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1期)
(4)借典證理
領袖必須是學問家。他要懂社會規(guī)律,要知道它過去的軌跡,要用這些知識改造社會、管理社會,引導社會前行。政治領袖起碼是一個愛讀書、多讀書、通歷史、懂哲學、愛文學的人。因為文學不只是藝術,還是人學、社會學。只讀自然科學的人不能當政治領袖,二戰(zhàn)后以色列建國,請愛因斯坦出任總統(tǒng),他有自知之明,堅決不干。毛澤東熟悉中國的文史典籍,在文章中隨手拈來,十分貼切,借過去說明現(xiàn)在。
毛文中的用典有三種情況。
一是直接從典籍中找根據(jù),證目前之理,就是常說的“引經(jīng)”。比如在《為人民服務》中引司馬遷的話: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睘槿嗣窭娑?,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引用了朱熹的一句名言:
宋朝的哲學家朱熹,寫了許多書,說了許多話,大家都忘記了,但有一句還沒有忘記,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即以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之道,還治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之身。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這就是政治領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fā)力,翻新經(jīng)典,為己所用;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jīng)典知識。
二是借經(jīng)典事例來比喻闡述一種道理。有時用史料,有時用文學故事。就是常說的“據(jù)典”。
如他借東周列國的故事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戰(zhàn)犯不除,國無寧日?!苯枥蠲艿摹蛾惽楸怼氛f司徒雷登“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p>
毛的文章大部分是說給中國的老百姓或中低層干部聽的。所以他常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如在七大閉幕詞中引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毛常將《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這些文學故事當哲學、軍事教材來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他用《水滸》故事來闡述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來”,結果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孫悟空在他筆下,一會兒比做智慧化身,鉆入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會兒比做敵人,跑不出人民這個如來佛的手心。所以他的報告總是聽者云集,歡聲笑語,毫無理論的枯澀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于現(xiàn)實,把實踐融進了理論。
1949年新年到來之際,解放戰(zhàn)爭眼看就要勝利。蔣介石又要搞假和談。他立即以新華社名義發(fā)表了一個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巧妙地用了一個伊索寓言典故:
這里用得著古代希臘的一段寓言:“一個農(nóng)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nóng)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nóng)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nóng)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并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況且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jīng)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
三是用典來“起興”,與典的內(nèi)容無關,但可增加文章的效果,妙趣橫生。
“起興”是詩歌,特別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如“山丹丹開花紅姣姣,香香人材長得好。玉米開花半中腰,王貴早把香香看中了。”我們現(xiàn)在手機上調(diào)侃的段子也常用這種形式。如“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大鍋蘿卜燉豬腿。在天要做比翼鳥,相約今天吃蝦餃。君問歸期未有期,去吃新疆大盤雞”等都很幽默。
毛懂文學,愛詩,寫詩。知道怎樣讓文章更美一些。他這時用典并不直接為“證理”,或者并不主要是“證理”,而是借典“起興”,引起下面的道理,造成一種幽默,加深印象,是“借典助理”。
如1939年7月7日,他對即將上前線的陜北公學(即后來的華北聯(lián)合大學)師生講話,以《封神演義》故事作比:
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樣法寶?,F(xiàn)在你們出發(fā)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nèi)龢臃▽殻@就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這里只是要從“法寶”的字面引出下文。
