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在向靈魂中灌輸知識,而是促使靈魂轉向,因為它不能把靈魂中沒有的知識灌輸?shù)届`魂中去。
——柏拉圖
先哲在他的著作《理性國》中的這句話啟蒙著我的教育理想。如果教育真能產(chǎn)生一種力量,讓每一個靈魂的“眼睛”向上、向善、向美,那么教育者就是這世間最美的天使。在讀師范的時候,我就憧憬這樣的“理想國”。甚至想象有那么一天,我是一名校長,讓菁菁校園成為我的“理想國”——
用游戲給靈魂松綁
師范畢業(yè)后十年,我一直在南通市城中小學教書,很快就成為小有成績與名氣的教師,可一紙調令卻改變了我的路向。我被調往郭里園小學任教導主任,這實在不是一個我所期盼的、令我愜意的美差。
這是一所初創(chuàng)的新村配套小學,嫩生生、怯生生。第一批學生只有一個年級、四個班;全校教師,算上“領導”也才“十幾個人七八條槍”;新建的校園雖然很美,不少教室卻被名校借用;施教區(qū)內生源大量流失,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成為主要生源……
但無論如何,驕傲的青春不能認輸。于是,在時任校長凌旭東的帶領下,我與師弟、師妹開始了創(chuàng)校的光榮歷程。我們確立“讓教師強起來,讓學生活起來”的辦學策略,我們追求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成長,力求以創(chuàng)新和奮斗,打造一個鮮亮的未來。
我?guī)ьI老師讓孩子們跑起來、唱起來、想起來、做起來,在活動中,體驗快樂、鍛煉能力、提升品位。三年后,校長升任他職,我被任命為副校長,主持工作。然而,當上學校實際上“一把手”時,我卻忽然感到了巨大的迷茫。
如果校長是學校的靈魂,那么,校長的靈魂在哪里?學校的前途在哪里?我能帶領教師和學生們走向遠方嗎?一方面我向行家們請教,匯集百家之長;一方面自己讀書思考。我又翻開《理想國》,有一段話啟人深思:教育不是在向靈魂中灌輸知識,而是促使靈魂轉向,因為它不能把靈魂中沒有的知識灌輸?shù)届`魂中去。一天,看到央視白巖松主持的一檔節(jié)目,他說:“中國人不會玩是被逼的。”對,玩!——“游戲”,就這樣進入我的視野。
游戲,被普遍認為是人的天性。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庇螒蚓衽c游戲文化,應該成為教育對兒童生命需求的有力應答。教育的一個重要甚至核心的功能就是:讓兒童學會游戲,讓生命享受游戲!而不是功利地讓兒童提前擁有一些“知識”,甚至“催熟”他們本應稚嫩的生命。
但是,現(xiàn)實與理想總有差距。當我們嘗試著讓孩子們游戲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想玩,有的家長不讓孩子玩。我和同事們設想,通過更多游戲活動、更多游戲主題公開課,把孩子們重新送到自然天地和游戲空間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后,卻發(fā)現(xiàn)這種“漣漪效應”遠遠不足以沖淡人們唯分是瞻的內在焦渴。
實踐證明,如果游戲僅僅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生存,是無法構建游戲精神烏托邦的。這就要求校長要盡力構建一座碩大的城堡,來保護孩子的天性,并“攻城略地”,對外拓展,擴大孩子“自由、自在、自然”的生長空間。由此,“游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的構想應運而生。我們以轉變新時期的兒童觀、教育觀為突破口,以回歸傳統(tǒng)游戲文化為媒介,引導兒童感受自然、親近自然,守望童心、呵護童趣,培育智慧、鍛煉能力,建起一座游戲文化特色的歡樂園,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兒童精神世界。——這成為我們堅定的教育追求。
“游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包括五大塊:
其一,“游戲文化大樂園”。以校園人文環(huán)境、游戲環(huán)境建設為核心,以“啟迪童年、放飛童年”為基本設計理念,提高學校環(huán)境的游戲文化含量,讓學校成為游戲文化的大樂園,讓學生學在玩中、玩在學中、樂在其中。
