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戲'
許鞍華的新作《黃金時代》是一部以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為核心的女人戲。許導(dǎo)演并不承認自己是女強人,還笑稱有開車恐懼癥,看見電腦會發(fā)暈,性格很害羞,假如不拍電影,跟別人就沒有話講。這些特點不禁讓人想起同樣自稱害羞、除了拍電影什么都不會干的李安。
業(yè)內(nèi)常言,要體察導(dǎo)演的功力,就看他能不能拍好女人。
李安便是這一標準下的所謂好導(dǎo)演。2006年,李安在拍攝《色戒》的過程中一度陷入迷茫,于是他跑去法羅群島見到了他的偶像——英格瑪·伯格曼。在那位影壇殿堂級大師、精神導(dǎo)師、一個步履蹣跚滿頭銀絲的老人面前,李安像個孩子般一頭撲入他的懷中痛哭。這個已經(jīng)被自己腦中的王佳芝—— 一個虛幻的女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男人,用這種方式為自己偷到一個小小的出口。而他怎么也沒想到,在法羅多島與伯格曼相遇后僅僅一個月,精神導(dǎo)師去世的消息便傳到了《色戒》的片場。
王佳芝戴上“鴿子蛋”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但她確實做了一個舍命保護面前這個給她莫大的幸福的男人的決定,一個讓自己身后的所有的男女痛恨不已,但卻足以讓銀幕前無數(shù)男女潸然淚下的決定。王佳芝放跑了易默成做了黨國的叛徒,要讓觀眾進入王佳芝在放跑易先生那一刻的心境是個不小的困難,或者說李安想要深挖易先生的壓抑并呈現(xiàn)出王佳芝被一個男人一點點鉆入心里、被他打敗熱烈執(zhí)著的年輕的信仰的過程,也是李安面對自己內(nèi)心壓抑和艱難抉擇的過程。據(jù)說李安的片場總有一個小屋或者是足夠他靜心思考、痛哭一場的空間。談到《色戒》時他曾說:“還記得有天我哭到不行,梁朝偉過來對我說:‘導(dǎo)演啊!我們只是露個皮肉,你要保重?!撼瘋ケ晃艺垓v成那樣,還反過來安慰我,拍完后我們四個都生了好久的病,好像大病一場。”
放跑易先生后的一幕,仿佛是導(dǎo)演住到角色心里般深入而精準的神來之筆。王佳芝闖下滔天大禍,像喪家犬般的走到街上,在命將嗚呼之際,她卻開始失神地看起了櫥窗中的高檔時裝。窗內(nèi)一個貴婦和她的男人在挑選服裝,王佳芝則獨自流落在數(shù)秒之前自己還可以如此但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傷感當(dāng)中。李安鏡頭下的王佳芝足夠天真愚蠢到令人相信她干得出那樣的蠢事,但也足夠壓抑、掙扎而痛苦到讓人期待她聽從內(nèi)心而不是“上面”下達的冰冷命令。
《色戒》給了湯唯一個蛻變的機會,在李安的指導(dǎo)下她相信并進入了王佳芝的生命,刻畫出一個柔弱的女人如何用一己之力承擔(dān)了時代和愛的代價。然而從《黃金時代》的題材來看,蕭紅這一角色簡直就是給了湯唯一個把這份雙重代價詮釋到極致的機會,給了她通向影后的臺階。
蕭紅,一個民國女作家'
許鞍華此番《黃金時代》中的蕭紅可能是她所有影片的女性人物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位,同時也是最令人扼腕嘆息的一位。
命運對于女人總有不公,特別是杰出的女人。就像萊尼·瑞芬施坦所說:“女人是不允許犯錯的。”
影史奇跡般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系列的女導(dǎo)演萊尼·瑞芬施坦(Leni Riefenstahl),在德國納粹時期深受希特勒的賞識,納粹高層準許下的幾乎不計成本的瘋狂投入和支持,讓她可以自如的把才華發(fā)揮到極致。而戰(zhàn)后她則毫無疑問的成為了眾矢之的,因為她當(dāng)年幾乎把魔鬼拍成了上帝的模樣,因為她的電影讓無數(shù)德國青年以身著納粹軍服為榮,更因為她是個女人,人們自然而然的把她與希特勒的關(guān)系使勁地往壞處想。很多二戰(zhàn)中為法西斯政權(quán)服務(wù)過的藝術(shù)家在戰(zhàn)后仍然受人尊重,但好萊塢則讓萊尼“滾回去”,她似乎永世不得翻身。后來的影評人理查德·考利斯如是說:“那是因為《意志的勝利》拍得太好,加上,她的風(fēng)格,加上,她是個女人,一個美麗的女人?!?/p>
