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們的精神家園。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而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一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就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都很關心文化建設。他們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過文化軟實力這樣的概念,但確實有這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特別是周恩來,對此更有系統(tǒng)探索。
1955年10月20日,周恩來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大會上發(fā)表講話,其中許多科學見解和正確主張,對當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動力和支撐,是當代中國奮發(fā)圖強、不斷創(chuàng)造嶄新業(yè)績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既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精髓。周恩來就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對于文藝工作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個問題,周恩來并沒有進行空洞無物的說教,而是結合文藝工作實際進行了鞭辟入里的闡釋。在講話中,周恩來指出,為什么我們古典的傳說中最受歡迎的是《梁?!纺??在周恩來看來,這是因為它不僅是寫了悲劇,而且寫了理想,表示出中國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為之奮斗的?,F(xiàn)在理想變成現(xiàn)實了,人家就感覺到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一個鼓舞人的、向上的力量,它推動中華民族生存下去,強大起來。周恩來還十分欣賞戲劇《大鬧天宮》,認為這部戲表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性格、理想和希望。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也格外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努力實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完全開發(fā)精神方面的文化資源,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個劇種的文化創(chuàng)新性不夠,還沒有將各自劇種的特點和好處發(fā)揮出來,說《梁?!贰肚锝贰缎《诮Y婚》好,大家就都演。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舞臺上沒有幾個戲演了,也沒有東西可以出國進行交流了。有鑒于此,周恩來認為,我們在精神方面悠久、豐富的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完全開發(fā)。文化工作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是沒有愛國主義精神,也就沒有國際主義精神。在周恩來看來,所謂國際主義,并不是要你做一個隨聲附和的人,而是要做一個有所建樹的人,努力把自己物質的、精神的財富都貢獻給世界人民。所以,周恩來鼓勵大家,在文化領域,不要妄自菲薄。對于這一點,周恩來其實是上升到樹立新中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高度來講的。在這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集體學習時,也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chuàng)新人文交流方式,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的真誠意愿。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積極表現(xiàn)國家的新氣象、新活力和新精神。在當時,我國的荷花舞每次出國都很受歡迎,但也有人提出來,這個舞蹈只是一個古裝舞,沒有多少思想性。周恩來認為不能這么片面地看待,這個舞蹈人民性還是有的,因為它表現(xiàn)了新中國的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精神,使人們感受到的是新中國的歌舞,演員是青年,更表現(xiàn)出一種集體、樂觀的活力,有一種旺盛的生命力。他還指出,我國的雜技在世界上也是很受歡迎的,那里頭也可以表現(xiàn)出我們愛和平、愛勞動、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的社會主義精神。在這里面,涉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大命題,就是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傳播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對于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應該加強對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提煉和闡釋,把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貫穿于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面面。同時,對于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也要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緊密結合起來;應該促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展現(xiàn)中國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正確對待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周恩來認為,民族形式對于藝術很重要。這就需要我們在文藝創(chuàng)作問題上,努力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對于民族傳統(tǒng),不能食古不化,要把舊的東西、腐朽的東西排除掉,但也不能用粗暴的態(tài)度否定一切民族傳統(tǒng),好的要保存起來,發(fā)揚它,有選擇、有批判地接受;第二,要學習別的民族的長處,但也要注意不能粗暴地、簡單地把要發(fā)揚的東西隨便改革,把本國和外國的隨便結合,結果弄得四不像。也正如周恩來一直強調的那樣,我們要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它發(fā)揚光大。但也要注意文化交流應以我為主,吸收外國的東西,要切合中國的實際來進行取舍,不能生吞活剝地運用,要把它加以改造,使之溶化在我們民族文化里。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這就需要我們“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思想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傾向?,F(xiàn)實迫切需要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進而凝聚起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強大內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