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1997年)提出,文化產業(yè)已經學會了將人物的各方面進行打包,形成“名人”。這些集合物被策劃成最為吸引受眾的形式,使它們成為文化產業(yè)中賣座的商品。制造成功的名人是一個利潤豐厚的產業(yè)。對權力掮客來說,建構一個成功的名人,意味著票房號召力。
對把控輿論導向的專家們來說,制造一位受歡迎的名人政客代表著最終的成功。這關系到建構一個與眾不同的品牌化名人,能夠吸引目標選區(qū),以及建構一種由媒體持續(xù)給予“描繪”的人格。諷刺的是,所有這些參與制造名人政治,并在其中獲得利益的人,都否認了“名人化”是一種有組織的建構行為——記者否認合謀,那可能等于承認輿論導向專家能操控他們;輿論導向專家否認合謀是因為,這揭露了他們的“黑暗藝術”的負面性;而政客否認他們是被“建構”的,則是因為那可能會破壞他們的“領袖”形象。
那么,如何制造名人?建構名人意味著建構(策劃、管理和表演)“表象”。它涉及:
由傳播專業(yè)人士們來決定,什么樣的面孔可以誘惑/吸引預期的受眾(即,品牌化):策劃要展現(xiàn)的面孔;管理那些面孔;努力使那些面孔獲得最高的電視和雜志封面曝光率。
因此,名人化就是系統(tǒng)性地向大眾安排一系列視覺展示。其目標在于在大眾的頭腦中植入一種特定的“看法”。就此而言,阿爾都塞提出的“召喚”概念將有助于我們理解名人制造。召喚即“招呼”(或“稱呼”),它類似于:當有人叫出我們的名字時,我們總是會做出回應。阿爾都塞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人際關系中,我們是“誰”,因為當我們說話時,我們每個人都會被“稱呼”;而我們身邊的其他人也同樣被“稱呼”。實際上,我們的身份以及我們的地位都是嵌入在表象系統(tǒng)中的——我們是置身于一個語言系統(tǒng)中的。當我們回應某人的“招呼”時,我們就(下意識地)接受了我們的社會地位,以及招呼我們的那個人的地位。
名人同樣也是被建構的——通過視覺媒體,尤其是電視的“語言”(信號和編碼)。名人實際上召喚了我們,名人在一個被設計來吸引大量受眾的信號系統(tǒng)內出名。實際上,我們都清楚地知道,名人之所以出名,僅僅是由于他們已經被媒體所“公認”(和被推銷)了,而并非因為他們必定開創(chuàng)了什么偉業(yè)。登頓指出,當人們審視那些成功的電視表演者時,會驚訝于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其實比實際的要不起眼,他們是令人舒服、引人注目的,而且是普通的”。
名人恰恰是被捧高了“名望”的“普通”人(越普通越好)。因此,在打造名人的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明確的理念,即生活就像大樂透——它是視運氣而定的?!鞍l(fā)掘”時尚模特的方式,正好能說明這一點。只要能獲選成為《美國體育畫報》泳裝版中的封面女郎,就能在數(shù)百萬人面前曝光,進而獲得速成的視覺名氣。由此而出現(xiàn)了多種職業(yè)。
當政治被電視化后,輿論導向專家們意識到了,使用選民會支持的“普羅大眾”特質來建構名人政客的重要性——這正是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里根、克林頓、布什、英國首相撒切爾和梅杰,以及澳大利亞首相霍華德身上,被進行策劃的特質。他們的光環(huán)來自一種“獨特”和“普通”的奇妙混合。如果有了好的策劃方案和表演,公眾就會“依附”在這些名人身上。對于今天的名人政客來說,成功的秘訣就是利用電視表演來展現(xiàn)作為“領導人”的光環(huán),但同時“又能了解民間疾苦”(即絕不傲慢或“高人一等”)??肆诸D和布什就是演出這種角色的大師。
建構名人還涉及創(chuàng)造(并推廣)一種大眾會喜歡的“面孔”和個性。這存在于兩個方面:首先,名人由于其精英地位而被崇拜,即名望和成功。其次,名人召喚(“招呼”)“普通”人進入一個幻想的世界——堅持這樣一種承諾,即任何人都能出名。他們被崇拜恰恰是由于:作為普羅大眾,他們在精心安排之下獲得了人所共好的東西——基于成功和聲望的更高的地位。這種幻想使得真實的世界更能被忍受。由于名人體系允許一些個體“突出”,人們才會對名望懷有“希冀”——那是一種幫助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合法化的幻想。最終,要構建“偽”個性,將大眾吸引到與名人之間的“幻想關系”中,策劃者們只要去挖掘人們的深層需要就可以了。
