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這么幾點感受:第一,深深感到基層在呼喚改革,實踐在呼喚改革?;鶎訉Ω母镎J識的高度和實踐的進度,是出乎我們意料的?,F在看來,基層對文化產業(yè)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已經走在了主管機關的前面。這充分說明了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對改革的基本方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改革的核心是解決面向群眾、面向市場的問題。對于改革,原來是側重于做強做大,現在看來這不是主要矛盾。文化體制改革要建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guī)律相符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兩者之間,主要矛盾是面向市場不夠,也就是面向群眾不夠?!皟牲c論”的重點論,重點是面向市場,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第三,對改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理論準備和工作準備。搞好試點的關鍵是做好思想、理論、工作準備。試點工作能不能搞好,取決于這三個準備。試點工作會議可以晚一點開,把這三個準備做得再充分一些,特別是要吸收基層的營養(yǎng)。正確的認識是從群眾中來,從實踐中來。只在辦公室苦思冥想是不行的,要走出去,到群眾中豐富這三個方面的準備。第四,現在正是發(fā)展先進文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宣傳文化部門要牢固樹立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有許多地方已經把發(fā)展先進文化與推動經濟建設、建設小康社會結合起來,以文化建設帶動地區(qū)發(fā)展。我們要適應這個形勢。
二
我在這里提幾點建議:第一,請中宣部、文化部把做好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工作擺在首位,特別是要引導方方面面,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做到“三個解放出來”“三個一切”。要把有關問題弄清楚,明確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改革要解決的問題,真正把思想認識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六大精神上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輿論準備,準備不足容易走彎路。第二,文化體制改革一定要堅持先試點。要對文化體制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真搞好試點。盡管經濟體制改革已經搞了二十多年,但宣傳文化領域有相當一部分還長期游離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外,觀念、做法上還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對這個問題要有充分的估計,一定要堅持先搞好試點,重點抓好試點,要選好試點單位。具體試點由中宣部研究再定,要有后備對象,保證試點成功。試點之外的地區(qū)仍保持原樣。地方根據自己的情況主動進行改革,我們贊成,但目前不組織非試點單位和地區(qū)進行體制改革。第三,要注意堅持調查研究,總給經驗,用典型引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指導改革。中宣部、文化部還要組織更多的人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到下面親身感受來自實踐的思路、經驗,對我們來說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要更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總結典型經驗。要用不同的典型來引導。試點各個階段都要通過典型來引導。當前要準備開好試點工作會,試點工作會議上就請典型發(fā)言,爭取用幾個好的典型經驗來推動開好試點工作會議,試點會議本身就是一個解放思想的會議。第四,指導改革,始終要突出體制和機制創(chuàng)新。“三貼近”要有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來保證。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才能使“三貼近”落到實處,否則容易流于口號、流于形式。關鍵是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以前文化事業(yè)單位側重于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雖然有一定成效,但關鍵的還是體制問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了,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事實證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改則興,不改則衰??蒲袉挝坏母母锞腿〉昧顺晒Α蒲袉挝桓母镩_始也有擔心。改革前,科研單位沒有在市場中找到位置。經過改革,在市場中找到了位置。課題從市場中來,成果在市場中交換,單位就活起來了。
三
在具體環(huán)節(jié)上,中宣部等有關部門還要深入研究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集團化問題。涉及下一步如何推進集團化建設。集團應該是企業(yè),但現在的集團大都是事業(yè)性質。這個問題不弄清楚,就容易不倫不類。二是關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與面向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講為人民服務都贊成,但一提面向市場就有不同意見。兩者應該是統(tǒng)一的。文化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商品交換,受到群眾歡迎,為人民服務的任務就完成得好。這就關系到文化到底是面向群眾還是面向領導。三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兩者的要求是不同的,要研究兩者在什么條件下能統(tǒng)一,在什么條件下不能統(tǒng)一。社會效益好是否經濟效益就好,檢驗社會效益的標準是什么,誰是檢驗的主體。不論怎么改革,都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四是把企業(yè)和事業(yè)關系弄清楚。企業(yè)和事業(yè)的性質本來是很清楚的,實踐中的主要擔心是,變成企業(yè)是否就管不住了。為什么事業(yè)就能管住,企業(yè)就管不住。五是市場和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什么是先進文化,先進文化能不能進入市場,先進文化同市場是不是割裂開的、對立的?這些問題都要研究清楚。中宣部、文化部既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者、執(zhí)行者,又是思想庫和智囊團。要吸取基層營養(yǎng),把影響改革的一些問題說清楚,把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文體體制改革的方針、原則和要求具體化,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解決影響改革的認識問題。要借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幫助我們認清一些問題。對國際一些好的經驗,也要注意借鑒和吸收?,F在,有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像美國這樣歷史文化資源不太豐富的國家,卻是文化產業(yè)大國,其價值觀通過文化產品向全世界推廣。而一些文化資源大國,卻是文化產業(yè)小國。文化的擴展應該如何進行?是不是有兩個支柱,一個是市場,一個是科技。美國主要就靠這兩個手段,使其文化產品風靡世界。在國內也有類似情況,像深圳這樣一個文化資源很少的地方,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很快,影響很大,如“世界之窗”,看的人非常多,常演不衰。黨的十六大對文化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和要求,但現在看來,我們有很多問題從理論上都還沒有弄清楚。
四
在改革中,要注意認真把握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對意識形態(tài)屬性比較強的重要單位要把住,確保公信力,不為資本所左右;對一般單位,主要是放,在放中引導,依法管理;對介乎兩者之間,要有管有放。二是對體現國家水準的藝術院團和一般藝術院團要分類指導。對重點文化遺產和民間文化要分類指導。對推向市場的文化單位也要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三是要用典型引路。試點要積極,總結推廣要穩(wěn)妥。指導改革是否可以歸納為這幾句話: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典型引路,循序漸進。第一位的要面向群眾、面向市場。要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
文化體制改革非常艱苦復雜。有利的方面是我們有二十多年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有教育科研單位改革的經驗。文化確實有雙重屬性的問題,能否把文化的兩個屬性都處理好,是改革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