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西方人與東方人的性情即使從某些食物上也是能看出區(qū)別的。例如西方的披薩與東方的包子:披薩餅所有的“內(nèi)容”都是平鋪直敘、擺放在面餅上的,什么口味一望便知。
而包子則不然。包子的外貌基本一致,而包子里面具體的“內(nèi)容”,我們稱之為“餡”。到底是什么口味的餡,是“餡”還是“陷”,不親口嘗嘗是不會知道的。
披薩的西方式熱情與包子的東方式含蓄,如此相映成趣。
而發(fā)明了東方包子的中國人,在對“愛”的處理上,也如同對“包子餡”的處理一般——一只“餡”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包子,通常才會被認為質(zhì)量到位;而一只破了皮、露了“餡”的包子,似乎就成了質(zhì)量不佳的處理品,無緣無故地被降了若干等級,變得不那么受歡迎。
因為這樣的思維方式,傳統(tǒng)的中國人并不輕易開口說“我愛你”??傆X得,“味覺”理所當然比“視覺”或“聽覺”更可靠。眼見也并非為實,耳聞也可能是虛,只有親自品嘗過,味道好,那才是真好。而說得好聽,做得好看,那都充其量只是徒有其表。徒有其表者,通常不可取。因為內(nèi)容才是核心,內(nèi)在才是重點和實質(zhì)——這是觀念傳統(tǒng)的中國人的一種“愛情美學”。
這種傳統(tǒng)的“愛情美學”絕非不好,甚至是值得贊美的——它質(zhì)樸平實,如田園般和煦、如牧歌般悠長,就像許多人內(nèi)心所向往的那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此做一對幸福的人,相對不需言,默默兩無猜。
這是一種東方式浪漫。這種東方式浪漫,不僅存在于中國,甚至還存在于日本。例如日本文豪夏目漱石,在翻譯“I Love You”這句英文時,并不翻譯成“我愛你”,而是翻譯成“今夜月色很美”——在東方的愛情美學中,含蓄通常是貫穿始末的情感命脈?!拔覑勰恪边@樣的直白,多么不解風情,多么了無情趣。
可是,西方的“披薩”式愛情轟轟烈烈地來了,芬芳撲鼻,色彩斑斕。大膽說愛,非??觳停@令那些將“餡”緊緊包裹起來,被動地等待對方去品嘗的“包子”們無法企及。在“洋披薩”的熱情面前,“包子”們的含蓄顯得有些笨拙,有點“狗不理”的味道。并且一旦有了“土包子”之嫌,就只能痛心疾首地眼睜睜看著自己心儀的那朵鮮花被插到“牛糞”上。
相信這是無論多么驕傲的“包子”都不愿意看到的結局。而在失去田園與牧歌的現(xiàn)代都市,對于愛情,人們更傾向于視覺、聽覺與味覺的各種綜合判斷。即使你是一只滿腹經(jīng)綸、才華橫溢的“包子”,也要擅長于自我柔軟,擅長于利用火候讓自己熱氣騰騰。要知道,即使喜歡包子的人,也不會熱愛一只冷冰冰的包子——那該多么僵硬。
“今夜月色很美”是一種東方式的愛的含蓄,但沒有太陽的燦爛,也不會有月色的風情。如果,你心里已經(jīng)有了愛,如果,你心里還在愛,那么,就請大聲說出來吧——去告訴你的他或者她:“我愛你!這個夜晚,因為有你,月色很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