肥皂劇為何能吸引大量受眾,也為理解名人如何運作提供了啟示。受眾通過多種方式感受肥皂劇人物——喜歡某一個人物,討厭另一個人物等。實際上,受眾們被召喚到了與虛構的電視人物之間的多種“關系”中。名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被進行策劃——他們被變成某個與受眾存在關聯(lián)的媒體“人物”?!巴獗怼痹谄渲惺桩斊錄_——名人們要“看起來像模像樣”。名人必須要有“得體的”外形,他們能獲選,是因為他們被認為能夠觸發(fā)目標受眾的適當回應。一般來說,那些被選上電視表演的人都是引人注目的(或至少不會平平無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性感是名人化建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與漂亮、魅力聯(lián)系的名人化建構,使策劃者能創(chuàng)造出各種吸引受眾者的話題,將受眾的愿望、幻想或夢想投射到屏幕人物身上——名人的建構,是以讓他們能滿足受眾的欲望的方式進行的。不出意料地,政治電視化產生了這樣一種轉變,即,向著挑選具有視覺吸引力的銀屏政客而去。
但是,對于名人政客來說,僅有吸引力還是不夠的。他們必須還要成為優(yōu)秀的電視表演者。實際上,名人(包括名人政客)幫助大眾理解世界,將大眾召入到與名人的關系中,通過用意識形態(tài)來定位人們,為社會建立凝聚力。名人的任務就是制造迷思和幻想。
名人將受眾“招呼”進虛構的關系中——人們喜歡這些被建構的名人。重要的是,精心打造的名人,恰恰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理想名人的人格應該是多含義的,能使各色人等都能喜歡上這個名人。打造一個面面俱到的人物使名人“太容易”被看穿,進而驅除了其“神秘性”,封閉了召喚的可能性。名人化建構是一種藝術形式。當它被成功加以實施時,通過以下途徑,可以使之成為一種“群眾”操縱工具:
名人是神秘的。一方面,他們看起來很熟悉,然而,受眾卻不斷地意識到,他們不“了解”這個人的“全貌”。實際上,奧秘的關鍵部分就在于,他們直覺性地知道名人是“被建構出來”的幻象。因此,受眾不斷嘗試去“揭開”面具,發(fā)現(xiàn)其“本來面目”。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一種欲望,即想要窺探他們成功的“秘密”,并試圖加以模仿。挖掘名人更多的“真實生活”這一動機,構成了垃圾場煽色腥新聞的基礎。受眾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追蹤”名人的“生活”,由此支撐起了一個宣傳和雜志產業(yè)。這種行為的終極形式就是“粉絲俱樂部”,這甚至使名人被當做神祇,供奉在高盈利性的“博物館”中。許多媒體內容都是面向于傳播娛樂和消遣大眾的名人“宣傳”和“炒作”的;
名人化就是將名望移植到普通人身上——名人“除了放大鏡下的自身外,一無所有”。因此,名人為大眾提供了一種(錯誤的)希望,即有朝一日他們也能成為名人,并因此而變得富有;
名人能變成其追隨者眼中的(偽)“英雄”——大眾以他們作為榜樣,尋求解決人生問題的措施。這也能成為輿論操縱的一種工具;
名人有助于削減過量的信息。他們被當做多棱鏡,通過他們,社會的復雜性被削減成依附在易于被理解的簡單的道德準則。名人化符合大眾媒體對視覺簡化、二元對立和煽色腥的偏好,并因此有助于形成社會的“一維化”;
名人為大眾提供了無限的談資。宣傳經紀人和媒體大量制造的名人新聞給了人們談論的話題。由于城郊生活的平淡無聊,名人八卦成了人們可以進行對話的寥寥數(shù)個話題之一。因此,討論名人和丑聞實際上構成了“社會連帶”的基礎;
名人化建構組成了大眾娛樂的一種形式,將人們的注意力聚集在炒作和鼓吹上;
精心打造的名人能吸引受眾,這為文化產業(yè)提供了資本。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不僅發(fā)展了建立合法性和共識的機制,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既能提供娛樂,又能盈利的機制。
(摘自新華出版社《西方媒體如何影響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