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中說“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這里也是只為從“頌”字引出下文。
總之,毛澤東在政論文中大量用典、靈活用典也是前無古人的。《毛澤東選集》四卷中共引用成語、典故342條。
(5)綜合運用
下面我們選兩篇文章舉例,看一看毛文是怎樣“一字立骨,五彩斑斕”,綜合運用形、事、情、理、典的。
《愚公移山》是毛澤東1945年6月11日在中共七大的閉幕詞。七大是很重要的一個會。這是中共自建黨以來第一次在自己的政權范圍內(nèi)堂堂正正地開黨代會。這之前,或者是秘密召開地下大會,或者跑到境外去開(六大在莫斯科召開)。當時抗日戰(zhàn)爭將要勝利又面臨國共大決戰(zhàn),兩個中國之命運的決戰(zhàn)。這么重要的大會,毛的閉幕詞只用了1600多個字。他響亮地提出“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是大會的路線,也是文章的立論,是文章要講的“理”。但是作者沒有以理說理,像有些政治報告那樣沒完沒了地、原地踏步式地說教,而是以“事”說理,以“典”證理,以“情”助理??傮w來講,全文的風格是平靜地敘說,寓說理于敘事,再助以形象、情感。
文章開門見山,一敘開了一個大會,講大會路線;二敘一個寓言故事,下定決心,爭取勝利;三敘為美國人送行,講對美政策;四敘這幾天國共都在開會,但是結果將會不同。敘述中有具體的事件、人物、情節(jié)、形象,跳出了政治報告的老套,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自信,談笑間,大局一目了然,前途就在眼前。最后,是一句帶感情色彩的結尾。這也說明文章的力量并不只是文字本身,而主要是時勢的力量、作者的權威。如果換一個人,同樣來講這一席話,未必有此效果。
愚公移山
〔事〕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第一,決定了黨的路線,這就是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第二,通過了新的黨章。第三,選舉了黨的領導機關——中央委員會。今后的任務就是領導全黨實現(xiàn)黨的路線。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代表們對三個報告發(fā)表了很好的意見。許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評,從團結的目標出發(fā),經(jīng)過自我批評,達到了團結。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范,是自我批評的模范,又是黨內(nèi)民主的模范。
大會閉幕以后,很多同志將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將要分赴各個戰(zhàn)場。同志們到各地去,要宣傳大會的路線,并經(jīng)過全黨同志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
〔理〕我們宣傳大會的路線,就是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去爭取勝利。要使全國人民有這樣的信心:中國是中國人民的,不是反動派的。
〔典〕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fā)笑,說是你們這樣干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shù)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
〔理〕現(xiàn)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形、事〕昨天有兩個美國人要回美國去,我對他們講了,美國政府要破壞我們,這是不允許的。我們反對美國政府扶蔣反共的政策。但是我們第一要把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相區(qū)別,第二要把美國政府中決定政策的人們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員相區(qū)別。我對這兩個美國人說:告訴你們美國政府中決定政策的人們,我們解放區(qū)禁止你們到那里去,因為你們的政策是扶蔣反共,我們不放心。假如你們是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區(qū)是可以去的,但要訂一個條約。倘若你們偷偷摸摸到處亂跑,那是不許可的。赫爾利已經(jīng)公開宣言不同中國共產(chǎn)黨合作,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到我們解放區(qū)去亂跑呢?
〔理〕美國政府的扶蔣反共政策,說明了美國反動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動派的阻止中國人民勝利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F(xiàn)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動只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動的逆流企圖壓倒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yōu)橹髁鳌,F(xiàn)在依然如斯大林很早就說過的一樣,舊世界有三個大矛盾:第一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第二個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第三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的矛盾。這三種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發(fā)展得更尖銳了,更擴大了。由于這些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所以雖有反蘇反共反民主的逆流存在,但是這種反動逆流總有一天會要被克服下去。
