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國內就正式出版了《奧麗芙·基特里奇》的原著小說,而到了2014年再版的時候,這部由美國作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撰寫、曾獲得過普利策小說獎的著作卻改名為了《微不足道的生活》,想必是某位編輯為了讓書看上去更文藝更好賣一點想出的書名。小說由十余篇發(fā)生在同一地點、不同故事的短篇小說組合而成,再通過一位主人公奧麗芙·基特里奇串聯其間,形成一個完整的長篇。而由該小說改編成的同名電視劇,則是選取了其中幾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劇情內容的核心。
該劇由HBO制作,只有四集,屬于迷你劇,每一集都改編自原著的一篇小說,如《藥店》、《漲潮》、《殊途》、《安檢》,另外還有一些篇目《小插曲》、《鋼琴演奏家》等作為副線穿插其中,因而整個劇集看似只講了幾個故事,但信息量極大,可以說是整個小鎮(zhèn)的浮世繪。在這個略顯冷清的小鎮(zhèn)上,有善良的藥店老板、嚴厲的數學教師、出門買杯咖啡死在路上的老太婆、企圖自殺的年輕人……他們各自發(fā)生著故事,大多微不足道且平淡至極,生老病死,悲喜交加,仿佛一陣輕柔的海風吹過,在平靜的生活下積蓄著翻江倒海的力量。
奧麗芙作為劇集的絕對主人公,自然是敘事的重點。從時間線來看,先是從她將子彈塞進左輪手槍里預備自殺開始,通過倒敘的方式,逐漸概括了其后半生的生活狀態(tài)。與丈夫之間失去愛的聯系(對賀卡式的愛意表達無動于衷),與兒子心存隔閡無法溝通(直至兒子成年婚后依然如此),工作上了無生趣,生活中一片死寂,可以說,主婦奧麗芙的日子既孤獨又絕望。而小鎮(zhèn)上其他人的日子并不比她好過多少。作為一位觀察者,很多時候奧麗芙處于一種游離狀態(tài),通過她的眼睛和間接接觸,鎮(zhèn)上一些更為殘酷的事實昭然若揭。將主角作為第三方視角的處理辦法,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司空見慣,在影視上則用得不多,除了一些單元劇或偵探劇,基本上很少有人敢把主角放在故事核心之外的位置,更何況這個主角的主演還是奧斯卡影后、大名鼎鼎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鑒于小說原著的風格氣質和主題的深刻性,本劇更像是一部文藝劇,而非商業(yè)類型劇。劇中既沒有庸俗的美國笑話,也沒有夸張的血漿四濺,而是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很嚴肅的口吻來進行敘述。因此,觀看這種類型的劇集更多考驗的是觀眾的耐心和思考力,甚至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由此可見,該劇在娛樂至上的年輕美劇迷那里并不受到待見。事實上,為了讓它更“好看”一些,編導也做了不少調整,比如懸念的構造,暴力事件的渲染(打獵和搶劫),也請了一些大牌來客串(如比爾·默瑞),但相比整個故事的沉悶,這些顯然都收效甚微。對于好看與否的標準從來都是眾口難調,有的人就喜歡看通俗刺激的好萊塢大片,而有的人則沉浸在艾莉絲·門羅、雷蒙德·卡佛,甚至卡夫卡的小說里不能自拔。從多元的角度看,HBO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影視制作機構,既能讓《冰與火之歌》風靡世界,也可以讓《奧麗芙·基特里奇》一類的作品浮出水面呼吸一口新鮮空氣。
通過表現人物庸常生活來揭示人生真相是本劇的價值所在。奧麗芙普通得有點過分,毫無姿色、毫無激情、毫無理想、毫無目標,然而,正是她的普通性使其具備了代表意義——我相信絕大多數正處于快速衰老階段的中國家庭主婦同樣會對這個人物感同身受。丈夫、孩子、朋友、鄰居,以及我們在劇集的片頭中看到的那些典型象征物,如甜甜圈、藥丸、冰塊和酒、香煙和書、鎖鏈、膠鞋……這一切的一切正在吞噬著奧麗芙們的微不足道的生活,最終,她們如同漂浮在大海上、燃料早已耗盡的船只,搖晃不定,無法靠岸,最終對著自己的太陽穴舉起了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