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歷3次飛躍。
最初原始人將龍尊奉為氏族圖騰,與天上飛翔的鳥類、地上奔馳的獸類、水中遨游的魚類、爬行類等諸多自然界的神異圖騰一樣,都是被崇拜的對象。它們各自主宰一方,為人類抵抗無法抗拒的災難,掌控世間命運。在黃河中上游及蒙古高原上,遠古時期即出現(xiàn)過爬行動物的紋飾,反映了多民族的原始信仰。而最早的立體的龍,是用玉石雕刻出來的,出現(xiàn)于松遼平原與蒙古高原的邊緣??脊艑W者發(fā)現(xiàn)于松遼平原及其西部邊緣的玉龍,形態(tài)是自環(huán)如勾,如同一粒小蠶,正如管子所說,龍小則如蠶,大則極于天下。環(huán)如小蠶的形象應該是生命崇拜的表達。這種勾形玉龍的配飾一直延續(xù)到周代,在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太子墓中有出土,在龍額上還刻一“田”字,“田”即“周”字。
龍作為主水之神,成為掌控天上行云布雨、地上江河湖海的神異。中國大部分版圖自古以來都是以農(nóng)為本的農(nóng)耕民族,水又是農(nóng)耕之本,無論旱澇,都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guān)?!吨芤住氛f:“召云者龍?!边@是古人將掌控江河湖海之水以及云、雷、雨等神靈都集中在龍的身上,使之在圖騰崇拜中脫穎而出。這是龍崇拜完成的第一次飛躍。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龍的定義很簡單,說龍是魚類和爬行類的神靈,有時現(xiàn)身,有時隱去;可以變得細小,也可以變得巨大;春來上天行云布雨,秋日潛入深淵安歇;提示人們注意節(jié)氣,及時耕作、收獲。文中又從虛無的概念對龍的形態(tài)做了表達,但沒做具體描述,不能不說他是一位慎重的學者。
夏朝,龍生九子之一的饕餮被鑲嵌在國君佩戴的綠松石青銅牌飾上,從此龍被賦予了高貴地位和權(quán)利。商周青銅重器上的龍紋位居重要地位,是獸面大神的隨駕,龍被納入了等級森嚴的禮制之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龍的形象發(fā)生了演變,頭上生出雙角,身體生出四肢,成為既能騰云駕霧、遨游水中,又能奔跑如飛的神獸。
至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史稱是“河蛟之子”,這一故事對后世平民出身的君王頗有影響,表示“龍種”非凡,命中注定坐龍庭?!罢纨?zhí)熳印碧枚手氐巧狭说弁醯膶氉酱_定了龍是至高至尊的皇權(quán)象征。東漢時期龍是東方之神東王公的坐駕,從此,龍又成了上天保佑的象征。
出于對龍的崇敬,漢代還將創(chuàng)世紀的先祖、圣賢、皇帝等都與神龍聯(lián)系起來。遠古神話的三皇五帝中,人祖伏羲、女媧和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都是人首龍身的形象,表現(xiàn)他們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敦煌石窟西魏壁畫“三皇圖”,即天皇、地皇、人皇,也是人龍合體。唐代杜甫詩中有“群帝驂龍翔”的語句,說三皇五帝駕馭龍車在天空翱翔。我們今天看到漢代畫像磚、西魏壁畫和唐代帛畫《伏羲女媧圖》也都是人身蛇尾(龍尾),應是根據(jù)漢代流行的三皇五帝傳說創(chuàng)作出來的。漢代帛畫中有對龍的精細描繪,它身如巨蟒,從地下冥界(藏族稱“水界”)蜿蜒升起,通向天空神界,引導死者升向天堂。
漢代以后,龍被皇家壟斷起來,正式成為皇帝的標志,這是龍崇拜完成的第二次飛躍。
龍被帝王壟斷之前,所有以龍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均可自由地使用龍的圖像,沒有任何限制。龍成為帝王和皇權(quán)的象征之后,龍的使用被納入了繁縟復雜的禮制中,逐步受到了嚴格限制。特別是在唐代、宋代、元代之后,龍為帝王所獨占,平民百姓不得僭越禮制,非法濫用。這是龍崇拜完成的第三次飛躍。
(摘自黃山書社《飛龍在天:二零一二辰龍年特別紀念》 作者: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