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小的口罩,成就了一個村的暴富神話。原本平靜的口罩產業(yè),在過去的13年里,歷經了爆炸式增長。而這背后,是頻發(fā)的沙塵暴、非典、禽流感、霧霾等環(huán)境與衛(wèi)生事件。
大店村距離膠州市中心大約20公里,雖然劃歸膠東鎮(zhèn)管轄,實際上地處4個鎮(zhèn)的交界處,離4個鎮(zhèn)中心都不算近,途中要穿過數片農田和一座鐵路橋,外面的人不愿意進來,里面的人也很少出去。但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卻因生產口罩在整個膠州乃至全國叫響了名號。
現年49歲的姜秀彬是大店村口罩協會會長,這個在所有媒體關于口罩村報道中無法避開的人物,已然對媒體表現出了一些“疲態(tài)”。
“就算不報道,做這行生意的也都知道我們,全國80%的民用口罩都是這里生產的。”姜秀彬說,光憑口罩的樣式,就能判斷出是否產自大店。
緣起蘭州風沙
在大店村300家口罩廠中,提起位于村子東北處的魯豪口罩廠,幾乎所有村民都能不假思索地給你指出它的所在位置。這家口罩廠的老主人、現年77歲的姜義錫正是口罩村的“創(chuàng)始人”。
1988年,厭倦務農又沒有任何積蓄的姜義錫帶著100元盤纏到蘭州去投奔姐姐。到了蘭州他發(fā)現那里經常風沙滿天刮,在街上走一圈牙齒上就全是塵土;他看到當地人喜歡戴老式系帶的白紗布口罩出門,既保暖又防風沙;口罩在蘭州成了緊俏貨,一個普通的棉布口罩賣1元錢,風沙特別大的時候能賣到3元錢。
動了做生意念頭的姜義錫返回山東,打聽到一只口罩的成本竟然只要兩毛錢,于是他下定決心,要販賣口罩到蘭州去。然而回村里號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生意的他卻碰了壁,村民都很窮,沒錢投資,而且人家也根本不相信口罩這小東西能掙錢,最終他只得到了村民姜桂才和姜子光的響應。
三人東拼西借湊了幾千元本錢,去青島進了3萬多只口罩,踏上了去往蘭州的綠皮車,在顛簸了兩天兩夜后,將口罩批發(fā)給蘭州當地的小商販。
兩毛錢進的口罩,到蘭州賣兩毛五分錢,這一趟帶去的口罩僅用一周時間就賣光了。三人不僅回了本,還凈賺了1000多元。在當時干體力活一天最多賺5元錢,他們這一星期賺了足足一年的錢。此后憑借“青島進貨蘭州出貨”的模式,第二年三人就都成了萬元戶。
“就這么幾片布,為什么不自己做?”在販賣口罩時,姜義錫發(fā)現生產口罩不需多少技術含量,于是決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年初,姜義錫花了1萬元自購了編織機和毛線,和老婆兒子一起在炕前生產口罩,姜桂才與姜子光也各自籌集幾萬元購買設備開起了口罩廠,成為了村中首批的“口罩元老”。
沾了環(huán)境問題的光
看到姜義錫三個人開廠子、蓋新房,村里人開始相信做口罩能致富。1992年,又有五個人開起了口罩廠。這其中就包括現任口罩協會會長姜秀彬。
“開始也不好弄呢?!苯惚驀@了口氣,1992~1999年大店口罩還是不溫不火,沒有名氣,村里只有23家口罩作坊。當時他的作坊只雇了兩三個本村婦女,做最簡單的白口罩,而且為了賣口罩,還得坐36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到蘭州的批發(fā)市場里租半個攤位,自己推銷口罩。
雖然一直很忌諱把大店的口罩發(fā)展和環(huán)境問題掛上鉤,更不愿被人貼上大店口罩“大發(fā)環(huán)境污染財”的標簽,但姜秀彬又不得不承認,大店村口罩業(yè)的發(fā)展確實是沾了“環(huán)境的光”。
2000年年初,北京接連遭受沙塵暴的侵襲,小口罩成了搶手貨,大店村也迎來了第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據姜秀彬介紹,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產首次達800萬只,產值670萬元,也正是這一年,膠州市官方開始有了大店村口罩業(yè)的數據統(tǒng)計工作。
