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語言積累和語感訓練,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好漢語言文字這門工具;同時,也要重視挖掘文本中蘊含的人文元素,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語文能力;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因為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所以,語文教學一方面要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好漢語言文字這門工 具;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成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高品質(zhì)的人才。由此可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語文教學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師要順應時代變化和社會進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一、重視語言積累和語感訓練,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
(一)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
語文學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就是重視語言積累,通過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言的倉庫充實了,學生寫起文章來詞語就會自動從頭腦中跳到筆尖?!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的就是這個理兒。而多閱讀、勤誦讀,則是語言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每年的中考試卷中都涉及名句積累這方面的考查。因此,教師要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開發(fā)、運用相關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誦讀計劃,親近中外名著,擁抱經(jīng)典詩文,日積月累、兼收并蓄,豐盈自己的語言倉庫。語文教學必須走出繁瑣分析的誤區(qū),將讀書、思考、體驗、積累的時空還給學生。語文教育專家諄諄告誡我們,語文教師不要忘記“語感”“體驗”“積累”這三塊語文教育的基石。語言積累其實就是一種體驗、感悟和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反應機制,提升了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了情感熏陶。
(二)加強學生語感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
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悟與領會的能力,這種能力要在堅持不懈的規(guī)范的語言訓練中逐步形成。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喜歡進行繁瑣的分析,將一篇完整的課文肢解成孤立的字、詞、句、段,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知識點。這是一種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它將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惡與疏遠,抑制學生理解、感悟能力的發(fā)展。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而努力。語文課堂上要堅持通過指導朗讀、誦讀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語感,要借助聯(lián)想和情境體驗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通過指導學生品詞、析句,將文學鑒賞與語言推敲結合起來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尤其是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品詞、析句和推敲、運用的習慣,將語感培養(yǎng)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如,筆者教學朱自清的《春》,著力抓住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句,引導學生欣賞、品味,讓學生借助文字進入意境,感悟內(nèi)容與形式之美,享受審美樂趣。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語文課必須姓“語”,必須把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放在首位,要傳承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的精華,在語言積累與品味上下功夫。語文教師要以自己的語文氣質(zhì)來影響學生,以自己的思想來點燃學生的思想,讓語文課堂充滿靈性與激情,彌漫著語文的氣息。
二、重視挖掘文本中蘊含的人文元素,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一)充分挖掘文本中蘊藏的文化內(nèi)涵,以此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
閱讀學研究理論告訴我們,閱讀是披文得意的過程,它有助于促進學生心智的發(fā)展,給予學生精神上的享受,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品味與欣賞,來感悟文本所折射的文化現(xiàn)象、文化特征。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xiāng)愁》,筆者注重引導學生把握寄托鄉(xiāng)愁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讓學生反復誦讀、玩味、欣賞,思考詩句通過這樣一組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是如何將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曲折、婉轉地訴之于文字的?在筆者的點撥、啟發(fā)下,學生展開了討論,暢所欲言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針對閱讀中想到的某一問題各抒己見,侃侃而談,品味埋藏于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濃濃鄉(xiāng)情。同時,閱讀過程中筆者還引導學生將這種人間之情進一步拓展開來,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學生談起了厚重如山的父愛和溫情似水的母愛,有的談起師長對自己的關懷與期待,并將這種感悟與體會也化作詩句,以自己的視角來探尋屬于自己的生存感受,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情懷。語文教師就應當善于深入挖掘文本中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華,以此來照亮學生的心靈,并由此擴展開來,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引發(fā)學生的感悟與思考。
(二)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渲染,提升閱讀教學的品位
中華民族擁有著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語文教材中濃縮著其中的精華,散發(fā)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渲染,引領學生潛心閱讀那些具有文化底蘊的名篇佳作。如,教學陶淵明的《飲酒》時,就要引導學生穿行詩行之中,漫步于字里行間,駐足欣賞,用心感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體味詩人的高尚追求,領悟彌漫于詩中的文化底蘊。在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感受到詩歌的文學魅力之后,教師還可指導學生開展“走近陶淵明”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嘗試著撰寫相關的研究論文,發(fā)表自己的真知灼見,與大家分享。語文課堂教學應當讓學生沐浴在優(yōu)秀文化的熏染之中,增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情感,提升學生的理解水平與鑒賞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能在不斷的體悟中得到積淀與豐富。
(三)拓展學生閱讀視野,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打上底色
當然,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渲染,僅憑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需重視通過走“大語文”教學之路,搞好課外閱讀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用經(jīng)典著作中蘊含的情感、思想來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打上底色。真正優(yōu)秀的有欣賞價值的文學作品,在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會歷久彌新的。語文教師還可以在完成教材內(nèi)容之余開設文學鑒賞的課程,將不朽的作品推介給學生,通過閱讀經(jīng)典名著來蕩滌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關于課外閱讀資源的開發(fā),可分為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幾類來進行賞析;還可從詩詞、散文、戲曲、小說、影視文學等方面,由淺擴深、逐步實施。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