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代理沖突的三個層次、最終控制人性質以及地緣因素為視角,研究IPO公司選擇審計師的行為。在對我國2000~2004年以及2006~2011年滬深A股市場上共1275家IPO公司的數據進行研究后發(fā)現,股改后IPO公司規(guī)模越大,越傾向于選擇高質量審計師。當IPO公司選擇外省的審計師時,更傾向于選擇高質量審計師。在探索影響審計師選擇行為的因素時發(fā)現,市場化指數越高的地區(qū),IPO公司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越大。但總體來說,建立在英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代理理論對我國IPO公司審計師選擇行為的解釋力并不充分,我國IPO公司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仍然不強。沒有發(fā)現股權集中度以及最終控制人性質與審計師選擇存在顯著關系的證據。
關鍵詞:IPO公司 高質量審計 代理理論
1 概述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一直備受學術界和實業(yè)界關注,而審計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是推動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基礎。審計市場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前提就是存在高質量的審計需求。本文以代理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特殊的制度背景,選擇2000年到2004年以及2006年到2011年兩時段滬深兩市A股IPO公司為研究對象,分階段采用回歸模型檢驗IPO市場審計師選擇行為的影響因素,以此來考察影響我國IPO公司審計師選擇的因素,期望能合理地解釋IPO公司審計師的選擇行為,研究我國特殊制度背景和轉軌經濟市場對審計師選擇的趨勢,進一步豐富關于審計師選擇的研究。
2 研究假說
2.1 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大小股東之間的代理沖突可以通過股權集中度(CRI)來反應。股權分散時,由于中小股東存在著搭便車的動機,作為公共產品的監(jiān)督,因其監(jiān)督成本高昂,對于僅持有少量股份的中小股東來說,成本過高,因而股權越分散,公司的代理問題越嚴重。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IPO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與對高質量審計師需求負相關。
2.2 最終控制人性質差異與異質審計師的選擇。對于最終控制人性質不同的企業(yè)在審計師的選擇問題上有不同的聲音,國有控股企業(yè)存在嚴重的“內部人控制”與“外部人控制”問題,內外兩種問題并存導致國有控股的公司從根本上缺乏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诖耍覀兲岢黾僭O:
假設2:國有控股企業(yè)相較于非國有控股企業(yè),更沒有動機聘請高質量的審計師。
2.3 地域因素與審計師的選擇。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yè)務存在明顯的地域性(余玉苗,1999),這與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行業(yè)原有的掛靠體質有關。因此,當IPO公司選擇外省的審計師時,必然存在某方面的收益可以彌補該公司選擇本地事務所所帶來的收益?;诖?,提出假設:
假設3: 當IPO公司選擇外省的審計師時,更傾向于選擇高質量審計師。
2.4 市場化進程與審計師的選擇。高質量的審計可以提高財務信息的可靠性,企業(yè)經由高質量審計師審計后,其對外報告的財務信息可信度也較高,因此會得到較高的收益。基于此,提出假設:
假設4: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qū),IPO公司更傾向于選擇高質量審計師。
3 研究設計
3.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我國股權分置改革選取了股改前2000年1月到2004年7月以及股改后2006年7月到2011年12月兩個時間段的中國A股滬深兩市IPO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研究樣本。之所以沒有選取2005年的數據是因為在2005年到2006年6月期間,IPO市場曾被關閉。選取這兩個時間段的樣本,主要是為了進行前后的縱向對比。
3.2 變量定義 ①被解釋變量。本文選擇用事務所的規(guī)模來作為對審計質量的衡量。②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股權集中度(CRI)、最終控制人性質(Controller)、凈資產收益率(ROE)、地域因素(ADDRESS)、市場化指數(MKT)。③控制變量??紤]到風險對IPO公司選擇事務所有影響,加上前文對債權人與股東代理沖突的分析,將LEV(資產負債率)作為本文的一個控制變量。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 描述性統計結果 由下表4-1的樣本分布表可見,進行IPO的公司在股改前有61.97%是國有控股性質的公司,股改后這一比例下降程度較大,下降后僅為10.54%。從選擇會計師事務所來看,股改前選擇“十一大”會計師事務所的IPO公司占總體的21.66%,股改后選擇“十一大”事務所的IPO公司比例有所上升,為48.04%,因此我們大膽猜想有可能是因為隨著IPO發(fā)行制度的改革,證券市場化程度有所提升,證券市場的這些變化繼而映射到審計市場,導致審計市場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有所加大。在IPO公司的行業(yè)分類這一塊,發(fā)現絕大部分的IPO公司是屬于制造業(yè)行業(yè),股改前這一比例為61.13%,在股改后達到了70.87%。地域因素對于IPO公司選擇審計師的影響較大,在2000年-2004年和2006年-2011年兩階段樣本數據中,分別有73.24%和72.72%的IPO公司選擇了公司注冊地的審計師。
