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水
為了抵制塔利班不讓女性接受教育的規(guī)定,2009年12歲時開始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以“日記”的形式,將塔利班統(tǒng)治下的真實生活告訴外界。2012年遭槍擊大難不死。康復后,繼續(xù)致力于推動能夠讓婦女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權利。2013年榮登美國《時代》雜志封面并被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百人之一,同年在聯(lián)合國紐約總部發(fā)表演講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2014年與印度人權活動家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
她,就是巴基斯坦17歲女生馬拉拉·尤薩夫扎伊。
一
17年前,馬拉拉的呱呱墜地,給亞齊丁一家?guī)砹藲g樂。雖說出生的是個女孩兒,按當?shù)啬凶鹋暗牧曀滓膊粫蛔YR,但亞齊丁還是用一位阿富汗戰(zhàn)爭中女英雄的名字為女兒取了名字——希望馬拉拉能夠與眾不同。在全是男性的族譜中,亞齊丁甚至還在自己名字下方畫上一條線,鄭重地寫上了“馬拉拉”三個大字。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似乎注定了馬拉拉的命運非同凡響。
童年時代,馬拉拉就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了父親對教育事業(yè)的孜孜追求。由于受習慣、傳統(tǒng)和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的影響,當?shù)夭粌H不主張女性拋頭露面,而且一般也不會讓女性接受教育。但在父親開辦的學校里,不僅接納女童上學,而且還接納窮孩子上學。每次看到街邊有撿垃圾的孩子時,馬拉拉都會央求父母讓他們能夠進校園免費讀書。
馬拉拉的父親原先在一所大學教授英語,但因學校不鼓勵獨立思考,她的父親毅然辭職自己辦學。在獨立思考能力方面,馬拉拉時常把父親當作一面學習的鏡子。“不要問我做了什么,要說我還沒做什么。”父親的這句話,無意中竟深深影響了馬拉拉。而睿智的父親、明理的母親以及開明的家庭,更造就了馬拉拉的自由人格,以至于馬拉拉的父親日后坦言:“為什么我的女兒如此勇敢?”“因為我沒有折斷她的翅膀?!?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5/31/qkimagessjwhsjwh201412sjwh20141203-2-l.jpg"/>
馬拉拉出生的斯瓦特河谷,曾是巴基斯坦著名的風景區(qū)。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就用“山谷相屬,川澤連原,林樹蓊郁,花果茂盛”這樣的詩句,來形容其秀美風光。近代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則將這一地區(qū)稱之為 “東方瑞士”。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這里開始逐漸成為“恐怖主義的沃土”。荷槍實彈的士兵、鐵絲網(wǎng)、暗堡中的槍口以及巡邏車上的重機槍,替代了玄奘筆下的世外桃源。
2001年“9·11”之后,塔利班的勢力逐漸滲透并控制斯瓦特地區(qū)。他們禁止女孩接受教育,還攻擊了上百所學校。當時馬拉拉的父親經(jīng)營著一家學校,那是最后一批不顧塔利班命令而接受女學生的學校之一。但最終學校還是被迫關閉了。在學校里,馬拉拉除了每日勤奮學習,還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倡導女孩子上學的權利上。
二
2008年,11歲的馬拉拉開始用自己的聲音對抗塔利班。在白沙瓦市的一個記者俱樂部,馬拉拉第一次登臺演講并公開質問塔利班為何剝奪她的基本受教育權。隨著政府軍與塔利班武裝沖突的升級,英國廣播公司(BBC)烏爾都語網(wǎng)的記者阿穆爾·汗和他的同事們找到了馬拉拉的父親,希望他能夠推薦一名學生用日記的形式為BBC匿名撰寫博客。
