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說話晚是“大器晚成”,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其實,這是沒影的事,這種觀點也是不科學的。一般而言,寶寶到了1歲左右就開始咿呀學語,從學習口語和文字兩個方面,可以劃分為四個必經(jīng)步驟:學聽話、學說話、學認字、學寫字。
學聽話
從寶寶出生開始,就給他聽大量的各種簡單和復雜的語音和句子,刺激寶寶的視覺和聽覺。
這個時候,雖然寶寶還不能進行清晰、準確的語言溝通,但父母可以將看到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斷地講給寶寶聽,讓寶寶的頭腦中將語言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而不要太在乎寶寶是否真的理解),這是在進行語言的儲備,對孩子將來的語言發(fā)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學說話
伴隨發(fā)音器官的逐漸成熟,讓寶寶先后發(fā)出單音、雙音,逐漸會說簡單句、復雜句。
在這一階段,家庭成員說話要注意,盡量使用規(guī)范的句子和句型,多與寶寶交談,并給寶寶朗讀,讓寶寶反復練習兒歌;同時要隨時隨地讓寶寶學習、練習使用詞語,如:認識家中的各種東西;外出時教給寶寶所看見的東西等。
學認字
從出生開始,就讓寶寶大量地接觸(視聽)各種表現(xiàn)形式的文字。
這一階段要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意識,多給寶寶讀書,在讀書時告訴寶寶,每一本書講的是什么,書中的字和詞可以告訴我們什么事情,幫助寶寶注意字的形狀。當寶寶主動問起字、詞時,要耐心地講給他聽。
學寫字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手部小肌肉協(xié)調(diào)能力逐漸成熟,讓寶寶從簡單筆劃的字開始,一筆一劃地寫,一個字、一個字地寫。
科學培養(yǎng),避免誤區(qū)
教寶寶學說話,有很多學問和注意事項。以下幾種誤區(qū),父母要提前了解,盡量避免。只有科學培養(yǎng),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誤區(qū)1: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間的個體差異,從而互相攀比,使孩子在語言自然習得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不應有的壓力。
每一個寶寶都有其獨特的個體性,到達某一語言發(fā)展階段時的年齡不盡相同,作為家長,應充分尊重這種個體間的差異,絕對不能用其他孩子語言發(fā)展情況做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只會給孩子自然習得語言制造心理障礙。
誤區(qū)2:注重學習結(jié)果,不注重學習過程。
具體表現(xiàn)在:父母教給孩子某句話或某個字詞后,更重視孩子是否盡快掌握了學過的內(nèi)容(如會說了什么話、認識了多少字詞),而不太關(guān)注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和習慣。事實上,只要有了良好的語言學習興趣和習慣,并且處于正常和適宜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最終會獲得相應的語言能力。
誤區(qū)3:對孩子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過于較勁。
事實上,孩子在學說話和認讀漢字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不準確的發(fā)音和認錯字的現(xiàn)象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可以及時糾正,但不要過于較勁。其結(jié)果往往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降低語言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父母在孩子語言習得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語言示范),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模仿),給予充足的時間(練習),孩子就能夠?qū)崿F(xiàn)語言的自然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