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早已在我區(qū)全面鋪開,有識之士一直在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探索,課堂教學對一個學生的影響將是終生的,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將對其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那么,我們身為教師,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究竟在哪里。
一、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個人,即使是受完大學本科教育,他在校所學的知識含量也最多不過是他一生所用到的知識的10%,而一生所用的絕大多數(shù)知識是要靠自學完成后,這足見自學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在學習中嘗到甜頭,久而久之,學生會因自己的成功感到快樂,再在快樂中學習體驗成功,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探究的習慣
曾經(jīng)長久以來,我們都只是非常重視哪些孩子回答問題次數(shù)多、正確率高,這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家長和教師習慣性地認定好學生的標準,可是現(xiàn)在,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的現(xiàn)實:我們的好學生缺乏創(chuàng)造力。記得大概十多年前,我在教學《黔之驢》時,自己很得意地設(shè)計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驢能在黔活下去嗎?有一個平時就很淘氣的王××說:“能!老師,驢可以先避開挑逗、侵襲,去學本領(lǐng),本領(lǐng)強了,它就不必害怕老虎了,誰說食草動物就一定得被食肉動物吃掉呢?”當時,我真的很無奈,我想:可憐的孩子,你怎么連這樣常識性的知識都不懂?看到一向和藹的我無奈的笑容,王××紅著臉訕訕地笑道:“老師,我想到的小毛驢不只是驢,還可能是……人!”同學們哄堂大笑。
關(guān)于“雪花融化了是什么”的標準答案幾乎讓我們每一位教師笑,有嘲笑、有苦笑,有人也不以為然,少數(shù)人認識到了這其中教師的錯誤,然而自己卻不可避免地演繹著類似的錯誤。我們不該再習慣于一切都墨守成規(guī),也讓學生的思維囿于某種怪圈內(nèi),我們在這一點上應(yīng)學習美國的學生家長,每天問問孩子:你今天提了幾個問題?
三、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币灿兴渍Z:“眾人拾柴火焰高!”可見老祖宗們早已認識到團結(jié)合作的力量,但在工作中,同事們真正做到精誠合作的卻是少之又少,互相拆臺的卻比比皆是,追根溯源,大概與學生時期就根本沒有學過合作學習有關(guān)。身為教師,我們應(yīng)深思。
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瓶頸在于:把學生學習習慣培養(yǎng)好,讓孩子們在學習中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簡介:陳廣宇,1980年5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新民總校,研究方向:初中語文。
?誗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