起初,一個名叫艾什的16歲女孩兒同意寫日記,但后來因為她父母擔心塔利班報復而予以拒絕。最后,亞齊丁便向記者推薦了自己的女兒。盡管馬拉拉此時只有12歲,但她的父親卻覺得女兒有足夠的實力擔此重任。在父親眼里,馬拉拉不僅學習成績好,有演講才華,更有滿腔正義的英雄氣概?!爱斎?,讓她去寫博客是很冒險的?!饼R亞丁說,“但是我認為,不去揭露事實會是更大的危險,因為這樣我們可能最終為這種粗暴的恐怖主義和極權主義讓步?!?/p>
自此以后,馬拉拉開始用“太陽花”做筆名,有針對性地記錄下塔利班統(tǒng)治下的恐怖生活。每次寫完日記,馬拉拉都要穿過塔利班控制的鎮(zhèn)區(qū),冒著生命危險將日記交付給當?shù)谺BC的通訊記者,再由通訊記者將日記掃描成電子文件,發(fā)送給BBC烏爾都語網(wǎng)的記者。
在日記中,馬拉拉寫滿了對塔利班的憤恨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日記在BBC的博客陸續(xù)發(fā)表后不到3 個月時間,就已經(jīng)在西方世界掀起軒然大波。馬拉拉的名字不僅與政治精英相提并論,而且還成為各國政要談論的焦點。2009年5月,《紐約時報》記者亞當還專門將馬拉拉和她父親的故事拍攝成一部紀錄片。由此,這個立志要當醫(yī)生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然而兩個月后,馬拉拉就在7月12日生日這天做出了“棄醫(yī)從政”的決定。馬拉拉說:“我現(xiàn)在有一個新夢想,要做一名政治家。因為這個國家里有很多危機,我想消除這些危機,拯救我的國家?!?年后,馬拉拉則表示想當巴基斯坦總理。她告訴采訪記者說:“我想當總理真的很棒,因為我可以通過政治拯救整個國家?!?/p>
隨后,國內(nèi)外知名媒體采訪不斷,馬拉拉則始終不放過每一次接受采訪的機會,竭力呼吁確保婦女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面對鏡頭,馬拉拉從來不曾畏懼,也從來不依照塔利班的禁令遮擋自己的臉面。她甚至還向感到害怕的女孩們大聲疾呼,懇請她們走出臥室為爭取受教育的權利而斗爭。
三
隨著馬拉拉對外宣傳活動的增加,再加上媒體的頻頻采訪,馬拉拉的身份遂被一一曝光。由于在爭取婦女權益方面的杰出貢獻,2011年10月1日,13歲的馬拉拉獲國際兒童和平獎提名;2011年11月1日,馬拉拉成為首位巴基斯坦“國家和平獎”得主。當?shù)氐摹犊燔囌搲瘓蟆纷姆Q,馬拉拉是那片荒野中孤獨的聲音。她的奔走與吶喊成為激勵女孩們重返校園的號角,她的榮譽與影響力也成為挑戰(zhàn)塔利班的利劍。對很多巴基斯坦人而言,她儼然已經(jīng)成為抵抗塔利班的象征。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隨著媒體的傳播與曝光,馬拉拉父女二人雙雙被塔利班組織列為了“黑名單上的人”。 塔利班先是通過無線電廣播發(fā)出死亡威脅,要求馬拉拉的父親阻止女兒的活動。后又在馬拉拉的“臉書”(Facebook)底部留言予以恫嚇。塔利班對馬拉拉的仇視逐漸升級。2012年,塔利班組織的狙擊手一連數(shù)月都在研究馬拉拉上學的線路,準備實施襲擊。就在塔利班欲再次踩點襲擊之際,傳來了馬拉拉的母親將在10月9日開始讀書認字的消息。
為了殺死“惡魔”馬拉拉,以便給更多的人一點顏色看,塔利班決定在10月9日這天實施槍殺行動。事件發(fā)生時,馬拉拉正與其他學生坐在準備駛離校園的校車上。當時,幾名持槍武裝分子強行登上了馬拉拉乘坐的校車。其中一名留有小胡子的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掏出槍來厲聲問道:“你們中誰是馬拉拉?快說,不然就把你們?nèi)繗⑺?!”沒有人作聲,所有人都被嚇壞了?!拔揖褪邱R拉拉!”知道塔利班殘酷的馬拉拉鎮(zhèn)定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原來是她!”持槍人不加任何思索,即刻朝馬拉拉的臉頰和脖子扣動了扳機,然后倉皇逃離現(xiàn)場。當司機帶著哭喊的學生、老師驅車趕往醫(yī)院時,馬拉拉已經(jīng)沒有了意識,鮮血仍然在流……