其二,“游戲精神進課堂”。將游戲精神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在游戲精神召喚下,將學科知識與游戲資源進行有效統(tǒng)整:挖掘學科課程中的游戲文化元素——設計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學習游戲——確立游戲作為教學組織形式的地位。
其三,“游戲文化主題大單元”。以主題大單元活動形式,圍繞游戲主題,整合課內外、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組成“相似塊”,以多姿多彩的活動形式展開一系列的特色教育。學校每年都舉辦規(guī)模盛大、參與率超過100%的游戲節(jié)活動(除了全體師生,許多家長也前來助陣)。各學科輪流唱主角,如英語游戲節(jié)、科學游戲節(jié)、音樂游戲節(jié)……每次校園游戲文化節(jié)都由“環(huán)境、讀本、活動、教研”四大板塊組成:“美化環(huán)境、優(yōu)化讀本、強化活動、活化教研”。主題單元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周周有異樣精彩,天天有誘人游戲。
其四,“游戲文化教育資源”。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熟悉、掌握10種兒童游戲;大力開發(fā)課始游戲、課中游戲、課尾游戲和大課間游戲資源;學校建立游戲資源庫,對游戲資源進行整理、優(yōu)化、利用。
其五,“游戲文化校本課程”。學校依憑游戲節(jié)和學科研究,成功策劃、研發(fā)了一系列校本課程,譬如,《童心在游戲中放飛》《我的奧運,我的舞臺》等。通過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fā),實現(xiàn)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機融合。
游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成為較有影響的教育模式:以多彩游戲活動為媒介,以健全兒童生命人格為導向,以發(fā)展兒童精神家園為追求,以“充實生活、自由成長、快樂學習、健全生命”為目標,全面提高兒童身心素質和實踐能力。
游戲文化特色學校建設得到了專家的肯定:李吉林、成尚榮、李慶明等省內外知名專家通過調研、視察,對“游戲文化”予以高度贊揚,他們認為:“在合適時間、合適地點,以合適方式玩出自己的最大快樂,自由自主、自得其樂,孩子們的小學生活充滿了歡笑,充滿了靈性和智慧,這就是一種理想教育!”
“游戲文化特色建設的實踐與研究”2006年被批準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并在此后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幾年后,蔡雪梅老師主持的“校本游戲文化“微型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成為江蘇省教科規(guī)劃重點資助項目,引起了更為廣泛的關注。
后來,在我的繼任者何曉梅、孫建英兩位校長帶領下,郭里園小學在游戲文化、校本課程與師資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對此,我為之鼓舞,也激勵自己:曾經(jīng),我為那些活潑潑的小溪流掘開了河渠,讓他們歡快地奔向自由自在的大海……
用情趣為靈魂著色
2008年,我從郭里園小學調任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校長。在這兒工作的幾年間,我精心設計并實施了“情趣教育”。所謂“情趣教育”,就是有情有趣、情趣結合,和諧共生、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以富有情趣的方式,塑造富有情趣的教師,培養(yǎng)富有情趣的學生。我提出了“三有”“三趣”的目標:教師——工作有聲有色、生活有滋有味、做人有情有義;學生——學習有興趣、生活有情趣、人生有志趣。
老子《道德經(jīng)》有言:“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笔艽藛l(fā),我撰寫了有關“無痕德育”的文章,在《中國德育》發(fā)表。此后,我又將“無痕德育”的理念逐步遷移到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建設層面:
——在教師層面,我著力以情感為依托,打造一個“價值認同、積淀深厚、自我實現(xiàn)”的教師文化共同體,建構一個充滿情趣與快樂的成長空間。
一是給制度加上“潤滑劑”。
學校管理僅有制度是不夠的,我們盡量注意實現(xiàn)角色轉換,從“管理者”變?yōu)椤昂献髡摺?、“服務者”,加強對教師的“情感投資”,使情感成為制度的潤滑劑。我們力圖讓溝通彰顯溫馨。我們將家校平臺的短信通知設計成詼諧、幽默的話語,讓師生用一種快樂的心情接受任務;我們制定了學期電影播放計劃,一部部富有人文情懷、教育思想的電影在業(yè)務學習中間適時插播,讓教師在有情有趣的電影藝術享受中品悟內蘊的教育哲理。我們?yōu)榧抑杏兄懈呖甲优?、直系家屬得重病的老師設有彈性工作假;年滿55周歲的男教工和年滿50周歲的女教工每月照顧一天病假;按照不同年齡層次提出不同備課要求,留給老師更大空間;教師生病或遇上難事,領導和同事會及時送去關愛;教師有了喜事,會及時捎去祝福、分享喜悅,讓制度包孕關愛。我們嘗試讓獎勵充溢情趣。對獎勵名稱進行情趣化設計,比如“溫馨處室”評比,有綠蔭片片獎、農(nóng)家小院獎、麗人閨房獎等;對獎勵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現(xiàn)金發(fā)放,如“辭舊迎新”會上,我們給新教師發(fā)個“大碗”,給本命年的老師發(fā)雙紅襪子,給新婚的老師發(fā)雙筷子……
二是用趣味滋養(yǎng)靈性。
我們?yōu)榻處煷_定了這樣的培訓原則:“少訓練、多體驗”“輕聽講、重鑒賞”“請進來、走出去”體現(xiàn)開放性和靈活性,尊重教師的自由選擇。
培養(yǎng)教師的生活情趣。我們聘請在美學、哲學、社會學、兒童文學、琴棋書畫,甚至是茶道等方面的專家講學,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更為豐富多樣、廣闊深遠的經(jīng)驗“背景”;我們根據(jù)教師意向組織了興趣組:游泳、羽毛球、太極拳、插花、十字繡、裁剪、朗讀等,讓教師切實掌握一項終身受用的運動技能,養(yǎng)成一種怡情冶性的個人愛好。
提高教師的審美情趣。西方有句名言:“人只有在異域文化中才能發(fā)展自己。”我們大力推進閱讀中外文化經(jīng)典:在詩歌的海洋、科學的迷宮、哲學的神殿、藝術的山峰,領略情趣之美、感悟人性之美、體驗人生之美,從而擁有更廣遠的精神原野。我們倡導欣賞文藝大片,在《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等一大批中外電影中,凈化靈魂,堅定信念,拓寬靈性與德性的亮度。
延伸教師的情趣空間。學校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關注百姓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反響,調整、優(yōu)化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讓教師爭做受社會、家長、學生喜愛的教育工作者;積極鼓勵教師們“走出去”,揣著情思看“世界”,感受繽紛生活,拓展思維空間。
教育情趣觸發(fā)靈性。教師不是導演和演員,卻把本職工作演繹成一段精彩的“教育敘事”。2010年,學校有6位青年教師代表崇川區(qū)參加南通市語文、思品、美術、科學和音樂等5個學科的比賽,結果全部捧回一等獎,這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在學生層面,我希望淡化教育痕跡,深化精神軌跡,通過四大策略,實現(xiàn)“教育與情趣同在,成長與快樂同行”的育人目標。
一是融情入境,讓文化氛圍有形。虹橋二小“每一個角落都能讓孩子靜思,每一條小路都能讓孩子流連,每一處景點都能讓孩子陶醉”?!俺砷L林”里一整面墻上畫著蔥蘢的綠樹,無數(shù)片樹葉原來是全體師生“親自”按下的手印。那些有大有小的手印,那些或正或“狂”的簽名,成了全校師生最具個性色彩的“生命印記”。
二是激趣養(yǎng)德,讓主題活動有“道”。我們統(tǒng)合各種顯性和隱形資源中的“相似塊”,在廣度、深度、密度上下功夫,讓活動“有意思,夠味道”。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了“動物狂歡節(jié)”和“生態(tài)文化節(jié)”,并將德育熔鑄到主題文化活動中,情發(fā)而趣生,趣濃而德正。孩子們活動了,快樂了,也領悟了。
