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jié)發(fā)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yǎng)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fù)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杜甫從洛陽回到華州(時任華州司功參軍)。這首詩大約寫于旅途中。此時,唐軍兵敗鄴城(今河南安陽),大將郭子儀收集殘兵,斷河陽橋,保洛陽。形勢十分嚴峻。詩人在沿途目睹這次慘敗后人民的苦難與抗爭,便寫成了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缎禄閯e》是這組詩中之一首。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自開頭至“何以拜姑嫜”,為第一段,主要寫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反映了不合理的府兵制度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開頭二句以比興起,宛轉(zhuǎn)地道出了這個女子的哀怨?!巴媒z”,即兔絲子,是一種柔弱的蔓生植物,須纏繞在其他植物堅硬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長。“蓬麻”,蓬草和麻,兩種都長得不高的弱小植物。正因為如此,所以菟絲子附在蓬、麻身上,引蔓自然不會太長。這個比喻很恰當,把封建社會女子經(jīng)濟不獨立,只能依靠丈夫才能生活的情況真實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接下二句,則直言道出新娘子的哀傷與憤懣。下八句是新娘子申述“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理由。“結(jié)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是第一個理由?!敖Y(jié)發(fā)”,即結(jié)婚。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發(fā)。“席”,用蘆葦或竹篾等編織的床墊?!按病保腥酸尀椤肮糯健?,似不確。劉熙在《釋名》中說:“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惫糯跊]有凳椅之前(漢代還沒有凳椅),床,既當臥具,又可當坐具。而“榻”,雖然在《說文解字》中說:“榻,床也”,但卻不能用來睡覺。因此,這里的床不是“坐榻”,而是指臥具。溫庭筠詩《瑤瑟怨》:“冰簟銀床夢不成”中之“床”,即用此義。以上二句意謂,結(jié)婚做了你的妻子,連你家床席還沒有睡暖。這里是極言二人共同生活的時間太短暫?!澳夯椤?,古代婚禮一般均在黃昏舉行,故“婚”原寫作昏。“無乃”,語氣詞,豈不是。此句以反詰語出之,充分表達了新娘子激動的心情?!熬须m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是第二個理由?!昂雨枴?,今河南省孟州市。這里本不是唐朝邊境,但安史之亂后,叛軍緊逼洛陽,唐軍節(jié)節(jié)敗退,河陽便成了邊防。詩人用“守邊”二字,似頗有深意。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zhì)不是如《兵車行》中所寫的開邊拓土的侵略戰(zhàn)爭,而是一場保衛(wèi)家國的正義戰(zhàn)爭。二是語中暗含譏諷,叛軍竟打到了東都附近的河陽,說明唐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昏憒無能。三是既然征夫是去守邊打仗,那就兇多吉少,因而“晨告別”,很可能成為“永訣”。這便道出了“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真正理由。當然,至于“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也不能不算理由,但那是次要的?!肮面眩▃hQng張)”,即公婆。古禮規(guī)定,結(jié)婚三日后,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后拜見公婆,確定身份?,F(xiàn)在新郎在結(jié)婚次日即出征,所以新娘子才為自己的身份不明而為難。
自“父母養(yǎng)我時”至“兵氣恐不揚”,為第二段,主要寫新娘子的矛盾心理和轉(zhuǎn)而支持丈夫“事戎行”的思想過程。前四句寫新娘子對婚前生活的回顧和對未來生活的希冀。所謂“日夜令我藏”,當有兩層含意:一是表示父母非常疼愛女兒,把她當作寶貝一樣藏在深閨;二是封建意識作祟,認為未婚女孩子不可拋頭露面。“生女有所歸”,意謂有了女兒最終總要嫁人?!皻w”,指女子出嫁。古人認為,女兒的最終歸宿是婆家,所以嫁女曰歸。“雞狗亦得將”,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意思?!皩ⅰ保S。這句詩是詩人故意把新娘子的愿望壓得很低,目的是為下二句作鋪墊。意思是說,新嫁娘的要求并不高,只圖好壞嫁個男人過日子即可,不想?yún)s嫁個“往死地”的“暫時人”。這怎能不令她傷心難過,柔腸百折呢!但接下二句,她又說:“我本來決心要跟你一起去,但會把事情弄得更復(fù)雜、更糟糕?!薄吧n黃”,《墨子·所染篇》:“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本義當極大變化講,這里引申為急遽失措。下四句是寫新娘子對丈夫的支持和鼓勵。從“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哀怨到“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勸勉,新娘子的內(nèi)心經(jīng)過了多么復(fù)雜而激烈的斗爭??!寫到這里,新娘子的形象頓時變得高大起來,她深明大義,又識大體,為了國家的崇高利益,甘愿作出自我犧牲?!皨D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二句,典出《漢書·李陵傳》:“我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兵氣”,即士氣?!安粨P”,即不振。
自“自嗟貧家女”至結(jié)尾,為第三段,主要寫新娘子對丈夫的忠貞愛情,其中也包含愛國深情。前二句寫未早成婚的原因是家貧而嫁妝難致。既然“羅襦裳”是“久致”而得,所以新娘子對它分外珍視。但是下二句忽又一轉(zhuǎn),說:“羅襦不復(fù)施,對君洗紅妝。”這里不僅表現(xiàn)新娘子對愛情的堅貞不渝,而且包含了她一片愛國之心。她之所以要決絕地“對君洗紅妝”,就是要以對丈夫的忠貞來鼓勵他去英勇殺敵,保衛(wèi)國家,因此,我們不能不為這位普通婦女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最后四句,緊承上二句詩意,新娘子又以“大小必雙翔”的百鳥作比,繼續(xù)向丈夫表述自己的堅貞之情,以堅其斗志?!板e迕(wL五)”,錯雜違迕。這里當不如意講?!巴?,期望團聚。這四句詩既是這一小段的收束,也是全詩的總結(jié)。女主人公雖然仍有哀怨和傷感,但更多的卻是希望。這樣的結(jié)尾,給人的回味是無窮的。
綜上所析,這首詩通過一個新娘子的自述,揭示了她內(nèi)心的痛苦和思想矛盾,表現(xiàn)了一個普通婦女深明大義的愛國精神,譴責了安史之亂破壞人民和平生活的罪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復(fù)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