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例教學法源遠流長,業(yè)已成為各國大學法學院所廣泛采用的基本教學方法之一。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填鴨式教學模式盛行,重理論、輕實踐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商法學》課程教學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學法,對促進《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必將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商法學;教學改革
一、案例教學法的由來
一般認為,案例教學法最早由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創(chuàng)造,原指討論問題的方式,即從意見對立中尋求矛盾,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意見,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真理的表述。①中國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孔子的啟發(fā)式問答教學法也可以被看做是案例教學法的淵源。案例教學法走進課堂成為教育教學的基本方法則是近代以后的事。1870年,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朗德爾率先在法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引起廣泛關注。此后,美國其他大學法學院也紛紛接受案例教學法,使之成為法學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1920年,哈佛大學商學院開始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商業(yè)和管理學領域,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也在醫(yī)學課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從而使該方法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二戰(zhàn)后,案例教學法還進入公務員培訓領域。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法已經(jīng)成為一種為各學科所廣泛接受的重要教學方法,其與高等院校法學教育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
二、《商法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
《商法學》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高等教育法學專業(yè)核心主干課程之一。它是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需要的法學人才而設置的一門必修課程?!渡谭▽W》是一個歷史悠久、范圍廣泛、體系完整、內(nèi)容豐富、綜合性高、實務性強的法律學科。它與《民法學》、《經(jīng)濟法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也與經(jīng)濟學的一些學科相關聯(lián)。它所涉及的,是市場經(jīng)濟法律體系中的一些重要組織制度和交易制度,這些制度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技術性,并涵蓋《公司法》、《破產(chǎn)法》、《證券法》、《票據(jù)法》和《保險法》等領域。
作為傳統(tǒng)的高等院校法學主干課程,長期以來,《商法學》課程教學始終呈現(xiàn)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參與的狀態(tài)。主講教師習慣于在課堂上向聽課學生直接灌輸基本理論和觀點,學生則秉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思維定勢,多數(shù)時間都在認真做筆記,較少參與直接的教學過程。《商法學》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都在反復強調(diào)夯實相關理論基礎的極端重要性,整個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尤為突出。然而,以教育部200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發(fā)為契機,實踐教學在高校本科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②九年來,為落實教育部的上述決定,高等院校法學教學改革積極推進,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逐漸加大。與此相適應,《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填鴨式教學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三、案例教學法在《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商法學》是法學專業(yè)中實務性色彩最為濃厚的課程之一,與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是法學案例最為豐富的部門法學之一,在《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結合歐美發(fā)達國家法學案例教學的有益經(jīng)驗和國內(nèi)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我們認為,案例教學法在《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舞臺主要是課堂教學。案例教學在《商法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包括:
(一)案例選擇
