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不會饋贈那些急功近利的人。為功利而來不僅透露了來者的焦躁與貪婪,還有他信仰的缺失。耐心,耐心,耐心,這是大海教給我們的。人應(yīng)如海灘一樣,倒空自己,虛懷無欲,等待大海的禮物。
——安妮·林登伯格《大海的禮物》
★年輕時,愛是占有,愛是自私。永無止息的,占有和自私。無可回避的,嫉妒、自夸、張狂。必須,也必然經(jīng)歷這樣一種愛,才能抵達最終的衰老之愛。所謂恒久忍耐,恩慈,所謂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七堇年《平生歡》
★一個人要想紅,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觀的,靠的是自我炒作。另外一種是客觀的,即便是你不想紅,也會有人推著你往前走,走到很多人面前,至于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小丑還是花旦,不是你所能決定的。
——徐余《首善》
★聲名的本質(zhì)在于它虛無縹緲。如果人們說到一個人的鼎鼎大名而不知其大名何以鼎鼎,那么這個大名有什么意義?說到底,這就是每一座大城市里的大多數(shù)紀(jì)念碑的命運;它們變成了符號,而內(nèi)容卻蒸發(fā)了。
生命不喜歡死亡。只要有可能,軀體就會站在死亡的對立面,堅持心臟的收放,傳達血流的溫暖。在恐怖之中寫下的輕柔的詩歌宣示了向生的意愿。它們是軀體對于毀滅的反抗。
——(美)切斯瓦夫·米沃什《米沃什詞典》
★世上雖然沒有完全的準(zhǔn)備充分,但必須有準(zhǔn)備與積累的。咱不能只看見人家飛在天上吃肉的樣子而忽視人家被踩在地下吃屎的日子。
——韓寒《想得美》
★對于無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們將何去何從?
真正的現(xiàn)實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無路可尋,而無用的信息管道卻像章魚的爪子一樣連接我們身體與生活的每一根神經(jīng)。內(nèi)心對信息的隱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無孔不入,使人們在信息時代幾乎無路可逃。對網(wǎng)絡(luò)的沉迷無疑已經(jīng)耗費了我們的大部分光陰,每一位“信息成癮者”更像是信息時代的逃犯,享受信息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過不了多久,他便會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心甘情愿地被網(wǎng)絡(luò)引渡回來。
其實,這不過是梭羅筆下的另一種“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正是為了逃離這種絕望,早在1845年,梭羅帶著一把借來的斧頭,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的青蔥密林。在美國獨立日的那天,住進了自己蓋的湖邊木屋。對于梭羅來說,這不過是一次有關(guān)生活的實驗,或者說,一次有關(guān)生活的反叛。不是逃離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
★從外表看,女人做事情猶猶豫豫的,但那只是在買東西或選擇穿什么衣服的時候,在面臨人生重大選擇時,她們比你想象的要大膽果斷。當(dāng)然,她們在做決定之前也會陷入深深的哭鬧,但一旦決定了就不會再反悔。
——渡邊淳一《何處是歸程》
★無論親情友情,一切感情的陣地,是有那么多人能夠陪伴著你吃飯。這短暫又漫長的生命,有時因一個小細(xì)節(jié)沒有抓住,也就悄悄流逝了。
——沈嘉珂《那么一點點美好》
★我不再收藏東西,不再保有太多東西,不再執(zhí)著于情愛的纏綿,也許正是害怕對那物、那人的薄情吧。
我愿意,每一次告別一事、每一次告別一物時,仍然有“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痛惜。有許多遺憾和悵惘,也有許多歉意和祝福。
——蔣勛《無關(guān)歲月》
★世上多的是這號人:放下前頭的好景致不看,干脆轉(zhuǎn)過身來,一肚子氣,總以為過去的都好,如此耽誤時光,空耗了力氣,靠回憶過日子,苦瓜當(dāng)飯,黃連煮湯,以為是天下第一味道。
我的經(jīng)驗是,碰到任何困難都要趕快往前走,不要欣賞讓你摔倒的那個坑。
——黃永玉《永玉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