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更新理念,改進教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這一問題,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一是語文教學應由重知識、重結果向重體驗、重過程轉變;二是通過語文教學,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能力;三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讓語文學習與生活“牽手”。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過程與體驗;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習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門工具的技能,同時借助閱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語文教師要更新理念,改進教法,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切切實實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努力增強語文教學實效。
一、語文教學應由重知識、重結果向重體驗、重過程轉變
在應試教育陰影的籠罩下,語文教師懷揣急功近利的思想,只關注知識的傳遞,認認真真地照本宣科,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將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目的就是將其中的諸多知識灌輸?shù)綄W生腦袋中。課堂上學生品嘗不到語文學習的快樂;課后又陷入“題海戰(zhàn)”之中,苦不堪言。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思想與行為,必然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導致學生語文能力的低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當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星星點點、條條框框的知識。死記硬背并不是讓一個人變得聰明的高招,而點燃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才是搞好語文學習的秘笈。語文課堂如果激發(fā)不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提升不了學生理解語言和語言運用的能力,這將是語文老師的遺憾與悲哀。而如果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情感,就會把閱讀和寫作當作生活的必需,就會從閱讀中享受無窮的樂趣,從寫作中感受到表達的意義。
應試教育思想統(tǒng)治下的語文教學關注的是知識點的掌握,追求的是分數(shù)的提高。知識的來龍去脈、學生的認知過程全部被忽略。而新課改則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和規(guī)律,注重讓學生自己親自去思考,親自去發(fā)現(xiàn),親自去體驗。所以,語文教學應由重知識、重結果向重體驗、重過程轉變?!绑w驗”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一個熱點詞語。對于語文課程閱讀教學來說,它是指學生直面語言文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體驗,使語文學習跨越了認知與理性范疇,步入了情感培養(yǎng)與人格塑造等領域,從而使語文學習不單純是豐富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實現(xiàn)人格健全的過程。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強化體驗性學習?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身體力行。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就是發(fā)展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學生要用眼睛觀看,用耳朵傾聽,用口頭語言說話,用書面語言表達,而所有這些行為都離不開大腦的思考,即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梳理、總結、升華。其次,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語段的情感內涵、文本的主題思想進行富有個性化的解讀。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勇于發(fā)表個人的獨特見解,通過閱讀暢談閱讀心得,實現(xiàn)思維的融合及思想、觀點的碰撞。鉆研教材、編寫教案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材,預測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軌跡,做好精心預設,期待精彩生成。
二、通過語文教學,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語文教師要想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就要摒棄落后的教學思想,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努力貫徹落實課程改革理念,切實改進教育教學行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使之真正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樂趣,增進對語文學習的情感。對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語文教學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兒童的心靈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教師應當之無愧地演好這個點燃火種的角色。以自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以自己高超的語文教學藝術,組織開展好語文學習活動。新課程思想、新課標理念,找到了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大力提倡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完整的人的教育。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更要鍛鑄學生一種精神,培養(yǎng)一種態(tài)度,堅定一種追求。
一堂好的語文課,其意義已經超越了課堂本身,它給學生留下的不僅是某種語文知識和技能,更主要的是精神財富,它能夠讓學生深受啟迪、受益匪淺。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親密接觸經典美文,穿行于字里行間,去品味語言之優(yōu)美、思想之獨到、哲理之深刻、構思之嚴謹,去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觸摸作者高尚的靈魂,以此來陶冶學生心靈,給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如學習《最后一課》,要讓學生體悟作者熾熱的愛國情感;學習《散步》,要讓學生領略文本中流露出對孝道、對責任的熱情謳歌;學習《紫藤蘿瀑布》,要欣賞作者的語言,領悟人生哲理……總之,語文學習在發(fā)展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要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崇尚真、善、美,拒絕假、惡、丑的健康情懷。
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讓語文學習與生活“牽手”
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的目光不能狹隘地鎖定在幾本教材上,而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引導、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勤于積累、觀察生活、樂于表達。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讓語文學習與生活“牽手”。如:著名作家趙樹理寫作的時候就注意語言的口語化,善于向農民學習,喜歡使用來自于勞動人民口中的語言。學習語言不能脫離生活這個廣闊的舞臺。大凡優(yōu)秀的文章,其語言都染上了生活的色彩。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母語,學生的語言大多是從生活中習得的,包括課文中的很多語言,都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味道。如:汪曾祺《端午的鴨蛋》,語言平淡而醇厚,散發(fā)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馮驥才《珍珠鳥》中的首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純粹是生活中的口語,大白話,但卻先聲奪人,道出了作者內心的無比欣喜,奠定了全文的輕松基調,表情達意非常到位。所以,學生要學會積累生活中或準確、或巧妙地傳情達意的用語,并適時交流,互相推薦和學習。這樣,既能豐富語言,又能幫助理解和運用修辭語言。又如,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演講時喜歡引用生活中的諺語,同時演講又比較口語化,給人的感覺是有親和力,生動、接地氣,這展現(xiàn)出獨特的語言風格??傊?,閱讀課文就要引導學生去體會語言的風格,欣賞修辭的妙用,感悟文章怎樣用平實的語言來反映真實的生活,抒發(fā)真實的情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