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卓瑪
摘 要:2014年4月,青海省同德縣河北鄉(xiāng)牦牛爆發(fā)疫病,主要特征是病牛突然發(fā)病、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內臟器官出血、傳播快速、致死率高,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鏡檢、動物致病性試驗確診為牦牛巴氏桿菌病,采取系列針對性治療方法,疫病逐步得到控制。
關鍵詞:牦牛;巴氏桿菌?。辉\斷;治療
牦牛巴氏桿菌病又稱牛出血性敗血癥,是由牛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1],臨床以高熱、肺炎、急性胃腸炎、內臟器官廣泛出血等為主要特征[2],該病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均可傳播,傳播速度快,發(fā)病急,致死率高,是目前危害我國牦牛健康養(yǎng)殖的主要動物疾病之一,每年都給我國牦牛養(yǎng)殖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3,4]。2014年4月,青海省同德縣河北鄉(xiāng)牦牛突然爆發(fā)牦牛巴氏桿菌病,采取系列針對性治療方法,疫病逐步得到控制,現(xiàn)將診治過程報告如下。
1 發(fā)病情況
該牧區(qū)共飼養(yǎng)牦牛624頭,2014年4月7日早晨2頭牛犢臥地不起,體溫升高,反芻停止,呼吸困難,午后相繼死亡,隨后牛群迅速發(fā)病并陸續(xù)死亡,至第五天發(fā)病牛共84頭,死亡36頭,發(fā)病率達13.46 %(84/624),死亡率達5.77 %(36/624),致死率達42.86 %(36/84),發(fā)病牦牛以當年牛犢居多,2周歲牛次之。該牧區(qū)用青霉素、鏈霉素藥物治療無效,同時調查中發(fā)現(xiàn)該牧區(qū)衛(wèi)生條件較差。
2 臨床癥狀
病牛體溫升高至41 ℃,食欲減退直至廢絕,反芻停止,精神沉郁,咳嗽,眼結膜發(fā)紺,呼吸困難,嚴重者伸頭吐舌發(fā)喘、呻吟,搖晃不穩(wěn)直至臥地不起,糞便初期為褐色粥狀,后期水樣腹瀉并帶有黏液和血液,惡臭,一般在發(fā)病24 h內因衰弱窒息而死亡。肺部聽診支氣管呼吸音粗厲,叩診有濁音區(qū)。聽診胸部有濁音區(qū)。
3 病理變化
死亡牦牛咽喉部黏膜水腫,氣管內有大量泡沫黏液,胸腔內含有大量漿液性滲出液,心包內含積液,心內外膜均有出血點,肺臟具有明顯的肺炎特征,且充血、出血、淤血,切面呈紅色大理石狀,胃內壁具有出血點、潰瘍,腸道黏膜廣泛性充血、出血,呈卡他性腸炎,肝、腎、膽囊腫大,全身淋巴結腫大、彌漫性出血。
4 鏡檢
無菌采取病死牛血液、淋巴結、肝、脾等組織病料制成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和堿性美藍染色鏡檢。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小桿菌。美藍染色鏡檢可見兩極濃染的球桿菌。
5 動物致病性試驗
將無菌采集的淋巴結、肝、脾等組織病料與10倍體積滅菌生理鹽水搗碎、碾磨后接種10只小白鼠,0.2 mL/只。攻毒小白鼠均在24~48 h之間死亡,取死亡小白鼠的肝、脾等病變組織涂片,美藍染色鏡檢可見兩極著色的球桿菌。
6 綜合診斷
根據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鏡檢、動物致病性試驗綜合診斷為牦牛巴氏桿菌病。
7 防治措施
對于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防治應采取隔離飼養(yǎng)、環(huán)境消毒、疫苗免疫、藥物治療等多種綜合防控措施相結合的方法[5],同時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牛群的整體健康水平。
7.1 隔離飼養(yǎng)
對感染牛和疑似感染牛,并對污染的圈舍、工具等用5 %氫氧化鈉液徹底消毒,焚燒處理墊草等污染物,糞便及排泄物堆積后用5 %氫氧化鈉液表面消毒后生物熱處理,病死牛尸體用5 %氫氧化鈉液表面消毒后深埋。
7.2 健康牛群
對假定健康牛群緊急接種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體重100 kg以上牛接種疫苗6 mL,體重100 kg以下牛接種疫苗4 mL,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書注射,確保疫苗免疫質量。同時,加強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避免牦牛擁擠、受寒、受熱、刺激,畜舍用3 %氫氧化鈉溶液定期消毒,消除各種發(fā)病誘因,并適當補充糠麩、玉米等精料,增強牛群的抗病力。
7.3 發(fā)病牛群
發(fā)病牛群靜脈注射40 %烏洛托品80 mL、l0 %磺胺嘧啶鈉200 mL、10 %維生素C 40 mL、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次/d,對呼吸已經困難的病牛添加氨茶堿注射液20 mL,同時用生理鹽水1 000 mL溶解痢特靈、慶大霉素、磺胺嘧啶、氧化可的松后灌腸發(fā)病牛,1次/d。對具有心律不齊、脫水癥狀的病牛,利用上述方法治療的同時,輔以強心補液的方法。
采取上述預防與治療措施后,該牧區(qū)有效控制了疫情,隔離開的健康牛群未見新病例出現(xiàn),同時隔離的48頭病牛,除5頭死亡外,其余43頭病牛逐步得到治愈,治愈率達89.58 %(43/48),有效控制了本次牦牛巴氏桿菌病的進一步蔓延,將經濟損失降至了最低。
8 討論
巴氏桿菌為條件性致病菌,當外界環(huán)境寒冷、潮濕、擁擠、刺激、飼料霉變、營養(yǎng)缺乏等時均易誘發(fā)本病。雖巴氏桿菌對消毒劑抵抗力差,對磺胺類、土霉素等多種藥物敏感,但其綜合防治措施應以預防為主,在日常飼養(yǎng)中應避免牦牛擁擠、受寒、受熱、刺激,定期殺蟲滅鼠,定期消毒,改善養(yǎng)殖環(huán)境,搞好養(yǎng)殖衛(wèi)生,嚴禁飼喂霉變飼料,保證飼料中營養(yǎng)物質含量,增強牛群的抗病力。同時,每年都應對牛群進行牛多殺性巴氏桿菌病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保證牛群的免疫力。在本病的流行季節(jié),注意觀察牛的日常生活情況,發(fā)現(xiàn)病情后迅速隔離與治療,爭取把經濟損失降至最低。(編輯:狄慧)
參考文獻
[1] 切桑卓瑪. 同德縣牦牛出血性敗血病的調查與防治[J]. 中國畜牧獸醫(yī)文摘, 2012,28(6):95.
[2] 比爾來西肯·賽都力, 吾蘭·呼加汗. 牛巴氏桿菌病的病理學觀察[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3,49(2):45-46.
[3] 唐生林, 華才讓. 同仁縣牛巴氏桿菌病的流行情況調查[J].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13,43(10):19
[4] 李秀英. 青海省牦牛出血性敗血癥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結果分析[J].中國獸醫(yī)雜志,2014,50(2):45-46
[5] 完么才郎. 牦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治[J].青海畜牧獸醫(yī)雜志,2011,4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