三是潤物無聲,讓課堂教學有效。我們結合學科特點,創(chuàng)設文化情境,進行道德滲透。如,美術課講圖案設計時,老師以黃巢的菊花為切入點,從菊花的不畏嚴寒過渡到菊花的圖形之美,進而欣賞蘊含人類大智大善大美的太極圖,回想自然景觀中美麗的圖案。這是智育,是德育,也是一種充滿情趣的情感教育。上科學課《雁南飛》,講候鳥知識時,有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首先以意境高遠的古詩句導入,然后在悠遠的《大雁南飛》的歌曲中,娓娓敘說“鴻雁傳書”的美麗故事,引出有關大雁的常識,接著探尋鳥類遷徙的原因與意義,研究大雁飛行不迷失方向的原理,并從大雁的團隊精神表現(xiàn)中,領悟合作、互助、奉獻的真正內涵。整節(jié)課,科學與人文合二為一,水乳交融。
四是教育延伸,讓多維聯(lián)動有愛?!凹议L課堂”是家校共建的一個教育品牌。許多家長主動來做“班級義工”,有的做電腦知識講座,指導學生科學上網(wǎng);有的做法律知識講座,教導學生知法守法;有的帶學生到現(xiàn)代化的農(nóng)村去看一看、住一住,體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的帶領學生進行籃球比賽,感受體育文化魅力……一群盡心盡力的家長,讓學生的生活一下子變得絢麗多彩。
我們開展了“閱讀推廣進社區(qū)”“健康教育社區(qū)行”“世博小報”社區(qū)展等一系列活動。五年級的學生關注了“新村里的鐵皮棚”現(xiàn)象,開展調查研究、走訪測量、網(wǎng)上搜尋、計算統(tǒng)計等活動,最終想出了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并給區(qū)長寫信反映情況,結果,鐵皮棚問題被列為區(qū)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大項目之一。
用心靈為生活著色,生活會用色彩把心靈照得更亮。
用文化使靈魂向上
2011年,我又迎來了一次意外的調動,擔任南通市實驗小學校長。這是一座創(chuàng)辦于1904的百年名校,是老牌的江蘇省實驗小學。學校的前任校長大多才華橫溢、卓然超群。悠久的歷史積淀、前任的成功實踐,既是寶貴的財富,也是沉重的壓力。我既不想也不該“寶山空回”,重打鑼鼓另開張,也不甘且不應因循守舊,得過且過虛度日。如何“接過來、傳下去、創(chuàng)新路”,就成了我最現(xiàn)實的問題、最嚴峻的挑戰(zhàn)。
郭里園小學、虹橋第二小學的管理實踐,讓我收獲了讓靈魂輕松而快樂轉向的力量,這一力量足以讓我堅持自己的守望;那么,在實驗小學百年文脈的傳承與發(fā)揚上,又如何作出時代性的表達呢?《人民教育》今年第五期上刊有作家、學者王開嶺的文章《遙遠的校歌》。他寫道,他很推崇張謇先生親自寫的一首校歌,其中有一句:“大家愛國先愛鄉(xiāng)?!奔亦l(xiāng)偉大的教育家、實業(yè)家這句歌詞也同樣啟迪了我。在充分調研、討論的基礎上,我確定了履職實小的“攻略”:創(chuàng)最有時代感的文化,辦最有南通味的學校。
南通市實驗小學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伴書院、依名剎、鄰寺街,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書院的“圣”,風聲、雨聲、讀書聲;古剎的“善”,靜穆、虔誠、重儀規(guī);老街的“真”,古雅、厚重、育英才……實小一切教育行為都可以在這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場域中運作,在這方詩意盎然的文化舞臺上“展演”。
——我們倡導德育的文化濡染。
一是鄉(xiāng)土文化中的道德啟迪。寺街的名人文化、革命文化是優(yōu)質的德育資源,我們通過實地采訪、考察,收集名人故事、革命故事,組織講故事比賽,使學生受到教育,獲得道德成長的力量。全國道德模范徐爾鑄曾任學?!扒诰粗驹阜贞牎钡目傊笇?;“三一八慘案”錢素凡烈士的遺孀孫術老人是我?!瓣P心下一代工作室”的負責人。二是儀式文化中的道德規(guī)訓。我們在德育活動中增強儀式感,讓文化與文明入目、入耳、入心。學校每周一的榮譽時刻、一年級的入隊儀式、六年一貫的互動家長會,儀典莊重,井然有序。儀式化管理使學校更富有凝聚力,勤敬精神得以更加充分的體現(xiàn)。三是節(jié)日文化中的道德積淀。節(jié)日是道德生命歡快拔節(jié)的春天。在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我們充分挖掘其間的民族文化內涵,組織繽紛多彩的教育活動,形成特色鮮明的傳統(tǒng)文化校本課程。
