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對國內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比較分析,對不同國家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內容、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之處、共性等進行分析,并對外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建議、啟示等進行總結,從而為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研究
小學科學教育是培養(yǎng)國家未來科技人才和提高國民整體科學素質的基礎,因此加強小學科學教育研究,使其能夠實現(xiàn)現(xiàn)代科學技術轉化為顯示社會生產力有著重要作用。現(xiàn)代社會,新的科學技術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經濟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這就為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語國外國家比較仍然存在較多的缺陷,因此對中外小學課程標準進行比較,并借鑒國外優(yōu)秀的模式有著重要作用。
1.中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比較
1.1小學科學教育總目標比較
部分國家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了獨立研究,明確闡述了小學科學教育總目標,而部分國外國家則、對科學教育總目標的提出較為籠統(tǒng),僅是提出了一些要求。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總目標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對科學研究的方法、過程等了解,逐漸養(yǎng)成科學想問題、看問題的能力,對周圍世界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尊重證據、大膽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親近、欣賞自然、真愛生命,對科技新發(fā)展保持足夠的關心,并積極主動參與進環(huán)境及資源的保護中。日本是親近自然,能夠具有目的性的試驗及觀察,培養(yǎng)其熱愛自然情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理解自然現(xiàn)象及事物,能夠培養(yǎng)科學的觀點及看法。美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旨在幫助學生實現(xiàn)工程、科學方面的學習,通過學校學習,能夠主動積極的參與工程、科學的應用及實踐,通過共通概念的學習表加深核心理念領域知識的理解。新西蘭是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對中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比較,能夠發(fā)現(xiàn)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學生通過感受自然事物及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出熱愛自然的情感,提高解決問題的鞥努力,樹立科學觀點及看法,總體而言,是從生命與地球、物質與能量等出發(fā)。不同國家的小學課程總目標中均有科學素養(yǎng)的成分,均為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的理解、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的形成。
1.2小學科學課程內同比較
課程內容是科學教育課程標準的核心及主體部分,同時是課程目標的體現(xiàn)。隨著科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等,目前小學科學課程內同對科學方法、科學知識等關注度明顯提高,同時對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的相互關系更加重視,除了學習結果被重視外,科學探究過程亦更加重視。不同國家學制不同,其課程標準針對的年級跨度存在差異。美國、中國及英國等在課程內容設置中,主要是作為專門知識模塊羅列出來,而加拿大、日本等則將主要是將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與科學知識相結合,科學探究的重要地位并未被削減。不同國家之間科學探究方式存在的差異不大,均是誘導學生重視與周圍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同時不斷探索自然環(huán)境、日常事務等,加拿大在進行科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與科技進步發(fā)展時,能夠與時代良好結合,而新加坡則更加重視實驗室探究,誘導學生親自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
2.中外小學課程標準異同
2.1中外小學課程標準共性
通過對中外小學課程標準進行比較,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科學素養(yǎng)是科學教育的核心主體,全面科學素養(yǎng)管是全球科學教育目標的主要取向,通過對國內外課表進行觀察,能夠發(fā)現(xiàn)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及時三方面關聯(lián)為其共有的科學素養(yǎng)特征。目前國內外關于科學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界定及描述基本一致,科學探究及時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是科學教育的基本內同,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及有效途徑。內外科學課程標準的結構及內容框架基本一致,課程內容選取均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體現(xiàn)了課程的時代性及綜合性,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小學科學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更加強調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密切關系。
2.2中外課程比較差異
由于中外國家政治決策、社會體制、經濟與文化發(fā)展背景等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標準的實施是根據國情制定,因此不同國家的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標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特點、側重點不同。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更加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部分及科學探究部分,二者在一起對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總體大目標進行了闡述,新加坡注重試驗來進行科學教育,主張學生參與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知識的掌握及理解;美國則重視“統(tǒng)一的概念和過程”,澳大利亞則提出致力于人類發(fā)展的科學這一主題,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相關事物的同時,能夠保護、關心環(huán)境。
啟示
通過國內外小學課程標準比較,筆者認為國家在樹立科學素養(yǎng)目標時需要根據本國國情,本土化可操作性等進行,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資助發(fā)現(xiàn)、探索能力;更加詳細設置小學科學教育目標,針對性的對小學科學教育內容進行設置。
參考文獻:
[1]胡軍.中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9).
[2]李淑淑.國內外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目標和內容的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3.
??' ? ? ? p? ?'? ?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小作文、寫周記或日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閱讀或指定課外讀物,并讓學生在上課時講解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中學階段,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適當參與到和學生共同欣賞、分析文學作品,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或把作品編排為短劇表演,使學生從中獲得思想和人文素質的熏陶。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多媒體教學,把聲音、圖片、視頻立體呈現(xiàn)給學生,用各種感官刺激學生,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應鼓勵學生課后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多組織學生同其它模式的學生進行漢語交流,到漢文化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針對學生在漢語文方面?zhèn)€體興趣和特長的差異,可舉辦興趣小組等作為漢語的延伸課程,因材施教地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演講,寫作、書法等特長,機動靈活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和人文素質。
總之,每個民族都有獨立的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少數民族的學生在生活中也很少用漢語交流,所以漢語的學習相對來講比較困難,而從教育部到地方正在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好漢語是溝通交流的一種工具,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學生能夠很好的接收漢語,講好每一節(jié)漢語課是漢語教師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