馬拉拉遭受槍擊的消息迅即震驚了世界。槍擊事件暴露出塔利班更大的目標,那就是想要把古舊的宗教法強加給巴基斯坦民眾。而馬拉拉的遭遇,則喚醒了逆來順受的巴基斯坦女性內(nèi)心的自覺,讓更多人勇敢地站出來。在國內(nèi),塔利班的這一暴行遭到朝野上下的強烈譴責,并迅速激起了一場跨越民族的宗教聲討浪潮。民眾自發(fā)地通過游行示威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憤怒。在卡拉奇,有無數(shù)的老師和學生來到省議會大樓外集會聲援馬拉拉,甚至還有學生上演話劇重現(xiàn)馬拉拉被塔利班武裝分子襲擊時的一幕。在東部城市拉合爾,有50名遜尼派神職人員簽署了譴責襲擊者的書函,他們稱馬拉拉為“國家的女兒”。一所巴基斯坦大學還因此更名為馬拉拉大學。
總統(tǒng)扎爾達里、總理阿什拉夫以及其他政要也紛紛發(fā)表聲明,對襲擊馬拉拉的行為予以譴責??偫戆⑹怖虍敿蹿s往白沙瓦軍區(qū)總醫(yī)院,看望馬拉拉并詢問病情。他說:“襲擊馬拉拉不僅是犯罪行為,而且是對我們核心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的攻擊。政府將下決心根除巴基斯坦的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睘榇?,巴基斯坦政府不僅支付了馬拉拉的醫(yī)療費,同時還懸賞1000萬盧比(約10.4萬美元)緝拿兇手。
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則呼吁盡快將這一“惡劣、懦弱”事件的肇事者緝拿歸案,并表示“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打擊暴力激進主義”。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也對此次襲擊予以譴責,表示馬拉拉“在捍衛(wèi)女性權利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勇敢”。在英國,相關兒童慈善機構還向駐當?shù)匕突固垢呒墝T公署遞交請愿信,要求保障小朋友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馬拉拉遭受槍擊,間接推動了聯(lián)合國相關機構對恐怖組織暴行的干預。事件發(fā)生后僅6天時間,聯(lián)合國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就開啟了支持馬拉拉的請愿書,明確將“我是馬拉拉”作為宣傳口號,旨在確保到2015年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權利。聯(lián)合國國際教育特使、前英國首相白高敦隨即訪問巴基斯坦,并與巴基斯坦政府達成共識,落實2015年巴基斯坦兒童能夠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巴基斯坦政府也宣布將為每名在校兒童提供每天兩美元的助學金。
四
遭槍擊后,馬拉拉立刻被直升機送往開伯爾—普什圖省首府白沙瓦的軍區(qū)總醫(yī)院。之后,為了讓馬拉拉接受更好的治療,巴基斯坦政府又將她送到英國的伯明翰伊麗莎白女王醫(yī)院接受治療。最終馬拉拉奇跡般康復。住院期間,當記者問及馬拉拉是否想知道那名塔利班槍手為什要殺死她時,馬拉拉平靜地說道:“如果他們沒有被洗腦,他們是不會干出自殺襲擊和槍殺別人的事情的。我無法想象那個男孩兒對我開槍。換做我的話,我甚至不會用一根針去傷害他。我相信和平,我相信寬容?!?/p>
在住院期間,馬拉拉還堅持著開始寫自傳。這部名為《我是馬拉拉》的自傳歷經(jīng)大半年時間的創(chuàng)作,終于在2013年下半年得以出版。書中披露了自己遭受槍擊后的心路歷程,談及如何繼續(xù)關注失學兒童的權利問題,同時表達了回國從政的愿望?!拔蚁M@本書能讓全世界讀到,這樣人們就能認識到有些孩子要想接受教育是多么艱難?!瘪R拉拉如此道出了寫作的初衷。
槍傷治愈后,馬拉拉在英國伯明翰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就近上學。每周,馬拉拉都會通過網(wǎng)絡與斯瓦特的朋友聊上數(shù)小時,了解女孩兒受教育的狀況。
與此同時,馬拉拉與聯(lián)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安吉麗娜 朱莉合作,倡導在發(fā)展中國家加強女孩兒受教育的權利并成立了馬拉拉基金。2012年美國《時代》雜志把馬拉拉評為僅次于奧巴馬的年度第二大人物,且用“塔利班試圖讓這個巴基斯坦女孩兒沉默,但卻放大了她的聲音。她現(xiàn)在已成為世界女性爭取權益的象征”對馬拉拉予以高度評價。