——我們實施課堂的文化植入
一是師資培養(yǎng)貼近本地榜樣。我們從學習身邊的榜樣入手,成立了“勤敬教師培訓中心”,引導教師將情境教育思想植入課堂,學習本校特級教師的先進理念和教學藝術,并在研究、探索、創(chuàng)新中實現(xiàn)個性解讀和二度開發(fā)。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在國家級教學競賽中連奪五個一等獎。二是課程開發(fā)彰顯地域特色。我們依據(jù)學科特點,把以濠河博物館群為代表的南通地方文化引入課程,讓師生在參觀過程中,接受啟蒙,學會探究,將鄉(xiāng)土文化轉化為人文素養(yǎng)。我們讓學生和藍印花布、哨口風箏、啟東版畫、如皋木偶等親密接觸;自編南通話童謠韻律操,吟誦著瑯瑯童謠,伴隨著明快旋律,學生熱愛家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踐行閱讀的文化滲透
一是記錄原生態(tài)生活。學校為教師搭建了三種平臺——“勤敬教師讀書會”“午間沙龍”“教師博客”,這三個平臺中都辟出空間“談家鄉(xiāng)”:談談南通的風俗、名人、景點、生活方式,加深了對家鄉(xiāng)的依戀和摯愛。其中“午間沙龍”已經(jīng)整理出幾十萬字的實錄,這中間又有三分之一是關于南通的暢談和懷想。二是打造寺街文學社區(qū)。學校自編了《小學生“悅讀”》,其中不少篇章是以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實施《實小文化閱讀計劃》,建立紫瑯文化書院,組織南通主題閱讀活動;進行公益閱讀推廣,以課堂、班級、親子、社區(qū)、自主閱讀等形式,推廣“鄉(xiāng)土南通”主題閱讀,構筑兒童文化閱讀生態(tài)圈。
——我們傾力個性的文化養(yǎng)成
一是校友文化喚醒溫馨的南通記憶。實小走出了三位名牌大學校長、四位兩院院士、五位世界冠軍,以及一大批革命家、科學家、藝術家,這是我們獨特的優(yōu)質資源。學校主動邀請校友返校,精心策劃歡迎活動。校友的尋根之旅不僅喚醒了他們的南通記憶,更激發(fā)了在校學生的名校自豪感。二是社團活動搭建多彩的“個性平臺”。我們有傳承南通特色的風箏、剪紙社團,聘請寺街中的民間藝人、能人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們調研寺街的民居建筑、民風人情等,讓孩子們在社團里發(fā)展個性,摯愛家鄉(xiāng)。三是素質展示“發(fā)育”美好的精神內核。學校一年一度舉辦藝術節(jié),去年學校舉辦了“寺街文化藝術節(jié)”。在為期一個月時間里,孩子們探訪寺街名人、吟唱寺街童謠、記錄寺街影像、品嘗寺街小吃、走進寺街人家。江蘇教育電視臺、南通電視臺等媒體以“奇趣迸射——一場鄉(xiāng)土盛宴”為主題報道了活動盛況。
時代感、南通味,這是南通市實驗小學教育文化的重要指向,也是教育實踐的自我認知、自我肯定、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天寧寺的鐘聲千年不絕,濠河水的浪濤日日相逐,我們祈望溯源百年文脈,勇立時代潮頭,走向融通古今、傳承歷史、光大文化的教育理想。
十年來,我先后在三所學校擔任校長,管理三所類型、風格、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學校,這讓我一直處于來不及充分準備,緊張思考、果斷行動的生命狀態(tài)之中;而這恰恰促使我養(yǎng)成勤于思考、敢于決斷、善于執(zhí)行的習慣,也礪就了我一路向前、愈挫愈堅的勇氣和銳氣。回望這十年,它是我從課堂教學走向學校管理的十年,是學校管理走近學校領導的十年,是不斷求索、不斷攀高的十年,也是我引領師生“日日新,又日新”、努力實現(xiàn)“靈魂轉向”的十年。我深知,教育是一門藝術,學校管理則是藝術中的藝術,自己只是這藝海之濱的拾貝者;我也知道,一顆顆貝殼其實就是一個個靈魂,懷揣這貝殼走向地平線,就是伴著一個個靈魂走向生命的遠方……
(沈蓉,南通市實驗小學,22600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