〔事〕現(xiàn)在中國正在開著兩個大會,一個是國民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一個是共產(chǎn)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理〕兩個大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消滅共產(chǎn)黨和中國民主勢力,把中國引向黑暗;一個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中國封建勢力,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中國引向光明。這兩條路線在互相斗爭著。
〔情〕我們堅決相信,中國人民將要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之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大會的路線的領導之下,得到完全的勝利,而國民黨的反革命路線必然要失敗。
這里順便說一下細節(jié)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運用。《愚公移山》中有一處“昨天有兩個美國人要回美國去,我對他們講了……”一般來講,這樣的句式不用在政論文中。這是描述句,而描寫、敘述的句式多用在寫景、敘事文中,求形象,要細節(jié),是為調(diào)動讀者的形象思維;議論文主要用邏輯思維,多用概念、推理。毛文大膽地借用形象思維,使讀者于沉悶、枯燥的推理中突然眼前一亮,心中一振。還有,形象思維是管記憶的,細節(jié)正是為了強化形象、調(diào)動記憶。文中這一句話于文章內(nèi)容關系不大,于閱讀效果則關系極大。一是拉近距離,營造氣氛;二是加深記憶。這叫“起棱”,我們看木器家具,比如一個小桌、一個首飾盒,如果四面平光就顯得一般,很普通,如果起一點棱,做出點花紋立即就不一樣,人們更愛把玩。文章也是這樣,不能一塊平板玻璃。我在報社工作時見到編輯編稿,總愛把人家文章的“棱”磨掉,這是圖省事,不懂讀者心理。為此,曾寫了一篇《編稿要多用刻刀,少用銼刀》,專講改稿留棱,不要把文章銼平。比如:“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說,中國底子薄,要趕上西方先進國家,我看要一百年?!薄霸诮右娪獛浢筛珩R利時”,就是文章中起的一個棱,是在借用“形”和“事”說理,而編輯卻以為無用,勾掉了,只留“毛澤東說”。殊不知這樣一來,文章少了生動,多了平淡,少了一些可記憶的符號。假如我們把“昨天有兩個美國人要回美國去,我對他們講了……”這樣的句子都勾掉,《愚公移山》也就不是這個味道了。
再以《別了,司徒雷登》為例,兼談一下文章中意象的運用。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揭露美國“扶蔣反共”的對華政策。這是政治,是觀點和立場。但只有正確的觀點、敏銳的目光、深刻的理論還不行,如果只有這些,你去當你的政治家、理論家好了。你現(xiàn)在是要用文章宣傳政治、普及政治,要借助文學的外衣產(chǎn)生美感,好讓人親近政治。作為文學作品,要講形象、生動、含蓄、凝練,要有景、有情。所以政治家為文,或者文學家寫政治,要能從政治之理中翻出情,翻出美。這是真功夫。
《別了,司徒雷登》是毛澤東政論文章中最文學性的一篇。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文中除了“形、事、情、理、典”各要素俱全外,作者還罕見地使用了一個典型的散文手法:“意象”。而這正是散文寫作的高難動作,就是在一般散文中也不常用的。這里涉及一個創(chuàng)作理論,容我多說幾句。
意象是什么?就是最能體現(xiàn)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種象征,是借以還魂的軀殼,是詩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此法是純文學手法,是行家里手的標志,猶如高音歌唱家之花腔,足球之倒鉤,籃球之“空中接力”。意象是拿一個景物或一個鏡頭、一個形象來象征一種情感或闡述一種道理,是借實寫虛。
但要注意,意象與其他手法的不同。意象不同于形象,形象側(cè)重視覺效果,意象側(cè)重心理效應,就是說比形象更深了一步,這形象里必須能變出點耐人尋味的東西。意象不是比喻,比喻是兩個事物,意象就是從一件物生發(fā)開去,是從一顆繭里抽絲。意象與詠物、寓言相近,但也不同。詠物、寓言是直接從景物和故事中生發(fā)出情理,而意象是間接說事,如直接考察反與這物、事無關。如《愛蓮說》是以蓮說理,《愚公移山》是以愚公挖山這個故事說理。蓮的形象與品質(zhì)高潔,《愚公移山》的故事與奮斗堅持的道理都有直接關聯(lián)?!秳e了,司徒雷登》中的政治主題與“別了”這個意象反而沒有直接的表面的聯(lián)系。它只取其曲折、隱晦之一點,曲徑通幽,自圓其說,解出一篇大文章。所以說意象是集形象、比喻、詠物、寓言于一身。這個“高難動作”在詩歌中會用到(如徐志摩《再別康橋》),在抒情文中也只是偶一為之(如朱自清《背影》),政論文中幾乎不見。文似看山不喜平,東邊日出西邊雨。毛是軍事高手,當然懂得暗渡陳倉,出奇制勝。
下面我們結合“文章五訣”來看他怎樣做這篇文章。