此后兩年,大店村的口罩生產在沙塵暴的肆虐中不斷走高,漸漸有了些名氣,然而真正令其“名聲大噪”的還是2003年爆發(fā)的“非典”疫情。
當時的姜秀彬還不懂什么叫“非典”,他只記得那時來村里進貨的人數不勝數,進來就高喊有多少要多少,有的人甚至堵在村口等著口罩出廠,當時村里23家口罩作坊都加班加點地趕制,口罩全部脫銷,這一年大店村的口罩生產數據暴漲到2800萬只,產值2000萬元,創(chuàng)下了新高。
歷經了“非典”的洗禮后,口罩村又在2006年爆發(fā)的禽流感和2011年開始不斷嚴重的霧霾等影響下,產量不斷翻新,據姜秀彬介紹,2013年村里口罩總產量約10億只,年產值約11億元。
如今大店村的口罩從每年8月開始進入銷售訂貨旺季,姜秀彬發(fā)現這也恰恰是我國沙塵暴、霧霾等肆虐的高峰期,就連以往屬于囤貨期的春夏季節(jié),近年來也因為病菌高發(fā)引得不少人訂貨。
“每次環(huán)境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不斷變化確實在時刻影響著大店村口罩的銷售情況?!北M管如此,姜秀彬和村里人仍不希望環(huán)境越來越壞,“畢竟相比賺錢,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嘛”。
口罩協會促規(guī)范
口罩村在2003年迎來“質的飛躍”的同時也招致了種種質疑,當年5月就有媒體記者到村中暗訪,并指出口罩村存在“生產環(huán)境令人堪憂”“防非典口罩夸大宣傳”等問題。
提起這個,姜秀彬就一肚子委屈:“我們從來沒說生產的口罩能防非典,都是經銷商的宣傳?!彼麖娬{,村里生產的大多是兩層棉布制作的普通民用口罩,主要是用來擋寒避沙和裝飾?!胺堑?、霧霾,那防毒面具都擋不了,這小口罩能擋???”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誤解,村民們在口罩包裝上注明了“非醫(yī)用口罩”的字樣,同時對外采用“不說能防,也不說不能防”;“戴了總比不戴強”之類的說辭,“進貨商都心知肚明”,姜秀彬覺得他們做到了問心無愧,盡了告知責任,沒有夸大宣傳。姜秀彬多次告訴筆者,口罩村遭受質疑,是件好事,“一是說明你有關注度,二也能更好地發(fā)現問題,促進規(guī)范發(fā)展”。
在接連被曝出一些劣質口罩、口罩廠加工不達標等問題后,為規(guī)范口罩產業(yè)的發(fā)展,2004年大店村成立了口罩協會,作為“口罩元老”之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村里少有上過大專的文化人,姜秀彬被推舉為口罩協會的會長,協會的一大工作就是監(jiān)管口罩的產品質量。
走進村里幾家開著門的口罩廠,筆者發(fā)現整包的口罩原料均被打捆放在了非常顯眼的位置,既有整匹的白布,也有各種顏色的布條。姜秀彬說,白布用于制作口罩里子,彩色布條則用于口罩縫邊,材料有棉的有纖維的,這些原料都要專門記錄其出處,放在顯眼的地方是為了方便檢查。
“我們不僅組織協會成員檢查,也和省、市質監(jiān)部門達成了協議,不定期地由執(zhí)法人員對生產企業(yè)進行抽檢,避免出現劣質口罩?!苯惚虮硎荆瓦B卡通口罩上面的印花,現在也采用食品級的生物顏料進行染制,“口罩村打響了名氣,可不能再因品質問題砸了招牌”。
其實除了監(jiān)督,口罩協會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為村里成立口罩廠提供銀行貸款擔保。姜秀彬告訴筆者,現在大店的口罩業(yè)已獲得了越來越多銀行的支持,“他們都愿意給我們貸款”,在這種共同發(fā)展下,村里的口罩廠也從最初的20多家開到了300余家,銷售區(qū)域不僅遍布全國,甚至通過浙江義烏的批發(fā)商,將大店口罩戴在了日本人、美國人等不同膚色的臉上。
“全村擰成一股繩”
口罩村的迅猛發(fā)展不僅改善了本村村民的生活,也帶動了周邊村子的發(fā)展?!?000個”,這是姜秀彬向筆者透露的目前大店村口罩產業(yè)所提供的工作崗位,對于這個只有2000多人的小村子來說,大量空缺的崗位為外村人提供了就業(yè)機會。
