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又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無非都強調(diào)一個觀點,那便是:讀書應(yīng)當(dāng)多讀。這個觀點富含哲理,幾乎沒有人會反對,然而,聽多了,筆者卻覺得總是有那么一點不是滋味,似乎哪里有一點不對勁,然而究竟是哪里,我卻一時半會兒,也無法完全答出。
人要想獲得更多知識,就必須多讀書,讀多了,領(lǐng)悟力自然也會慢慢增強,然而,縱觀古今,無數(shù)事實與例子向我們證明,多讀有時未必就能完全提升一個人素養(yǎng),多讀未必就一定能夠增強一個人的內(nèi)在領(lǐng)悟力,有的人,甚至因為讀得太多,而變得迂腐、固執(zhí)、封建、保守。于是有人罵這類人為“書包”,因為他們只是一味地讀,雖然讀了很多書,但精神素養(yǎng)與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卻還不如那些讀書少的人。
李敖在他最新的一本著作里向讀者們揭露了自己為何知識淵博?他說,主要是他會讀書,讀書讀得多,但他的讀書是與任何人都不相同,李敖形容自己的讀書方法用了一個詞:大卸八塊。意思是說,他讀書時,看到喜歡的,就把那些內(nèi)容剪下來,用文件夾裝訂起來,這樣,他每次讀書,都會準備好復(fù)印機、掃描儀等工具,看起來,他讀書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一般人還真的做不到。但李敖先生同時強調(diào)一個觀點,那就是,讀書重在思考,不要一味求多。如果讀書不加思考,只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一般亂讀一氣,那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dān),讀下一本時,將上一本書的內(nèi)容還給作者。
多讀,沒有錯,但前提是多思。放棄思考,一味貪多貪全地讀書,還不如不讀,因為那樣,讀起來很累,收獲又小。為什么有的人讀書不多,但做事情很有一套自己的理念,難怪有的老板,文化程度只有小學(xué),認字不多,讀書甚少,但他們卻成了大公司的老板,資產(chǎn)上億,關(guān)鍵在于,他們一直在思考。換言之,多思比多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