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點形成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學習物理,由于許多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在學習新知時,不可避免地遇到教材中的各種難點,概括起來。難點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由于學生受思維活動的影響,一些概念和規(guī)律很抽象,很難使學生接受,因而成為教學中的難點。如學習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知識時,由于許多知識涉及到哲學的原理,很深奧,學生感到很頭痛;又如光學中遇到的虛像概念,牛頓第一運運定律;分子動理論等理論知識。
2、由于感性認識的影響,一些錯誤理念先入為主,使學生對一些錯誤的知識認識已根深蒂固。如學生日常生活中認為:“男高音”“在“引吭高歌”中的高都是指聲音的大小,從而對“音調(diào)”“與響度”不易區(qū)分;生活中見到的“露水”和“霜“是一回事,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變來的等,特別是像平時遇到的“推車車就運動,不推車車就不運動等現(xiàn)象,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錯誤念。
3、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些教學手段和教學設(shè)施的滯后,致使一些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概念和理論,有的效果不理想,影響了學生對概念,原理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光的折射實驗,托里拆利實驗,固體擴散實驗以及飛機機翼的升力等,由于受條件限制,無法進行實驗或模擬,因此成為教學中的難點。
二、化解難點的幾種方法:
1、比較難點:
比較難點就是把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或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在比較中真正理解。例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二力平衡\"學生總是分辨不清。我通過舉例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相同點: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不同點,大前提不同,二力平衡必須是兩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則是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通過多次比較分析、學生終于突破這一難點。比較難點還廣泛用于對許多概念規(guī)律進行比較,是初中物理化解難點的一個重要方法:
2、滯后難點:
滯后難點就是把學生現(xiàn)在不易理解或較難的知識轉(zhuǎn)滯到后面一個合適的章節(jié)來處理。例如八年級上期學生剛接觸物理,對物理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怎樣學好物理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應(yīng)先學最簡單的知識,學生易懂且與他們的生活有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學起,所以我就把第一章:機械運動這章較難的力學知識滯后在聲學,熱學后面,先從第二章簡單的聲現(xiàn)象學起。由于此章知識即簡單又有趣,與學生的生活也緊密聯(lián)系,學生學起來感到易懂易學且有趣,從而初學就對它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學好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3、圖解難點:
中學生的物理思維大多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過程還要依靠物體,實物和能觀察到的事物來進行,然后結(jié)合頭腦中的想象,假設(shè)為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真實情景,所以把教材中的難點用畫圖,列表,模擬等手段表現(xiàn)出來,化抽象為形象,也不失為解決難點的一種好辦法。
例如:平面鏡成虛像,虛像這一概念對學生來說是難點,我就在畫圖講解成像原理時,折一三角形紙條來模擬錐形光束,從而使學生理解虛像是一種視覺現(xiàn)象。在講熔化和凝固時,結(jié)合熔化圖象,可以清楚地看到晶體在熔化和凝固過程中溫度不變的特點。
4、轉(zhuǎn)移分散難點:
轉(zhuǎn)移分散難點指的是把難點轉(zhuǎn)移一個合適的章節(jié)來處理或把較難的問題分散開來,逐個或逐次解決。如在浮力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重力的作用時,學生當堂理解有點困難。因此,我就把這一難點放在本章復習總結(jié)時來講,這樣處理難點似乎不難了,把難點轉(zhuǎn)移,并不是逃避難點,只是把難點放在一個更加合適的時間章節(jié),在邏輯思維知識層次更清淅的時候來解決這一難點,似乎要容易多了。又如在講凸透鏡成像實驗時,在前一節(jié)就簡單地描述了凸透鏡成像原理,雖然不好,理解,但是在下一節(jié)再次通過實驗來驗證成像原理,還可以在另外的時間里用光學作圖的方法來鞏固加深理解成像原理,最終達到完全理解成像原理這一難點。
5、驗證驗點:
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做實驗來解決難點,不但有助于幫助解決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實驗能力和動手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例如在講大氣壓強時,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做紙片托水的實驗,使學生在新奇中學得知識,另外,鼓勵學生們要多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聯(lián)系課堂上講到的知識,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6、題解難點:
題海戰(zhàn)術(shù)應(yīng)孩反對,但是選擇一些精辟,典型的例題,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的難點,也不失為解決難點的一種簡便實用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