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是漢代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人,在朝中任職,一心奉公、盡守節(jié)操,當時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貢禹。有人曾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對于這樣的問題,他本可以“今天天氣呵呵呵”隨口敷衍過去,但他卻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馬,我雖未接受,但每次三公選拔舉薦官員時,我心里都無法忘記此事,卻始終沒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來后卻安然入睡;我的兒子生病,雖然沒去看望,卻整夜難眠。這樣看來,怎么可以說沒有私心呢?”這既是一種誠實心態(tài),也是一種寶貴的慎獨意識。良賀也是漢朝的一名官員,在朝中擔任大長秋一職,為人清廉淡泊、謙讓敦厚,有一年,皇帝下詔命大家推薦武力勇猛的人才,許多人緊緊抓住這個機會推薦與自己交好的人,以便在官場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唯獨良賀沒有舉薦,順帝問他什么原因,良賀回答說:“我出生于荒野民間,在宮廷中長大,既沒有識別人的聰明,又沒有和有才能的人士交往。過去,衛(wèi)鞅由宦官景監(jiān)推薦,有識之士就預見到他沒有好結果?,F在,能得到我推薦的人,他不僅不會引以為榮,反而覺得是一種恥辱。因此我不敢舉薦。”順帝從此開始賞識良賀。李膺是漢朝潁州郡襄城縣人,歷任孝廉、青州刺史、司隸校尉等職,因正直無私而素有才名,許多讀書人便投在他的門下做他的門生,并以此為榮。李膺后受黨錮之禍牽連而遭免職,回到故里后住在陽城山中,后來張儉事發(fā)、搜摘黨人,同鄉(xiāng)人對李膺說:“你可以離開了。”可李膺回答說:“遇災難不適避,有罪過不椎卸,這是做大臣的節(jié)操?!庇谑乔巴t獄,最終被拷打致死。侍御史蜀郡景毅的兒子景顧是李膺的學生,但是沒有登在名冊上,所以沒有遭到處分。景毅卻慨然嘆道:“我本來就是認為李膺賢能,才送兒子去拜他為師,怎么可以因為在名單上漏記了姓名,就茍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鄉(xiāng),當時人們都認為他有道義。司馬直是漢代河內人,185年3月被任命為鉅鹿太守,當時的風俗,官員上任時,要向朝廷繳納一大筆錢,名曰“修宮錢”,其實就是變相勒索。但這是潛規(guī)則,如果你不交,官兒就別當了。雖如此,但官員們卻會想方設法把這筆錢交上,因為他們虧不著,當上官后,很快就會以各種名義從百姓那里搜刮回數十倍的錢來。司馬直本來也可以這么做,但他是個善良之人,接到詔書后,悵然長嘆說:“身為百姓的父母官,卻要剝削百姓去迎合當前這種弊政,我于心不忍。”遂借口有病而辭職,但是未獲批準,無奈只好去赴任,走到孟津,他越想越痛苦,便上書極為詳細直率地陳述了當時的種弊政,然后服毒自殺。
以上幾個故事,都是我在讀《資治通鑒》時讀到的,這幾個人的精神無疑是高尚的,但我想強調的是,他們的選擇,并不是被人逼迫,完全是一種自我行為,沒有人逼著他們那樣做,他們完全可以做出另一種選擇,但他們依然還是要這樣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他們內心有一種強烈的慎獨精神,即康德所說的“高高在上的道德律令”,支撐他們的,不是他律,而是自律,是一種自然約束機制;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一個擁有慎獨精神的人,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達到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人生境界。上述的幾位古人就是慎獨精神的踐行者,因此而流芳百世、青史留名。
選自《團結報》2014年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