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課堂教學的藝術,尤其是互動性。本文主要以張宏強老師的《故都的秋》教學實錄為例,探究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藝術。語文課堂能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互動性,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有張有弛、伸縮有度地促使學生獨立思考。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有這樣的闡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蹦敲矗Z文教學中互動性就體現的尤為重要,也具有其獨特的魅力。
張宏強老師的課堂教學可以看見其互動藝術的魅力。張宏強老師是遼寧省北鎮(zhèn)市高級中學教師,曾被評為遼寧省、錦州市優(yōu)秀教師,遼寧省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并獲全國“十佳教改先鋒”稱號及全國課堂大賽一等獎。曾主編、參與編輯的作品幾十部,在各類期刊發(fā)表作品百余篇?!豆识嫉那铩愤@一課,其依據課程標準,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立教學目標。從了解到探究,再到感受的脈絡,重難點翔實,掌握閱讀“三種境界”分析法,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一、課堂導入語言優(yōu)美,吸引學生閱讀興趣
張宏強老師從名人大家的關于“秋”的詩作切入,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娓娓道來,給人一種韻律美。讓學生領略別樣的關于“秋”的寫作風格,激發(fā)了學生無盡的想象。進而,張宏強老師吸引學生去了解郁達夫筆下的秋是怎樣別致的意境,給人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欲語還休。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會有熱情去做一件事。張宏強老師讓學生對郁達夫產生了興趣,對文本有了興趣,促進學生主動了解文本,探究文意,感受意境。讓學生跟隨著老師步調走向文本。
二、提問設計通俗易懂,小問題牽引文本內涵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庇纱丝梢?,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互動是理解文本涵義的有效途徑。教師問,學生答,這一互動過程,促使學生思考,由被動接受轉入主動學習。教師的提問通俗易懂,一個小問題像一把鋒利的刀具,將文本的內涵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從張老師的《故都的秋》教學實錄里,我們能看到啟發(fā)性的提問互動、邏輯性的提問互動、審美性的提問互動。可謂問得精,問得妙;互動得不張牙舞爪,互動得不喧賓奪主。
(一)啟發(fā)性
孔夫子有云:“啟發(fā)誘導”。張宏強老師在《故都的秋》的講解中就循循善誘,既啟又發(fā)。例如:
師:為什么寫這些景物呢?生:突出北平的秋天的特點。師:對的。只是我們再仔細思考一下,說北平冬天的天色很高很高容易理解,可怎么理解天色是“碧綠”的呢?生:透視的效果吧。師:也許,但我們可不可以這么理解,碧綠,那是郁達夫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當然,郁達夫的眼睛可不是生理學意義上的眼睛,是什么呢?生:心理學的眼睛。
張老師通過這一問一答誘導學生親身介入到《故都的秋》,與學生思維互動,促使學生思考作者寫景物用意的同時,理解“天色是‘碧綠’”的深意。
(二)邏輯性
張老師的課堂均以互動問答的形式展開,問題均絲絲入扣,富有邏輯性。如:
師:作者為了展示自己心中的“秋”,把江南的“秋”與其對比,這又突出了北國的秋怎樣的特點呢?生:濃郁。師:怎么看出的呢?生:作者把北國的秋與江南的秋做了比較,文中說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p>
張老師提問“北國的秋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答出“濃郁”,進而又追問怎么看出來的。邏輯嚴密,步步深入。
(三)審美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語文教學營造意境美的目的是促使學生由苦學向樂學轉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目的是,學生在樂學的前提下,帶著審美的眼光去欣賞文本。如張老師設計如下:
師:王羲之也說過,“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蹦敲?,請同學們回答:“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中的“深味”指的是什么?生: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師:對。這就是郁達夫傳達給我們的他對北國的秋的思考,這也是優(yōu)秀散文所達到的更高的境界—意境?!八加谛模嫌诶?,情態(tài)所凝。”閱讀優(yōu)秀的散文,不但要讀得出物境,讀得出情境,還要讀得出立于二者之上的意境。
張宏強老師問“深味”指的是什么,與學生情感互動。引導學生讀出感情,讀出美的意境;知曉情感,教師從審美的角度補充和詮釋。
總之,張宏強老師的課堂,每一個與學生互動的提問均步步為營,節(jié)奏恰當,頗值得學習。做一位能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腹有詩書、思維敏捷、博聞強記之人。當教師成為博學之人,才可成為合格的教育者,可見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重要性。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下,作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之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更要發(fā)揮其藝術魅力,尤其是有別于以往的“一言堂”,課堂教學互動藝術更應體現其優(yōu)越性。既不可太過刻板,也不可太過隨意,既要有張力,也要有收縮,使其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蘇格拉底有言:“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用生命的激情去點燃課堂,充分發(fā)揮互動性。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項目“遼寧省語文名師風格流派研究”結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W201415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