蕭紅也同樣才貌雙全,但與她的文學(xué)成就比起來,蕭紅的人生是一次沒有定義的悲憤漂泊。蕭紅年輕時就有《畢業(yè)生》中男女主人公般的瘋狂,她在初中畢業(yè)之際逃婚,與男友私奔出走北平,即便后來因為盤纏用盡回到哈爾濱,也堅決同居在一起。但兩年后,男友將懷孕的蕭紅拋棄,在旅館老板因為房租問題準備把她賣到妓院的時候,哈爾濱《國際協(xié)報》編輯蕭軍急忙趕來解救,蕭紅這次等來了她的創(chuàng)作同行者和六年的同居伴侶。蕭紅跟蕭軍一起輾轉(zhuǎn)南下,她在青島寫完了成名作《生死場》,并與蕭軍共赴上海。然而上海則成為這段感情破裂的開始,蕭紅在上海與魯迅的相遇,成為后人對“相見恨晚”一詞的最佳解釋。
蕭紅最糾結(jié)也最幸福的一段人生旅程,也同時成為了魯迅靈魂深處最大的歡悅和最難言的掙扎與孤獨。從蕭紅寫就的《回憶魯迅先生》那滿布細密的痛楚,但又白描般平靜真切的文字中,后人感嘆這世上最懂魯迅、離他最近的人恰恰不是他那賢良勤懇的妻子許廣平,而是這位“常來家里坐坐”的女作家。
相對于魯迅給他人的評價,他對蕭紅的贊美與賞識近乎窮兇極惡。魯迅親自給《生死場》寫序,評價她為將來會取代丁玲而成為女作家中的佼佼者。是魯迅讓世人真正看到了蕭紅的才華,給了蕭紅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而蕭紅以她女性特有的纖細與敏感,對魯迅靈魂深處的變化有著異于常人的感知。蕭紅曾對魯迅的雜文和小說有過一番評價(在聶紺弩的回憶文章中),聶紺弩認為那是他見過的對魯迅作品最為恰當(dāng)中肯的評價,超過了一切評論家。
但命運給二人開的玩笑很殘酷,他們在不可能成為人生伴侶的情形下相遇,只好緊緊握住了成為精神伴侶的機會。許廣平無法給予的精神享受,魯迅只能小心地從蕭紅那里偷來些;蕭紅本是大家閨秀,一路南下受盡挫折,遠離親人的孤獨需要傾訴和安慰。蕭軍雖與蕭紅同是操筆為文,甚至共享過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但蕭軍對纏綿悱惻感情缺乏敏感和耐心,大大咧咧的粗糙性格無法讓蕭紅感受到心靈的溫暖和自由。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那天下午要赴一個筵會去,我要許先生給我找一點布條或綢條束一束頭發(fā)。許先生拿了來米色的綠色的還有桃紅色的。經(jīng)我和許先生共同選定的是米色的。為著取美,把那桃紅色的,許先生舉起來放在我的頭發(fā)上,并且許先生很開心地說著: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規(guī)矩又頑皮地在等著魯迅先生往這邊看我們。
魯迅先生這一看,臉是嚴肅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著我們這邊看著:
‘不要那樣裝飾她……’
許先生有點窘了。
我也安靜下來。”
眼前直覺的不適,讓魯迅不免流露出一些對于蕭紅那“唯一擁有者”般的審美占有欲?;蛟S那強烈但無聲的愛戀只有他們二人可以相互感知到,而魯迅更是把那些難以言狀的心理欲求深深地壓在心間。
《回憶魯迅先生》一文洋洋灑灑中一萬六千多字,結(jié)尾處,蕭紅意味深長的提到一個細節(jié):
“在病中,魯迅先生不看報,不看書,只是安靜地躺著。但有一張小畫是魯迅先生放在床邊上不斷看著的。
那張畫,魯迅先生未生病時,和許多畫一道拿給大家看過的,小得和紙煙包里抽出來的那畫片差不多。那上邊畫著一個穿大長裙子飛散著頭發(fā)的女人在大風(fēng)里邊跑,在她旁邊的地面上還有小小的紅玫瑰的花朵。
記得是一張?zhí)K聯(lián)某畫家著色的木刻。
魯迅先生有很多畫,為什么只選了這張放在枕邊。
許先生告訴我的,她也不知道魯迅先生為什么常??催@小畫……”
