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會話含義、禮貌原則和言語行為出發(fā),探討《紅樓夢》楊憲益譯本中人物對話的語用闡述的適切性,分析其翻譯是否達到了原文的語用目的。
關(guān)鍵詞:語用會話含義禮貌原則言語行為《紅樓夢》語用學(Pragmatics),即語言實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領(lǐng)域,它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何自然,1997)。語用學就是研究語言使用與其使用者之間關(guān)系的學科,著重研究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境中理解和傳達的意義以及理解和傳達的過程(盛卓立,2008)。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語用學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進中國以來,逐步得到發(fā)展。語用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可分為外語界和漢語界兩個方面。前者在引進和研究國外語用理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者應用語用理論研究漢語語法,取得了許多可喜的進展(嚴辰松、高航,2006)。我們之所以需要語用學,從理論上說,是因為它可以對人類的語言行為提供更充分、更深刻、更合理的解釋;從實用上說,有些語言現(xiàn)象只有通過語用學的分析才能說明問題(Jacob L.Mey,2001)?!都t樓夢》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古典文學的藝術(shù)瑰寶,自其出版以來,一直吸引著各國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數(shù)偏重于文學、文化等方面,本文試圖從語用學角度出發(fā),分析其英文譯本中的人物對話中的語用闡釋。
一、《紅樓夢》譯本人物對話體現(xiàn)的會話含意
英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演講時提出,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談話雙方必須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則,特別是所謂“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懷著一個共同的愿望:雙方的話語都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們都遵守著某些合作的原則,以求實現(xiàn)這個愿望。格賴斯(1975)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質(zhì)的準則(Quality Maxim)、關(guān)系準則(Relevant Maxim)、方式準則(Manner Maxim)。
為了使會話能夠順利進行,說話人和受話人必須共同遵守以上的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言語交際總是互相合作的,談話雙方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并且能共同掌握同一個信息。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交際還可能會出現(xiàn)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當一方未遵守合作原則的時候,另一方就要領(lǐng)會說話人話語中的深層意思,于是產(chǎn)生了“會話含意”(Conversation implicatures)理論。(何自然,1997)
(1)原文:“既開社,便要作東。雖然是頑意兒,也要瞻前顧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個月通共那幾串錢,你還不夠盤纏呢。這會子又干這沒要緊的事,你嬸子聽見了,越發(fā)抱怨你了。況且你就都拿出來,做這個東道也是不夠。難道為這個家去要不成?還是往這里要呢?”(第三十七回)
楊譯:“Since you've called a meeting, you're the hostess,”she pointed out. “Although it's just fun, you must make proper provision. Do the thing cheaply but give no grounds for complaints;then everyone can have a good time. You're not in charge at home, and the few strings of cash you get each month hardly cover your own expenses;yet you took this on yourself quite needlessly. When your aunt hears of it she's bound to scold you. Why, your whole allowance isn't enough to stand treat. Are you going home to ask for more? Or will you ask them here for money?”
譯文體現(xiàn)出了原文中寶釵道出湘云在家不做主,盤纏可能不夠,做東可能吃力不討好,既辦不好詩會,又會對他和家里人的關(guān)系造成影響的事實。這里體現(xiàn)了質(zhì)的原則:努力使自己說的話是真實的。
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對話,遵守會話原則和打破會話原則這兩種情況都是常見的。在遵守原則的情況下,通常意思就是實際上想表達的意思;一旦被打破,話里就帶有會話含意。作者往往積極地通過讓人物打破會話原則,來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表達復雜的含義。(章少泉,1985)
(2)原文:鳳姐笑道:“這個孩子扮上活像一個人,你們再看不出來?!保ǖ诙兀?/p>
楊譯:“When that child’s made up she’s the living image of someone here,” remarked Xifeng. “Have none of you noticed?”