表4-2和表4-3分別列示了2000年到2004年和2006年到2011年兩個時間段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4-2來看,股權集中度CRI最小值為6.14,最大值為85,均值為45.3315,標準差為16.0976,說明IPO公司股權集中度的差異還比較大。凈資產收益率ROE最小值為0.08,最大值為68.71,均值為17.1171,標準差為10.04,可見各IPO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差異情況大。
從表4-3來看,股權集中度CRI最小值為0.1,最大值為3101,均值為42.05,標準差為102.08,各IPO公司的股權集中度差異依然大。凈資產收益率差異也依然很大。市場化指數MKT的均值為9.6228,最小值為4.25,最大值為11.71,標準差為1.7643,可見IPO公司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集中。
4.2 回歸結果與分析 本文全部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線性回歸的結果如下。表4-4是股權分置改革前2000年-2004年期間所有樣本回歸結果,表4-5是股權分置改革后,2006年-2011年期間所有樣本回歸結果。
股權分置改革前樣本回歸結果如上表,從表4-4可以看出,ADDRESS與高質量審計師是顯著正相關的,這與我們的假設3吻合。市場化程度MKT與高質量審計師顯著正相關,與假設4一致。股權集中度與高質量審計師負相關,但不顯著??傮w來說,IPO公司選擇高質量審計師的動機仍然不強。
股權分置改革后樣本回歸結果如上表,從表4-5的結果來看,IPO公司所處市場的市場化程度與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是顯著正相關的,該結果與假設4是相吻合的。地域因素ADDRESS與高質量審計師顯著正相關,這與我們的假設3是一致的,股權集中度與選擇高質量審計師負相關,也不顯著。Controller與選擇高質量審計師負相關,也不顯著。在控制變量中,資產負債率LEV與高質量審計師顯著負相關??偟膩碚f,2006年-2011年度的樣本回歸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下的說法:即股權分置改革后,我們證券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有所提高,且這一變化映射到了審計市場,使得審計市場上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增加,市場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分辨高質量審計和低質量審計,從而分辨高質量公司和低質量公司。但總體來說,我國市場上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仍然不夠強烈,且審計市場被地域因素人為分割了,審計市場的發(fā)展仍不盡如人意。
5 主要結論
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及文獻進行梳理,結合我國證券市場和審計市場的特點,探討了影響我國IPO公司對審計師選擇行為的若干因素,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以2000年1月-2004年12月及2006年9月-2011年12月滬深兩市A股市場上IPO公司作為樣本,采用多元回歸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審計市場地區(qū)分割的情況比較嚴重,本地IPO公司傾向于選擇本地的事務所來進行審計。在選擇外地的事務所進行審計時,傾向于選擇高質量會計師事務所。IPO公司所在地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審計市場競爭越激烈,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越大,IPO公司越傾向于選擇高質量的會計師事務所。但總體來看,我國IPO市場對高質量審計師的需求仍然不強,審計的代理需求被扭曲了,降低代理成本的作用機制沒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鑒于IPO市場審計師選擇的確定因素復雜,也許我們永遠難以獲得一個完美的解釋,Ritter(2002)的一段話也許能給我們帶來某種啟發(fā):“沒有任何一種模型能夠對現實的反常提供一個精確的解釋,而把多種理論綜合起來卻能夠解釋出許多觀察到的模式。”試圖僅依靠代理理論來解釋IPO公司審計師的選擇也許就是落入了窠臼。
參考文獻:
[1]陳英蓮.最終控制人性質與審計師選擇研究[D].暨南大學,2009.
[2]雷光勇,王文,金鑫.盈余質量、投資者信心與投資增長[J].中國軟科學,2011(9):144-155.
[3]劉煜輝,熊鵬.股權分置、政府管制和中國IPO抑價[J].經濟研究,2005(5):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