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師掌握良好的閱讀教學方法不僅能體現(xiàn)執(zhí)教能力,也會對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帶來無形的轉變。教學生學會閱讀,提升其審美能力會讓學生覺得看似枯燥的生活而變得充滿樂趣。目前,我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種類繁多,但能夠良好地應用于實踐之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本文首先剖析從古至今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進而結合當下語文教學實踐,闡釋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性。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任何事物只有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才能歷久彌新。當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在變革的道路上不斷改進。語文教師應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依據(jù)自身的教學風格,依據(jù)不同學情,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期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由此,學生是否能夠學會閱讀欣賞,提升審美能力,與教育者緊密相關,凸顯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當下,中學閱讀的教學方法有很多,諸如閱讀法、講授法、對話法、實踐法、研究法、自學法、語感教學法、因材施教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等?!敖虩o定法,貴在得法”,本文主要剖析后兩種方法在實際教學當中的應用。
一、倡導因材施教法
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注重弟子后天的培養(yǎng),針對不同弟子的性格差異實施不同的方法。如,子路的性格勇武過人,冉有性格懦弱,所以當兩個弟子向孔子提出相同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卻是不同的,“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讓他謙退?!毖又两袢眨谖覈鐣疚唤逃齼r值觀的指引下,大多教師傳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相反,有的教師把注意力轉到了教材當中,缺少了真正的“因人”。教師們潛心鉆研教材,再去傳授給學生,殊不知不同的學生們對于教材的反應和認知理解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因人施教比因材施教要更為科學。對于相同的課文,性格內向的學生的感受可能更加細膩,大多外向的學生閱讀后感情來的快,消逝的也快。雖然教材是統(tǒng)一的,但人的先天條件存在差異,語文教師應依據(jù)不同學情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閱讀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文,外向的學生理解這篇課文時會敏感一些,情緒投入會更快,這時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悲壯無奈的的情感中走出來,理性地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意義。而內向的學生對于課文的反應不是很明顯,這時教師們應繼續(xù)引導他們融入課文,只有用心去感悟,才能揣摩作者當時寫這篇文章的心境。
二、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法
啟發(fā)式教學是針對于注入式教學而提出的。無獨有偶,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中就有所體現(xiàn),延用至今,在我國的語文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秾W記》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fā)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牽著鼻子走,對學生的要求嚴格,但并不壓制學生,指明學習的路徑,而不是完全的講解、代替學生們得出結論。這在現(xiàn)代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都有積極的作用。如,講授魯迅的《祝?!芬晃?,如果拿出這篇文章直接講給學生們聽,即使學生們理解文章表面的含義,但卻很難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們在熟讀課文后,教師應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去啟發(fā)學生,比如文章中的魯四老爺為什么要罵新黨?新黨是什么?為什么大罵康有為?于是,社會背景便呼之欲出,無論是老師講解還是學生自己查閱資料都可以迎刃而解。通過了解背景,知道了這篇課文寫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農(nóng)村婦女的悲慘命運。辛亥革命以后,雖然推翻了帝制政權,相繼而來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農(nóng)民仍然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那么這時,老師們已經(jīng)不知不覺把學生們帶入了當時的社會狀態(tài)中,可是學生依然會困惑,但正因為帶著這樣的疑惑,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文章,啟發(fā)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細節(jié),帶著問題去思考,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魯迅筆下刻畫的祥林嫂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文章中幾次對祥林嫂的眼神進行刻畫,從有神到無神,又從無神到有神,最后又黯然傷神。祥林嫂都經(jīng)歷了些什么才會變成最后流落街頭、雙眼無神的人?帶著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們再一次深入文章,層層遞進。那么歸根結底,宗法觀念與封建禮教才是祥林嫂悲痛遭遇人生的根本原因。下面的問題又出來了,由刻畫的祥林嫂為代表,引出當時封建社會更多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最后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態(tài)度,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如果教師并未在課堂上使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沒有活躍起來,那么這樣的課文解讀是失敗的。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未來的語文教學之路還很漫長,在這其間,不免有這樣的那樣的觀點,但在這些觀點、論調中相互爭鳴總是相宜的。比如本論文提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對當下語文閱讀教學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相對于注入式教學而提出的啟發(fā)式教學,語文閱讀當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這些討論,看到了教育者們在變革的路上所取得的成就??傊?,語文教學方法應當在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之路雖說時而坎坷,但終會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宗國 .唐代科舉制度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2]馮知明.魯迅文集[M].??冢汉D铣霭嫔纾?011.
[3]董旭午.讓語文回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