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小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多,接受能力普遍較強.過去那種事無巨細的口傳心授,已不能滿足中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如果一味地把他們當作“填鴨”,生硬的灌輸知識,肯定不會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古語說:授之與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個千古至理.假設我們教師能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生一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調(diào)動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其自身音樂潛能,結果會怎樣呢?從我近些年的音樂教學工作來看,深深地感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并啟發(fā)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造,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參與放在首要位置,師生互動,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那就是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自己做.
一、音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
據(jù)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學科綜合”的觀點,我在教學中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fā)、誘導并真正調(diào)動起學生的興趣,請他們參與課堂設計,提供多樣的音樂實踐機會,不包辦代替,使學生感到,他們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學生會積極地參與活動,主動吸納音樂知識與技能.
在備課時,我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布置任務,讓大家獻計獻策.結果常常讓我眼前一亮:我的學生真行?。∪缭凇秹燕l(xiāng)情》第一課時的教學準備中,我調(diào)動全體學生搜集有關壯族的各類資料,鼓勵學生用信息技術尋找所需的內(nèi)容,互相交流.上課時,我“穿針引線”地請同學們展示自己搜集的戰(zhàn)果,大家非常興奮,積極發(fā)言.還有的同學自發(fā)分成小組,演唱壯族歌曲,一些同學即興聞歌打節(jié)奏.大家的精心準備讓我欣喜.我請學生再次唱奏,隨著音樂,我跳起壯族舞.學生喝彩之余,也愿意參與進來,為我隨后的課堂教學成功導入,吸引了他們的視線.第二課時我趁熱打鐵,教了學生幾個壯族的基本動作讓學生自發(fā)分組,進行藝術實踐.表演交流時,對同學有創(chuàng)意的一些動作,我立刻提出表揚,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繼續(xù)創(chuàng)作和學習.這樣,幾個文藝骨干和我一起,使課堂內(nèi)容在課外得到了延伸,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文化生活.而以壯族歌舞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也悄悄地在學生心里生根,為他們以后學習其他民族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以情激情,適當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師應該通過多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思想體現(xiàn)于音樂教學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說教,也不是靠教師生硬的灌輸.教師科學、技巧的誘導,適當滲透,往往會收到好效果.
在音樂課上,我盡可能的融入現(xiàn)代音樂氣息,抓住學生審美心理,適時進行音樂情趣的培養(yǎng).在民歌、民樂及相關教學中,我用多樣的電教手段、優(yōu)美的范唱、生動的講解來滋潤和打動學生心田.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我越來越注重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闊學生視野,只要教師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發(fā)他們的積極性,配合教師學習.這樣,課堂上就會形成活躍、互動、民主的良好氛圍,也就達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發(fā)學生情感的關鍵,還取決于教師教學的科學性、技巧性和多樣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教師要以音樂動人心魄的音響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結構美,來凈化學生的心靈,用音樂的“靈魂”、“流動的詩”,從心靈深處培養(yǎng)學生向上的健全人格.在教唱歌曲時,我啟發(fā)學生用競賽的形式識譜學歌.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了,歌也學會了.教學效果自然更好.處理歌曲時,我請他們分組討論,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學生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此時,我優(yōu)美的范唱,又會使學生比較出他們演唱中的不足,用更準確的歌聲表達出情感,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xiàn)力.結束教學時,我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啟發(fā)學生思考,使他們與作品有了情感共鳴.用這種形式,學生樂于接受,也會更感興趣.在無形中,學生提高了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歌曲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其中,最終體驗音樂中的美進而表現(xiàn)歌曲.而學生是否把握了作品的內(nèi)涵,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增強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在適當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我不斷提高自身音樂素質(zhì),用優(yōu)美的琴聲、動情的歌聲、婀娜的舞姿……將音樂藝術的美傳達給學生.我覺得教師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師生的距離,使教師更有親和力.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學唱歌曲前,總讓學生觀賞歌唱家的演唱;吹奏樂曲前總聆聽名家演奏,那么音樂教師就變成了放映員,又怎能體現(xiàn)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賴多媒體,盡量讓學生聽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把音樂課上成單一的欣賞課.學生和我一起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也就獲得了審美愉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靈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學的藝術是打動人心的語言藝術,教師是通過語言進行教學活動的,因此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是教師的語言要精簡。
總之,通過課堂內(nèi)外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活動,小學生們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對音樂也有了更深的感情……我覺得大家對音樂有了更多的興趣和喜愛,提高了審美標準和能力.今后,我在課堂內(nèi)外,將繼續(xù)開展有目的的教學活動,以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他們終身熱愛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讓我們逐漸放開他們的小手,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發(fā)揮他們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幫助他們大步地奔向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