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翼
【摘 要】就馬克思理論研究而言,在多種角度,不同方位對于信仰問題都有涉及到。最容易讓人忽視掉的,也正是本文給大家分析的這個獨特的視角,就是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對于信仰問題的透視和考證。同時這也是馬克思理論中信仰思想的很有代表性的特點。
【關鍵詞】馬克思;信仰;經濟
引 言
信仰是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表現,表象上與經濟基礎比較模糊的一種定義。因此,人們很難發(fā)現信仰問題與社會中經濟過程以及經濟因素中存在的聯系。歷來的宗教、哲學、神學在針對于信仰問題時,也只是僅僅在思想人文視角處分析,通常性在經濟角度分析并未受到關注,這樣子使研究信仰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都受到了局限性。但是馬克思因其在理論研究工作中,涉及到的主要是經濟學方面,因此,對于信仰問題,他站在了一個很特別的角度分析了信仰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新穎且價值性較高的觀點。
一、經濟角度下信仰思想的根源及基礎探析
1.1經濟學角度下的宗教問題產生
馬克思覺得,人們所持有的世界觀是其在生產過程之間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反映。而這種存有的關系又有合理、明朗性與狹隘、神秘性之分,前者則是現實真實反映,而后者則是幻想的,可定義為宗教。馬克思曾在書中提及到,古代,勞動生產力水平相對底下時期,人們在自身物質生產生活過程中內部的關系是比較狹隘的,而這種狹隘的觀念就被反映在宗教中。而只有人們在實際的有計劃有意識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時,人與人和人與自然處于比較合理關系時,這一神秘感才會消失。馬克思提出,宗教的出現正是當時歷時發(fā)展時期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神秘與狹隘性的反映。只有到一定階段神秘感的消失,而宗教的反映才會有可能不存在。
1.2 經濟學角度下的信仰自由問題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存有的信仰自由問題在經濟學角度做了分析。他認為,信仰自由思想所表明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其經濟范疇內所謂的自由競爭在信仰范疇內所占據的主導地位。而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初期代表性特征就是自由競爭的出現。思想信仰是作為經濟基礎中上層建筑地位而存在的,這所反映的則是整個社會經濟領域的變動。而在經濟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自由競爭思想則被反映到了整個社會的思想范疇內,反映到了人們的信仰問題中,自然促進宗教、信仰自由思想的生成。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代表正是信仰自由思想的通行。這樣的一種觀念,是馬克思在經濟學視角對于信仰自由研究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而自由競爭原則無論在信仰思想領域內還是在經濟領域內的主導地位是必然性的存在。相比之前人們對于信仰自由在宗教思想及個人權利等一些角度的探討,無疑馬克思用最科學的方式考究了社會中的信仰問題現象及其原則。
二、商品經濟社會中的所處的信仰問題分析
2.1商品、貨幣、資本信仰三者分析
《資本論》中馬克思分別對于商品、貨幣以及資本三種處于商品經濟內的拜物教問題做了論述,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循序漸進的。1)馬克思開始時是利用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做了科學性的分析,他將人們對待商品的態(tài)度稱之為拜物教,并利用了宗教中定義的拜物教的概念擬化了商品在其生產中所發(fā)生的假象以及人們對于假象的盲目崇拜性。他認為,在商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形式是獨立性的,與宗教中所謂的拜物教是類似的。2)貨幣拜物教現象則是商品拜物教的延伸,在其組織形式上特點更為集中與突出了。它主要包括粗糙性和精致性兩類形式,一類是對貴金屬的崇拜,它所指的就是國民經濟學中的盲目性信仰,而另一類指的是對于金錢的崇拜,這種觀點是現代經濟學中的貨幣主義以理論形式存在;3)資本拜物教現象則更是貨幣拜物教的深層發(fā)展,它在資本的各類形式中都有體現,最主要代表就是在生息資本形式的體現。并指出生產關系在資本中得到了最深度的物化,并以最突出的形式而存有;4)金錢崇拜思想的基礎必然是商品崇拜,只要商品生產及其特點形式的存在,就會有對此拜物教的存有。尤其是所處于高度發(fā)展的市場經濟中,貨幣的地位尤為突出,而金錢崇拜也更加明顯。而金錢的崇拜又很容易滋生為資本崇拜。因此,人們對于金錢的高度崇拜,若并未被歸納為其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信仰,而對于資本的崇拜則直接就可以被劃分為資本主義信仰中的一部分。
2.2信用制度與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信任
馬克思對于信用以及主義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揭示,認為人民對于貨幣價值的信任則體現著其對社會的一種信念,即是人們社會信仰中的一部分。信用主義是定義為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信仰表現。馬克思認為,資本從貴金屬到紙幣,到信用業(yè)的生成,代表的也是貨幣主義轉變?yōu)樾庞弥髁x,這是一種進步,而促使其發(fā)展的則是人們對于商品的內在價值以及貨幣價值的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實際上也是對于資本主義其社會制度和其生產方式的一種信仰。馬克思指出,無論資本主義社會如何發(fā)展,也不管人們對于資本主義信仰的形式怎樣變化,其實質都不會發(fā)生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能是以物和異化形式來表現,而信用制度的存在也并不意味著人與人合理天然類關系的恢復,也無法實現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信任關系。
結 語
以上就是馬克思在其獨特經濟學視角下以其最科學的手段針對于信仰問題作出的簡要分析,對于信仰現象問題的研究豐富和擴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也是最有有創(chuàng)新性和價值性的代表。
【參考文獻】
[1]覃采萍.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機制——以張聞天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的中國化為個案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41-44.
[2]任登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及在新經濟時代的發(fā)展[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