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話”“建諍言”,是每年兩會不變的呼聲。
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2014年的兩會,尤其需要代表委員拿出真知灼見,敢交鋒、多碰撞。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險灘”就在前方,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聽到真民聲,聚來真民智。
在這個大背景下,只要是為了改革“蹄疾步穩(wěn)”而發(fā)聲,當然沒有禁區(qū)?!爸獰o不言、言無不盡”,講真話,不放棄,才能為破解難題找到辦法。
“會議期間發(fā)言不受追究”,代表委員的建言權(quán),是由憲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和政協(xié)章程所賦予的,十分崇高,十分神圣。代表委員的基本職責(zé),就是要基于調(diào)查研究,把問題講出來,把癥結(jié)找出來,把辦法說出來,不能繞道走,更不能“嘿嘿”敷衍?!按砦瘑T當銘記: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你認真,民主才能運轉(zhuǎn)起來!”
以人大代表的選舉為例,城鄉(xiāng)約每67萬人分配1名代表名額??梢哉f,一名代表不稱職,意味著67萬人缺席。這也意味著每一位代表的發(fā)言,背后有67萬雙眼睛的期盼。只有代表委員敢于擔當,不自我設(shè)限,不刻意回避,兩會才能真正呈現(xiàn)“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民主氣象,也才能促進改革的深化和中國的進步。
中國的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今年兩會上,全面深化改革無疑是重中之重的議題。這一時間節(jié)點上的改革,不全是人人皆可得利的普惠,而是一場觸動既得利益、重新調(diào)整利益格局的深層變革。骨頭硬在哪里,險灘險在何處,也需要“紅紅臉”的碰撞準確把脈;推進改革的阻力在何方,社會承受力的底線是什么,也需要“出出汗”的交鋒精準定位。
事實上,最高領(lǐng)導(dǎo)層一直是鼓勵講真話、道實情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之所以要求改會風(fēng),就是要通過會議聽到真實的民情國情,為決策提供科學(xué)的依據(jù)。正如俞正聲在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的,要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提倡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開展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努力營造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氛圍。
“三不”是沒有禁區(qū)、鼓勵發(fā)聲的邀約。真要接受這樣的邀約,代表委員需要有講真話不怕罵,勇于為人民為改革鼓與呼的責(zé)任擔當。曾擔任過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吳敬璉就說過:“如果當政協(xié)委員就怕挨罵,那么我們這些人就不用當了,可以回家了?!?/p>
同時,代表委員沒有禁區(qū)的交鋒、碰撞,還需要媒體、民眾給予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對個別代表委員提出的一些不甚成熟的議案、提案、建議,對一些所謂的“雷人雷語”,或可一笑了之,大可不必大肆熱炒;特別是當事人已意識到“失言”或不足的,更不必窮追猛打,冷嘲熱諷。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才能讓代表委員們放下包袱,不必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怕講錯了什么讓媒體揪住不放,才能讓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當然,兩會上敢“開炮”、敢闖“禁區(qū)”、語驚四座不是目的,言之有物、對癥下藥,找到有針對性、有建設(shè)性、切合實際的解題良方才是根本。代表委員要少說外行話,少講被人詬病的“雷人雷語”,要把功夫用在平時。“不上無準備之兩會,不提無準備之議案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