文章開頭還是從“事”說起,“白皮書來了,司徒雷登走了”,很具體,很形象。作者就從這個小口切入,慢慢道來。中間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從美國的角度講它的侵略政策和所作所為,包括白皮書的內(nèi)容;后部分從中國人的角度,談如何不要受騙,對白皮書進行駁斥解剖。最后兩段是收尾部分,卻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鏡頭,是“形”字訣: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司徒雷登看見了什么呢?除了看見人民解放軍一隊一隊地走過,工人、農(nóng)民、學生一群一群地起來之外,他還看見了一種現(xiàn)象,就是中國的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也大群地和工農(nóng)兵學生等人一道喊口號,講革命??傊菦]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
中國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對美國存有幻想,因此應當對他們進行說服、爭取、教育和團結的工作,使他們站到人民方面來,不上帝國主義的當。但是整個美帝國主義在中國人民中的威信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美國的白皮書,就是一部破產(chǎn)的記錄。先進的人們,應當很好地利用白皮書對中國人民進行教育工作。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
你看,首尾呼應,形象生動。這哪里是政論文,是小說、是雜文、是電影,嬉笑怒罵,冷嘲熱諷。國際形勢、中美關系、國共之戰(zhàn),這么大的題材全被他壓進“別了”這個小葫蘆里,把玩于手心。司徒雷登,一個曾創(chuàng)辦了燕京大學的文化名人,在最不合適的時候當了駐外使節(jié),也只好代主子挨罵受過了。別了,美國的侵華野心;別了,腐敗的國民黨政權;別了,中國人曾經(jīng)受騙上當;別了,一個舊中國、舊時代。“別了”這個意象在作者手里抽出了無盡的詩意。
文中還有不少生動的寫“形”之處:
“美國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懊绹嗽诒逼剑谔旖?,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彎腰拾起來?!薄奥勔欢嗯陌付穑瑱M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p>
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句子也不少:
“多少一點困難怕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現(xiàn)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封鎖、失業(yè)、災荒、通貨膨脹、物價上升之類,確實是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jīng)松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的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xiàn)在這點困難嗎?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p>
至于用典就更多了: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等等。
文章五訣,隨手拈來,一字立骨,五彩斑斕。
4.毛澤東,不可復制的經(jīng)典
總之,在文章寫作方面,毛澤東是一個高峰,一個歷史長河繞不開的高峰。中國共產(chǎn)黨從建黨到毛澤東,只說名義上的第一把手就有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向忠發(fā)、張聞天,毛是第六位,還不說同期的許多人物如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還有王明、張國燾等。這里除向忠發(fā)是個工人外都是知識分子,他們或為大學教授,或為留洋歸來的馬列理論家,或為工人運動、軍事斗爭的領袖??傊侨盒垭H會,各有資本。毛所以能脫穎而出,一是腳踏實地,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在第一線,在群眾中踏踏實實做事;二是飽讀書本,包括馬列理論,特別是中國各種典籍。三是獨立思考,必求創(chuàng)新。他是既虛心好學又雄才大略睥睨一切的。唯此才鑄就他的事業(yè)與文章。所以毛文有雄霸之氣、王者之風、汪洋之姿、陽剛之美、幽默之趣。唯其人,唯其文。
毛文是一個經(jīng)典,一個不可復制的經(jīng)典。我在《說經(jīng)典》一文中說,凡經(jīng)典一是空前絕后,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指導意義,三是經(jīng)得起重復使用。毛文堪稱空前絕后,他之前沒有,他之后也不可能有。毛文所產(chǎn)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它指導當時工作的任務也早已完成,但是為什么人們還在讀它,用它,一有事就想起它?這就是經(jīng)典的意義,它早已蛻去了有形的外殼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為永遠懸在天空,時刻啟迪我們的星辰。我們至今在做文章時還不得不時時想起它,借鑒它。中國政治史和文學史上有許多經(jīng)典,都是不斷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自己創(chuàng)造生成一座座的高峰,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座離我們最近的高峰。
時下黨風、文風弊端叢生,假、大、長、空、媚,泛濫成災,以至于要黨的政治局通過“八條”來整頓黨風、文風。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看看毛文,實在是一面絕好的鏡子。當毛澤東120周年誕辰之際,研究一下毛澤東怎樣寫文章,再檢點一下現(xiàn)在的文風,這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