除了打工,一些有商業(yè)頭腦的外村人也逐漸加入到了大店的口罩產業(yè)中。47歲的孫偉是鄰村石家莊村村民,媳婦是大店村的,2003年他看到大店村民靠生產口罩發(fā)了家,心動的他也湊了兩萬多元買了原料與縫紉設備和妻子回了娘家,建起了“夢思得”口罩加工廠。如今他的工廠有四五十人,年產量達2000萬只,并在石家莊村建了第二個加工廠,吸收了當地的勞動力。
做口罩掙錢,是村民愿意加入的重要原因,但在姜秀彬看來,行業(yè)門檻低更是能“火”的原因之一,“這個產業(yè)不要力氣和高科技,小到18歲老到80歲全能干,兩三臺縫紉機,四五個幫工,大店大多是這種家庭作坊式生產”。
不過正因如此,現在個別鄰村以及江浙一些地區(qū)也在紛紛效仿大店,試圖在口罩市場上“分一杯羹”。姜秀彬對此似乎并不擔心,一方面多年來村子品牌已經打響,各家都有固定的進貨商,2012年12月大店村還被評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口罩生產基地。此外多年的發(fā)展也讓口罩村形成了一條集原料、紡織、生產加工、配送一體的產業(yè)鏈。
“村中有專門負責供原料、印染、包裝的企業(yè),涵括了口罩生產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村里就都能完成?!苯惚蛑赋?,這不僅極大地節(jié)約了各口罩廠制作的時間,也降低了成本,讓大店口罩具有價格優(yōu)勢。提起具體利潤,姜秀彬笑了笑,“經商多年”的村民們已經懂得了什么叫“商業(yè)秘密”。
“擰成一股繩?!苯惚蛞恢庇X得這是口罩村能不斷壯大,創(chuàng)造致富神話的關鍵?!按迕穸际且患胰?,有好樣式共同分享,一起制定最高價、最低價,互相幫忙。”姜海波透露,村里每家口罩廠都有自己的特色,像他家就主要生產動漫口罩,他還記得兩年前隔壁的口罩廠把一個需要大量訂購“海綿寶寶”圖案的上??蛻敉扑]過來,如今這個客戶已成了他家的老主顧。
刺繡口罩、卡通時尚口罩、能罩住耳朵的口罩、甚至整個脖子都能遮住的口罩……大店村的口罩樣式繁多,為了保證村里的口罩能保持時尚,村里常年派出五六名“情報人員”負責全國市場調查,在臨沂、義烏、東北邊境口岸等商品批發(fā)市場考察市場行情,姜秀彬和口罩協會也會關注一些時尚動態(tài),甚至找機會參加時尚發(fā)布會,發(fā)現好的樣式立刻傳遞回村。
“現在全村95%的人口生計都與口罩相關?!苯惚虮硎敬謇锶瞬]有因此忘記農民的“本職”,大店人并未拋棄農業(yè),這里的糧食還可以自給自足。但他笑言自從涉足口罩業(yè)以后自己幾乎沒再下過地,甚至記不清家里土地的確切面積,現在是收割機在幫助他們履行農民的“本職”。
未來發(fā)展面臨困境
2013年,膠東國際機場已完成選址,大店村在建設范圍之內,這也意味著大店村將面臨集體拆遷。
膠東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紀升琪向筆者表示,政府并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業(yè)就此止步,因此打算擇址另建口罩產業(yè)基地,但他也心存擔憂,“建了產業(yè)基地,就不會是現在這種家庭作坊經營了,從廠房到生產線到包裝到運輸,成本會大大增加,再加上大店村沒有懂管理懂現代產業(yè)運營的人才,未來并不好說”。
“走一步看一步吧”,大店村民似乎對此還沒什么想法,姜秀彬也已經了解過,遷址起碼還得四五年,“還早,先專心做好現在的工作吧”。其實相比遷址,現在最讓姜秀彬擔心的是如今村里的年輕人普遍對口罩業(yè)缺乏興趣,未來大店的口罩生意恐將“后繼無人”。再過幾天,姜秀彬的兒子就要回到大店過春節(jié)了,幾年前他離開了大店,到上海一家銀行就職?!澳贻p人覺得村里太封閉,有點‘土’,他們愿意出去闖一闖?!苯惚驅Υ四芾斫猓贿^他笑言:“自己做老板總比給別人打工強吧,反正我們這些老人不會走,只要還干得動,大店口罩就還能發(fā)展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