然而,最令馬拉拉激動和難忘的是,2013年7月12日她16歲生日這天,應邀前往聯(lián)合國紐約總部發(fā)表演講,公開講述被塔利班襲擊的經(jīng)過。即便頭部遭受重創(chuàng)導致發(fā)音不流利,但馬拉拉還是用響亮的聲音說道:“書和筆是最有力的武器?!?“一個孩子、一位教師、一本書和一支筆可以改變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彼€表示:“我不會在威脅中后退,一定要為弱勢孩童、特別是女孩子們呼吁,要爭取和實現(xiàn)平等教育權?!甭?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講話時表示,極端分子襲擊馬拉拉恰好證明了他們最害怕什么——一個拿著書的女孩兒。為表彰她不畏威脅、積極為女童爭取受教育權利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聯(lián)合國還宣布將每年的7月12日定為“馬拉拉日”。
也就在這一年,馬拉拉還受到了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以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政要的接見。2013年,馬拉拉獲得了2013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從而成為該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候選人。
五
2014年10月10日當?shù)貢r間上午10點15分,化學老師將正在上課的馬拉拉叫出教室,祝賀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雖然感到意外,但馬拉拉還是堅持完成了當天的課業(yè)包括物理和英語后,才趕赴伯明翰圖書館參加記者招待會,發(fā)表獲獎聲明。
盡管只有17歲,但馬拉拉的發(fā)言卻極為得體。她說:“我想感謝家人,我親愛的母親和父親。父親未給我額外的東西,但他也從未折斷我的翅膀,我很感激他能讓我自由飛翔。我為自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人、一個年齡最小的女性獲獎者感到驕傲?!?“這不僅僅是一塊用來保存的金屬或獎牌,也不是我使命的終結點,而是開始。在巴基斯坦,我有兩個選擇:一是什么也不說,等待被殺;二是仗義執(zhí)言,然后被殺。我選擇了第二條路?!?/p>
得知自己將與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薩蒂亞爾希分享和平獎,馬拉拉深感榮幸。
諾貝爾和平獎評委會在頒獎詞中說:“一個是印度人,一個是巴基斯坦人。他們能夠在爭取受教育權,反對極端主義的領域共同奮斗,這一點非常關鍵。今天,世界上大約有1.68億名童工。在2000年,這個數(shù)字還要高出7800萬。世界距離取締童工的目標又近了一步?!?/p>
“在斯瓦特,我是馬拉拉,是那個在同一所學校里上了10年學的女孩兒;在這里,我是一個名人,是那個曾遭到塔利班槍擊的女孩兒。原來的馬拉拉已經(jīng)不在了,我無法找到她?!睆囊幻沼浬倥砷L為一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一路艱辛。雖說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在內(nèi),但畢竟馬拉拉是在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正義的良知”。因為,馬拉拉始終堅信,唯有良好的教育才是“瓦解恐怖主義的有力武器”。
就在人們盡情分享著馬拉拉獲獎的喜悅之際,威脅的聲音再次傳來。一塔利班前分支組織在推特上聲稱,將用“閃亮鋒利的刀子”對付馬拉拉。盡管“從不感到孤單”,但在政治、文化、宗教、社會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馬拉拉在海外學成歸國后的從政之路將多有坎坷。因為,“要真正改變這個地區(qū)女性受教育狀況,還要依靠巴基斯坦政府掃清該地區(qū)塔利班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