通過后文寶釵和寶玉猜到都不敢說,湘云卻說出真相,我們知道是黛玉。而后文中,“寶玉聽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個眼色”可以看出說出真相并不禮貌,因為封建社會戲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將戲子和黛玉相提并論是很不禮貌、很忌諱的事。譯文中,將一個人譯為“someone”,這里打破了會話原則中的量的準則中的所說的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這里,王熙鳳故意不具體說出是像誰,讀者卻可以通過后文得知“someone”說的是黛玉,熙鳳一個如此精明的人,通過打破量的準則,隱去交談目的所需要包含的信息,但別人又可以通過觀察得出她想要表達的那個人是誰。熙鳳通過這一違反語用原則的話,既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語用目的,又避免直接說出造成的尷尬。
二、《紅樓夢》譯本人物對話體現(xiàn)的禮貌原則
布朗(P.Brown)、列文森和利奇等人,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提出了與格賴斯的合作原則相補充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豐富和發(fā)展了“會話含意”的理論(何自然,1997)。利奇將禮貌原則劃分為得體準則( 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和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禮貌原則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無論在哪一個語言集團中都存在,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語用學研究禮貌問題是研究各個語言集團的成員在什么場合遵守什么樣的禮貌原則,并運用什么樣的言語手段顯示出自己的文明禮貌。
(3)原文: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第三回)
楊譯:“Well,” she cried with a laugh,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ve set eyes on such a ravishing beauty.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Jia.”
王熙鳳贊譽黛玉的美貌,原文的“這樣標致的人物”和譯文中的“ravishing beauty”都能看出贊譽原則,熙鳳這樣的人一定見過很多美女,但是卻這樣夸獎黛玉,體現(xiàn)了對黛玉和老祖宗的尊敬和禮貌。而“老祖宗”在原文中是指賈母,其實是賈府的最高掌權(quán)者,“老祖宗”的稱呼是對她的一種尊敬,在譯文中,譯成“Old Ancestress”,兩個大寫的字母也突出了她的領(lǐng)導地位以及受尊敬程度。
三、《紅樓夢》譯本人物對話體現(xiàn)的言語行為
言語行為(speech acts)與前提、含義等一樣,是語用學中的重要研究課題(何自然,1997)。奧斯?。↗.Austin)將言語行為分成三種,即以言表意的行為(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的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的行為(Perlocutionary Act)。以言表意的行為是指當一個人說出話語有聲音,用的詞有一定結(jié)構(gòu),而這些詞又具有意義,表達某種思想意義,就是以言表意的行為。以言行事是指說話時用什么方法來完成話語行為,考慮到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方法,用哪一種意義表達。(張愛玲,2011)
(4)原文:襲人道:“我也沒什么別的說。我只想著討太太一個示下,怎么變個法兒,以后竟還教二爺搬出園外來就好了?!保ǖ谌幕兀?/p>
楊譯:“It's nothing else, only that I was hoping Your Ladyship might arrange for Master Bao to move out of the Garden.”
這里,襲人通過前文與王夫人的對話,逐步從王夫人那里獲得她對自己的尊重以及獲得她對自己身份的承諾,而后說出這樣一句話表達出自己希望寶玉能搬出大觀園的想法。聯(lián)系上下文,讀者能發(fā)現(xiàn)她的言外之意和真實意圖是希望寶玉能遠離黛玉、寶釵等人,這些話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是以言表意的行為,也是以言行事的行為。其中,“變個法兒”“竟還教”和“就好了”這些詞語能夠較好地體現(xiàn)襲人的焦急心理,她用的詞有一定結(jié)構(gòu),而這些詞又具有意義,表達某種思想意義——希望寶玉搬出大觀園,遠離自己的“情敵”:黛玉和寶釵,是以言表意的行為,同時,襲人說話時用這種帶有逼迫王夫人式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話語行為,在王夫人焦急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用這樣的意義表達,是一種以言行事的行為。這些用詞能較好地反映出她的言外之意。楊憲益將這句話譯為“It's nothing else, only that I was hoping Your Ladyship might arrange for Master Bao to move out of the Garden.”譯文中的“nothing”“only”“was hoping”和“might”等詞也能體現(xiàn)襲人的言外之意,但是對比起原文,顯得較為單薄,無法將襲人那種急迫的意圖表達出來。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翻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對話時,我們應該深入體會原文所表達的語用含義,通過原文的話語,推測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注意原文所體現(xiàn)的禮貌原則、會話原則以及言語行為,并將其運用在譯文之中。這樣才能夠使譯文達到原文的語用效果,較好地傳達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使譯文讀者較好地理解原文的語用意圖。
參考文獻:
[1]Jacob 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北京:外語教
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3]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盛卓立.語用對等的理論闡釋及其在《紅樓夢》習語翻譯中的體
現(xiàn)——析楊憲益版《紅樓夢》譯作[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6]嚴辰松,高航.語用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6.
[7]楊憲益,戴乃迭.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8]張愛玲.語用與意圖——《紅樓夢》對話研究[M].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