案例要根據(jù)《商法學》課程教學目的有針對性地收集,案例的內(nèi)容必須適應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需要。案例的收集過程是個不斷篩選積累的過程,收集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既要反映商事實務中的典型問題,又能表征商法基本知識點。選擇案例應注意時效性。《商法學》涵蓋眾多的二級部門法,這些商事特別法修訂頻繁,例如《公司法》,從1993年頒布至今,已連續(xù)修改四次。也正因為如此,案例選擇的時效性尤為重要,應盡量選擇最新的商事案例,避免案例陳舊過時,落后于商事實踐。應把握好案例的難易程度。案例太難,學生因知識儲備不夠無從下手,只有消極等待課堂上的灌輸,喪失參與的興趣。相反,案例過易,結果一猜便知,這不僅降低了教學要求,也會降低學生對案例的參與度。所以,案例難易要適度。案例選擇還應貼近實際,盡可能收集真實發(fā)生的案例,切忌胡編亂造。與法國德國等主要的大陸法系國家相比較,我國除沒有商法典外,其他商事特別法都較為完善,有數(shù)量龐大的商事案例群體,案例選擇面廣泛,應側(cè)重于挑選司法實務中的典型案例。
(二)案例準備
根據(jù)《商法學》課程教學目的所精選的商事案例應當按照教學實際進行編排,分別歸入相應的課程章節(jié)。要做到每一節(jié)要設置至少一個典型案例,與該節(jié)的重要理論知識相銜接。較為復雜、牽涉知識點較多的案例可以跨節(jié)或者跨章制備,但這類案例不宜過多,以免造成學生認知的困難。要在教學實踐中展開有效的案例教學,應當將該案例全面展示給學生。最直接也是目前常見的一種做法,就是在課堂上通過播放PPT,向?qū)W生呈現(xiàn)整個案例全貌,讓學生對案例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在介紹案例內(nèi)容時,應全面、客觀地反映基本案情,例如案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參與者、前因后果和背景等。案例展示以平實敘述為主,無需進行任何評論,讓學生自然接觸案例情景,對該案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渡谭▽W》課程教學中的案例既可以當堂告知學生,也可以讓學生提前獲知案例內(nèi)容,有所準備,下次課再做分析。
(三)分析案例
這是案例教學法在《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中心內(nèi)容。在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已對案例的全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就成為一個自然的結果。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中的主體,主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積極性不高。將案例教學法引入《商法學》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就是要根本改變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提高教學實效。在分析案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轉(zhuǎn)變?yōu)橐粋€純粹的課堂組織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成為這個過程中的主體,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參與者。為了增強案例分析的針對性,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具體的案例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分析,避免無的放矢。也可以分小組進行課堂討論,由小組成員針對案例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各自的觀點,使思維的火花充分碰撞,錘煉自主學習的能力。
由于《商法學》基本理論的抽象性和商事實務的復雜性,解決案例問題并不一定只有一種正確答案,即使是已經(jīng)生效的法院判決,也可以做理論上的充分討論。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應當針對具體的案例,獨立提出自己的見解,要有理有據(jù),以法服人,自圓其說。案件討論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通過主動參與,提高各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型,增強教學實效。
(四)總結評價
對案例的全過程分析結束后,應鼓勵學生首先進行自主評價,總結案例分析獲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檢討存在的不足,并寫出書面的案例分析報告,以期提高自我認知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討論的過程和案例分析報告的撰寫情況,對此次案例分析做出全面總結。評價應當結合相關理論知識,有針對性地進行剖析,實事求是,客觀準確。
(五)成績考核
要構建以思維狀況的考查為主體的成績評判與考核機制,改變以往那種以知識積累的考查為主體的機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如無必要一般對學生案例分析、討論的表現(xiàn)不宜作優(yōu)劣評價,而應以鼓勵表揚為主,要避免學生由于答案對錯的優(yōu)劣而影響對思維過程的關注。評判時,教師要克服主觀隨意性和自己對案例理解分析的局限性,應著重考量學生分析的步驟是否恰當(即思路是否清晰)思維要點的選擇是否科學、能否抓住重要問題和是否抓住了問題的實質(zhì)和關鍵,運用了哪些思維方法以及從什么角度看問題等等。由于案例討論的發(fā)言并不是人人機會均等,正確打分更難,一般給予合格與否即可。
結論
案例教學法體現(xiàn)了教學論的人本化思想和現(xiàn)代心理學的建構主義認識論思想,適應了學習者建構知識、接受知識的內(nèi)在認識秩序,符合人在社會化進程中不斷增強和發(fā)揮自身主體性的客觀規(guī)律,這是案例教學法具有生命力的奧妙所在。③在《商法學》課程教學中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必將有力地推進法學專業(yè)教學改革,培養(yǎng)更多面向商事實踐的優(yōu)秀應用型法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天君,楊麗芳,崔海霞.法學案例教學法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118.
[2]郭勇.論案例教學法在《經(jīng)濟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2(11):94.
[3]武建國.關于案例教學法的幾個問題.[EB/OL].中國語文課程網(wǎng).2007-11-27.
資助項目: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教學改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