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斗大的字不識一個,是典型的農(nóng)村婦女,但在我的心目中,卻是一個崇學有文化的人。
也許是因為自己不識字,母親對讀書有一種膜拜的情結。有時剛想叫我們姐妹做點家務活,看到我們幾個在看書,不管是正書還是“野書”(小說),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于是,忙碌的母親默默地打理著一切,再也不驚動我們。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直到今天,有兩個舉動仍讓我很有些愧意。年少的我有時為了偷懶,會拿著一本書裝樣子,母親不知不覺中計了,于是,逃過了不少不愿干的家務活。直到后來我真正體會到母親那份良苦用心后,漸漸地養(yǎng)成了早晚睡前醒后都看點書的習慣。還有一個舉動也很“惡作”,不識字的母親有她特殊的督學方式——每天早晨,她邊做飯邊要我練算盤,而我為了讓母親聽起來感覺悅耳熟練,就從1打到20,然后重來,反反復復,還自以為很聰明。現(xiàn)在想來,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把戲既辜負了母親,又枉待了自己。假如是背誦乘法口訣想糊弄母親,那就大錯特錯了。很奇怪,母親不僅能嫻熟地背誦乘法口訣,而且心算還算得很快,對此我們幾個子女一直很費解。
母親對讀書的那種膜拜,還表現(xiàn)在把我們6個子女拉扯大的過程中,硬是一個接一個地把我們送進學校。父親去得早,作為一個小腳婦女,把我們扯大已經(jīng)很不容易,何況讀書呢!在那個年代,農(nóng)家女孩上學簡直是一種奢侈!所幸的是,我的母親對子女的讀書決不含糊。我們5個女兒學歷最低的是高中。這在當時的農(nóng)村是極為罕見的。
我出生那年,正是二姐考上師范、哥讀中學的時候。為了籌足學費,母親兩毛三毛東拼西湊到處借錢。對于母親千方百計襯(培養(yǎng))子女讀書,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有敬仰的,也有不屑的。在一次偶然的對話里,母親道出了她的心聲:“美,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你知道嗎?你叔(方言:對父親的稱謂)以前常說,在外面工作,字識得少,文化不高是要受欺侮的!”原來正是父親這樣一句樸素的話,支撐著一個小腳婦女的“大夢想”!當年高考我還算順利,幸運地走進了法律學校,這讓母親格外高興,對我們子女說:“我們家有當老師的,有當醫(yī)生的,這個老末(排行最小的)還真爭氣——將來可以當個法官!”“你呀,當法官就要像包公那樣!”喜悅之情洋溢在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參加工作后,盡管我沒有當上法官,但一直謹記母親的教誨,公道辦好每一件事。
母親的崇學不僅反映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更滲透在她那待人做事的示范中。母親是本“無字天書”,她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流淌在我們子女的血脈中。
身教重于言教,母親用她那“挖心”待人的方式教育我們真心待人,善待他人。二姐和哥是父親走后家里的頂梁柱,那時他們都已工作。每次過年,他們會分到4兩花生,帶回家后,那花生一定是待貴客的果子,只有剩到?jīng)]幾顆,母親才會開口讓我們解解饞。這也應了母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少吃多知味”。除了過年以外,家里偶爾炒肉燒魚煮蛋滾豆腐,要么是家里來了客人,要么是“宗老師”(小學老師輪流在學生家派飯),還有就是用“匠人”(農(nóng)村的木工、磚工、裁縫等手藝人)。村里有幾個在外工作的鄰居回家了,總要到我家走走,母親每次都要請他們吃個飯,而且像待貴客一樣,先煮上5個雞蛋,手頭不湊巧時借都要借3個來,然后再炒幾個像樣的菜或者就是包菜粿給他們吃。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母親絕對屬于那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奢華版。受母親這種掏心掏肺待人的影響,我給女兒的定位是做一個善良大氣的人。
母親不單單是用自己的言行來詮釋做人的道理,而且用追求幾近完美的做事風范來引導我們成長。無論是家庭主婦那些燒飯做菜、納鞋補衣的份內(nèi)活,還是養(yǎng)家糊口掙工分的田地活,母親永遠屬于令人“羨慕忌妒恨”的那款。她包的菜粿回頭客很多,她做的鞋遠近有名,她種的蔬菜瓜果特別綠油肥碩……以至于她的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也反映在我們這些子女的身上。我曾經(jīng)跟我的同事們說過,凡事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至少是自己能力的極致發(fā)揮。如果有10件事,若做不好,寧可放棄1件不做,也要把其余9件事做好。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總覺得母親那雙慈祥的眼睛一直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于是,就不敢放任,不敢懈怠,血液里就會重新煥發(fā)出那種活態(tài)傳承。
(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親享》 主編:王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