1936年魯迅逝世,蕭紅在同年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一篇《孤獨的生活》,似乎是描繪出了自己后半生的影子。后來,蕭紅在西安與同居六年的蕭軍分手,在武漢將人生唯一一次婚姻給了端木蕻良。接下來,蕭紅的人生標點變得清晰而蒼白:戰(zhàn)亂逃亡到重慶,后又來到香港,在香港樂道8號中完成《呼蘭河傳》,1940年7月住進瑪麗醫(yī)院。1941年12月圣誕節(jié),日軍攻入香港,身患重病的蕭紅避難輾轉(zhuǎn)十余處,在跑馬地養(yǎng)和醫(yī)院期間被誤診為氣管瘤而動手術(shù)。術(shù)后情況愈惡。1942年1月22日11時,在日屬香港一個法國傳教士所辦的臨時醫(yī)務(wù)站,蕭紅匆匆走完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終蕭紅的骨灰一半由端木蕻良私下埋于香港中半山區(qū)圣士提反女子中學(xué),另一半則葬在淺水灣,1950年代因香港地產(chǎn)開發(fā),其墓地遭破壞,部分骨灰遷葬廣州銀河公墓。
詩人戴望舒寫過一首《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越壓抑,越動人'
2014年,許鞍華67歲,與《桃姐》中飾演住進養(yǎng)老院的家仆葉德嫻同歲。養(yǎng)老院這件事,許鞍華的看法在《桃姐》中流露得較清晰,她并不把那看做某種難以啟齒的旦夕之地,片中的桃姐心情平靜甚而樂觀的在養(yǎng)老院中生活,去世的那天,劉德華飾演的主人也因工作而沒來看她最后一眼。“現(xiàn)實中的Roger(劉德華飾演的主人的現(xiàn)實原型)就是那樣,他那天剛好在工作?!痹S鞍華如是解釋道。她一直跟母親生活在一起,《桃姐》中平和的主仆關(guān)系似乎是她們母女關(guān)系的寫照。《桃姐》取得了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同樣客觀冷靜但細膩動人的效果,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平凡的生活和千絲萬縷的人情世故的交糅,流露出某種洗盡鉛華換來的難得的平靜與動人。
然而面對蕭紅這一復(fù)雜的角色,面對《桃姐》的口碑票房雙豐收,手握巨資制作的《黃金時代》則不得不給人以強烈的期待。對這一個傳奇人生的處理,許鞍華或許可以喚醒當(dāng)年“新浪潮”時期的那股戰(zhàn)斗性。蕭紅在她的文章中寫盡了人間的美好和疾苦,掙扎與不堪,在自己的人生中更是嘗遍了痛苦、壓抑、激憤和感傷,以及雖難長久,但卻隱忍而深刻的幸福。這些偏重的人生滋味,這些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之下,四處奔走的愛恨所孕育的能量,需要一個巨大的出口來宣泄。許鞍華自己對這些五味雜陳的人物心理的把握,決定了銀幕上湯唯版蕭紅的模樣。
我們可以感受到李安在湯唯身上寄存的重重心緒有力地支撐著王佳芝在銀幕上的形象。就像梁朝偉常常入戲太深,殺青過后多日走不出角色的情緒,王佳芝和易默成壓抑到多深的程度,李安就不得不先進入多深的苦海。
而觀眾則慢慢習(xí)慣并愛上了這種虐心的感覺,角色在她的人生中越是壓得喘不過氣,她給我們的那一兩個小時就越是充實飽滿,回味無窮。在與角色通感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雖然是他們命運的旁觀者,但不是他們命運的主人。生活給他們的每一個創(chuàng)傷都會給我們心里留下同樣的疤痕,影片結(jié)束后,我們享受的恰恰不是那傷口愈合的過程,而是一遍遍的祈求再多來一點,再強烈一些。
民國那風(fēng)生水起的大時代之所以動人而堪稱歷史的黃金,就是因為千千萬萬風(fēng)華絕代、不可一世的人物在大環(huán)境的洗滌中褪去了自身的繁華,或者浸染了新的光彩;而無數(shù)的蕓蕓眾生則隨著大浪淘沙的時代節(jié)奏,演繹著人間最真實的愛恨情仇。許鞍華生于那個年代的最末端,在香港半個世紀的風(fēng)雨凋零中,她也曾經(jīng)是一個大時代的弄潮兒,她鏡頭下的女人們撐起了無數(shù)小家和大家的半邊天空,同時也揚起頭來承受著時代和愛情給她們的沉重代價。
在華語電影極度缺乏鮮活有力的銀幕形象的這些年月,許鞍華眼中的這位蕭紅則趕上了最好的時代。在基本可以把夢想變?yōu)殂y幕現(xiàn)實的今天,我們渴望看到一個足夠動人的蕭紅,渴望她把我們帶回那個黃金時代去拂去他們眼角的淚水,并為自己留下一抹寬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