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一度,在網(wǎng)絡上、生活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任何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本灸切┮詰賽壑巴媾迸愿星榈哪腥藗儯喝绻幌虢Y婚,請你走遠點,再遠點。
多年之后,這句話終于被徐靜蕾改寫了。
在女神們紛紛結婚的2014年,老徐卻逆勢發(fā)布了不婚宣言:不結婚,不生子。她說自己現(xiàn)在戀愛挺高興的,也對那些潛在的操心者們提前回應:你有我高興嗎,你還反對我?
就在徐靜蕾這言簡意賅的不婚宣言發(fā)布沒多久,國內(nèi)的電視熒屏被一部《離婚律師》攪熱,姚晨和吳秀波扮演的律師角色,在一樁又一樁或狗血或離奇的離婚案件中,感受著世間冷暖,見識著人心多變,體會著婚姻的脆弱與悲涼。
把徐靜蕾和《離婚律師》放在一起對比來看,感觸更深,觸目驚心——經(jīng)濟獨立,思想獨立的女人如徐靜蕾,才敢于有“不結婚”的夢想,而更多埋首家庭企圖以相夫教子換取社會尊重的主婦們,正在忙不迭地嚴防死守第三者,即便丈夫有了情況后也要死死守住“不離婚”的最后防線……所謂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居然真的就這么大。同樣是女人,一個恣意享受生活與感情,另一個,卻在固守婚姻的路途中,丟失了自己。
時間退回十年前,我們大約想象不到,徐靜蕾會是“四小花旦”中特立獨行的一個。但她又的確是四個女孩中,最理性、最獨立的一個,也可以說是最早擁有自我的一個。她沒有要走高端路線去海外發(fā)展;談過幾次戀愛,都很低調(diào),偏愛有才華的男孩,戀愛不成就好聚好散,更沒有被情感左右著事業(yè)線和人生路……女明星們成名之后大都價碼上揚,挑戲嚴苛,拍很多廣告做很多代言,這才是一條標準的女星之路。
徐靜蕾做的事情卻不太一樣,她寫博客寫得很勤奮,曾是當之無愧的“博客女王”。到后來當導演拍片子也是,導演處女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上映時,風評并不算好,難為她一個當紅女明星居然能夠咽得下那些如潮水般涌來的惡評,埋下頭繼續(xù)寫、繼續(xù)導。之后的幾部片子漸漸有了掌聲,一直到《杜拉拉升職記》,她成了當之無愧的票房保證,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自由度。
略加總結的話,徐靜蕾的成長經(jīng)歷簡直是“一個女孩的成長史”。年輕的時候踏入社會,初入職場,在別人的帶領下,見識各種花紅柳綠、光怪陸離;她一邊觀察,一邊學習,一邊成長,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和想法;有一天她足夠強大了,再也不需要別人的引領了,她所有的決定都是自己來做,做所有事情的標準是“我喜歡”。她明明可以做一個安靜的女神,卻偏不,當導演,做編劇,拍電影,把“我高興了我樂意”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可惜,在中國女性的身上,對“我高興”的執(zhí)著太少見了。十八歲之前,已經(jīng)是被規(guī)劃好了的,上學、讀書、高考;成年之后,要在家長的層層把關下戀愛、相親、結婚、生子;以至于,到三十歲上下,沒結婚的一定是惶恐不安唯恐自己真的嫁不出去,結了婚的忙著生孩子忙著照顧老公,走上了“賢妻路線”,家庭是第一要義,女性的自我,那是什么東西?
2013年,曾經(jīng)有一部很紅的日劇在大齡青年中風靡,是天海佑希領銜主演的《不結婚》,傳達的是應該把握時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盡情享受愛情或者生活中的快樂,而不要強行逼迫自己鉆進婚姻的圈套中。
實際上,像徐靜蕾這樣“不想結婚的女人”,也可以成為“不怕離婚的女人”,她們獲得了財務自由,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心靈自由。結婚,不是她們判斷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的標準,所以結婚與否根本不重要;即便是已身在婚姻中,她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自由和獨立,而此時,當感情走到盡頭、婚姻無法維系,離婚也不會被當成一件悲劇事件,而只是從一段感情中抽離出來,僅此而已。
這樣的女孩,無論何時何地,都保有最獨立、最完整的自我,也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地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像《離婚律師》中的闊太苗錦繡那樣,即使離婚可以分得一大筆財產(chǎn),也仍然覺得自己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