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城舉行角斗士比賽的地方是羅馬大競技場,原名“弗拉維奧露天劇場”。因為它是由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它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偉建筑。
尼祿時代,這一凹地是尼祿金殿花園里的一個人工湖。競技場的工程由維斯帕薌皇帝于公元72年至公元75年開工興建,歷時8年,由其子提圖斯于公元80年完工。傳統(tǒng)說法是,建造這座建筑物使用了4萬奴隸,他們是提圖斯在摧毀耶路撒冷后于公元70年帶回羅馬的10萬猶太俘虜中的一部分。
競技場內(nèi)為階梯型看臺。據(jù)資料記載,當年競技場的看臺分為3個區(qū):底層為第一區(qū),是皇室、貴族、騎士階層的座位;二層是第二區(qū),為市民席;最高層即第三區(qū),是平民區(qū)。第三區(qū)上部還有一層,是專為婦女們保留的,其座椅為木制。再上面為一個較大的平臺,此處可供觀眾隨意站立觀看表演。為了安全,看臺前專門建有高高的欄桿護墻,與表演區(qū)相隔第一區(qū)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隨行人員的專座,用整塊大理石雕琢而成。該區(qū)的其他座位則為元老院議員、祭司、法官、貴族,以及后來的主教所設(shè)。競技場還專門為觀眾進出建有4座大型拱門。當然,皇帝進出自有專設(shè)之門,該門位于競技場東北部第38和第39兩門之間,較之其他門要寬得多。
競技場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角斗場,長約86米,最寬處為63米,是斗獸、競技、賽馬、歌舞、閱兵和進行模擬戰(zhàn)爭的場所。當時為觀賞水戰(zhàn),還可引湖水進場淹灌成池。雖然昔日的大舞廳已不復存在,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只是過去供演員化妝、角斗士做競技準備和關(guān)閉野獸的地下窯室,但如果仔細分辨,仍可領(lǐng)略到2000年前建筑師們的科學設(shè)計。
可以容納至少5萬名觀眾的競技場的主要用途是斗獸和角斗士角斗。在眾多的表演中,首先令人心跳的比賽是為慶祝競技場竣工的表演,慶?;顒友永m(xù)了100天,殺死5000頭猛獸,有上百名角斗士喪生。圖拉真皇帝在位期間,總共殺死1.1萬頭猛獸,有1萬名角斗士在此角斗。普羅博在位期間,僅在一次斗獸時就同時放入場內(nèi)100頭幼獅,其吼聲震動了整個競技場。然而,更多的則是角斗士的角斗,在這種殘忍的角斗中,只有勝夠一定次數(shù)的角斗士才能獲得自由。歷經(jīng)2000多年風霜雨雪的侵蝕,多次遭到天災(zāi)人禍破壞的大競技場,其高聳的圍墻已經(jīng)殘缺不全,角斗士與猛獸生死搏斗的舞臺和羅馬市民貴族的座席也破敗不堪,但仍不失其雄偉壯觀的氣勢。
手握短劍、面向死神的角斗士,暴怒的雄獅和發(fā)狂的公牛,垂死流血的母鹿,無辜的生命在互相搏斗,彼此之間卻原本無冤無仇。他們都要用無辜的手去殺死無辜的對方,而最終可能走向同樣的命運:用自己鮮活的生命去充當祭品。而在四周的看臺上,驕奢殘忍的王公大臣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貴族婦人們,卻從那鮮紅的血光中獲得刺激和快感,尖叫和狂歡蓋住了流血的奴隸的痛苦呻吟。
在隨后的2000年歷史中,競技場遭過雷擊,遭到地震,一度還成了市內(nèi)最方便的采石場,很多基石被拉去建造宮殿和教堂,直到18世紀,這種人為的破壞才被禁止,當時的幾屆教皇開始對之進行修復,那些補砌的磚就是歷次修復的明證。以后又進行過幾次較大的修復,這座宏偉的建筑才得以保留至今。
(摘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失落的文明》 編著:《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