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巖之上,麻鷹,一點風中飄逸的墨跡。老崖縫間的巖茶,轉(zhuǎn)換一個又一個精準的季節(jié),春光飄飛的花瓣潛入綠葉的記憶,精美絕倫。
層崖之下,滟灘喑語,綠竹骨感,桐葉豐滿,吼喊的人影淡了,機動船的喘息歇了。
袒露的磧壩,一條野渡船老在了河灘。猛隼飛嘯,搖曳了遍坡的草色。巖鯉翻旋,驚碎了躑躅的洄浪。我是一根思茅草,在烏江的呼嘯里花蕊暗蓄,微笑仰天,紛披瀟瀟的風,顫抖瑟瑟的雨,舒卷時間的鋒刃。
心脈躍動烏江的方向,從西往東,從東向北,起伏跌宕,九曲回腸。我傾聽的耳朵,掛滿了麻柳,掛滿了滇黔的風,巴蜀的雨,石器的光芒;掛滿了圪佬的踏歌,土家的擺手舞,苗寨的山歌……所有的故事都在沙粒中行走。
在烏江,愛上了一尾游弋的小魚,是一種福報,一種曠達,一種高遠。羊角磧,薄刀嶺,摩圍山,郁山鎮(zhèn)……這些烏江的短篇、中篇、長篇,寒月下,烈風里,心若穹廬。
大唐的長孫無忌就這樣讀了,十五年后魂歸昭陵,一座叫天子墳的衣冠冢,搜藏了襤褸的烏江。劉禹錫這樣讀了,黃庭堅也這樣讀了,一刀一鑿的石刻碑文,一字一嘆的軟語噥詞,增訂一頁頁生命羈旅的厚度。
大明的王陽明讀了嗎?黔中龍場瘞旅的牽掛,是一本《傳習錄》,是一寸烏江的燭影。翁若梅用大清的眼神,惺忪翻了個遍,才有了蝕骨的心痛,淚水透濕衣襟……
一顆心被打開的一瞬間,一粒沙想著閃亮,一棵草想著開花。一根烏江的思茅草這樣讀了。一次次洪水暴漲之后,粒粒沙子真實透亮,團團卵石真情靈動,兀兀的礁石真誠袒露,翩翩的白鶴真心高蹈……在我的草葉間撥亮了光與影的心思。
沉入在黑深土的石器、土陶、青銅……思想的碎片,五彩繽紛。
殘凸在暗處的楚碑、漢墓、唐大路……歷史的流光,柔腸百轉(zhuǎn)。
行走在河川上的土人、苗人、寮人……靈魂的歌謠,如幻似夢。
凜然在浪尖上的竹筏、木船、駁船……吼喊的號子,響徹骨髓。
閃動在逆光里的禪院、書院、教堂……蒼然的素顏,粼閃憧憬。
木筏竹筏,木船駁船,桐油燈麻油燈,纏綿吊腳樓無言的翹盼。
夜郎嵐風,巴國露光,秦漢箭影,鐺亮了唐宋元明清的老纖道。
飄逸高原紅土靈動的鞭影,一軸千山萬壑的釉彩奔蕩在古鹽道。
群山深處,古樸的心跳,在飛鳥的振翼下蜷棲。
白云之上,深邃的箴言,在銀河的濤聲里搖曳。
一根烏江的思茅草,挺拔著一枯一榮的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