教學、熟悉文本內容的一個過程,這樣的課堂,老師是不太注重教學生誦讀的。誦讀不僅是詩歌教學的手段,它本身就是詩歌教學的目的。我在教學《石壕吏》時,整節(jié)課以朗讀詩文貫穿,先讀訂正字音,再播放朗讀錄音掌握重讀、節(jié)奏。老師先讀,再聽錄音讀,學生個人自由讀,小組讀、全班讀,最后讓讓學生模仿官吏和老婦的口吻分角色讀,形式豐富多樣,同時朗讀指導環(huán)節(jié)也有梯度。
三、在大致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品讀
所謂“大致讀懂”,就是對一首詩要有個基本的把握,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要能準確地概括出來。這就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先解題,再理解詩歌詩句中表達的基本內容,最后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詩句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以及寫作方法,讓學生能“大致讀懂”。如果能設計一兩個關鍵的問題,對詩歌的理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詩歌中抓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進行品讀。例如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品味“見”字就能體會作者的悠然閑適的心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詩人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當然,為了達到對詩歌的進一步理解,我們還得教給學生一些詩歌常用的表達技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品讀詩歌,比如比喻、擬人、夸張、用典等,還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想象詩人當時的處境,這樣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四、注重讀寫結合,拓展閱讀空間
讀寫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髓,是被歷史不斷證明了的最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之一。在詩歌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如果適當引入寫作訓練,比如模仿、改寫、擴寫,甚至創(chuàng)作一點小詩,不僅可以糾正當下課堂教學里“踏空”的毛病,而且能夠拓展閱讀空間,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還能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真可以說是一石三鳥。比如上完《石壕吏》,可以讓學生把它改寫成一篇現(xiàn)代記敘文。上完《天上的街市》后,可以讓學生模仿寫一首現(xiàn)代小詩等等,都是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作為學生詩歌閱讀分析的啟蒙者、古代詩詞的起始施教者,以上是我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在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中對于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一些個人淺識拙見。
參考文獻:
楊道麟.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龔文菊(1976.09—),女,學歷:碩士研究生,就職學校:四川省成都市雙流中學實驗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