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需要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需要新的亮點,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就是一個突破口。從辯證詞語的積累、辯證句子的積累、辯證觀點的挖掘、辯證思維的運用四個方面闡述了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質(zhì)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辯證思維;詞語;句子;觀點;運用
當語文教學深入貫徹新課標的時候,怎樣找到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道路?有一個較為重要的突破口: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無論是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還是針對最近幾年出現(xiàn)的開放性題型,都要求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也是體現(xiàn)了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一、辯證詞語的積累
在我們運用的日常詞語中,有許多相對的或相反的詞語,這些詞語具有樸素的辯證思維。恰當?shù)剡\用辯證的詞語,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把事物的辯證特點表達得更充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nèi)粘_\用的成語、諺語、俗語就有很多辯證的思想,平時要不斷地積累。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運用矛盾的觀點,比喻用對方的觀點、論據(jù)去反駁對方。有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是事物量變質(zhì)變規(guī)律的體現(xiàn),比喻小事情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在積累詞語時不忘加入辯證規(guī)律的點撥,學生就能靈活地掌握辯證思維的運用情況。
二、辯證句子的積累
平時如果能多積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辯證名句的話,相信學生能比較深入地理解段落乃至整篇文章。如教學《行道樹》一文時,對“神圣的事業(yè)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才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個辯證句子的理解,教師可抓住三個關鍵的詞“神圣、痛苦、深沉”,把大問題化成小問題:為什么行道樹認為自己的事業(yè)是神圣?從事神圣的事業(yè),行道數(shù)承受了那些?為什么說這些痛苦反而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從痛苦中能得到快樂?對于這幾個小問題,學生就容易解答,疑難就迎刃而解。從事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要承受痛苦,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但是,我們卻能從這些痛苦中得到歡樂、欣慰和滿足,這種幸福相比較而言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樂。運用這種大化為小,在聯(lián)小成大的方法,就可以使學生理解這類具有辯證思維的名句。
三、辯證觀點的挖掘
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挖掘課文所包含的辯證思維的因素。例如《傷仲永》,當教學流程進入高潮時,我順勢提問:“方仲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教師在學生回答后點撥:“可見方仲永的經(jīng)歷及發(fā)展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睂W生參與討論,從而挖掘出課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方仲永最后成為一名普通的人,誰之過?學生在這樣的問題下再次討論后,教師歸納:這是內(nèi)因外因之辯證的規(guī)律,外因可以促進或阻礙內(nèi)因的轉(zhuǎn)變,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又一個基本觀點。熟讀課文最后一段后,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評價這件事的?”一學生回答:“作者強調(diào)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應該肯定?!币粚W生補充:“王安石認為仲永之通悟,授之天也,不妥,人的通達聰慧,我認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有,上天所賜予的人的智力是差不多的?!蔽尹c撥到:“你在前面同學肯定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很好,值得表揚。我們對作者意識先行的思想要加以批判和反對。”又一同學插入道:“老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意思是說人只有經(jīng)歷了磨難,只有通過后天的努力才能成大氣,人的能力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有?!苯處煔w納:“在肯定的基礎上加以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的規(guī)律,這是通過學習挖掘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第三個基本觀點。”相信通過對課文的辯證思維的不斷的挖掘,學生能提高辯證思維的能力,為發(fā)展奠基。
四、辯證思維的運用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知識,深入理解事物,對文章的某些不足之處“挑刺”,而不是盲從課本,盲從教師。例如,《塞翁失馬》這則古代的寓言,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對人們有啟發(fā)。塞翁不因一時失利而憂,也不因一時得利而喜,我們說塞翁對待得失、禍福問題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在教學時,教師可運用學生已學過的辯證思維知識,積極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塞翁的辯證思維方式有何不妥?有同學指出:“塞翁僅僅從家庭利益上來衡量禍福得失,他甚至把兒子因跛腳而未能出征御敵得以保全性命當作福,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庇钟型瑢W指出:“我聽了塞翁的一番議論,一方面覺得有道理,懂得了禍??梢曰ハ噢D(zhuǎn)化;但另一方面我也感到他的說法讓人有點糊涂,讓人覺得一件事既可以說他是好事也可以說他是壞事,似乎事無好壞而言,無得失可言了。”這是學生在運用辯證思維進行思考,是“閃光點”。此時學生正處于“憤”“悱”之時,教師及時簡明地介紹關于禍福得失問題的辯證觀點: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性質(zhì)是確定的,好事就是好事,壞事就是壞事;但好事與壞事又都具有兩重性,“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存在著相互轉(zhuǎn)化的可能性,至于能否轉(zhuǎn)化,要看條件,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xiàn)轉(zhuǎn)化。同學們以這些再重新分析塞翁的議論,興趣甚濃,并得到了新的認識。
總之,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我們要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抓住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突破口,持之以恒地加以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就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看待問題就比較客觀公正了。而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要以辯證的觀點對待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講解教材、評價學生發(fā)言等方面,力求做出榜樣,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yǎng)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努力使辯證思維成為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的一個新亮點。
參考文獻:
[1]李犇.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中國教師,2013(10).
[2]李賽萍.反思,語文課堂的新旋律.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2009(8).
[3]李莉.語文教學的“辯證思維”.人民教育,2008(2).
[4]黃獻峰.辯證思維能力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5]徐丹.讓學生個性飛揚:小學語文課堂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的嘗試.課程教育研究,2014(2).
[6]張旭穎.構(gòu)建小學語文思維型課堂.新課程:小學,2014.
作者簡介:李嚴利,女,學歷:本科,就職院校: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華潤希望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