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桂君
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如果對跨文化交際下個定義,可以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從大處著眼,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往來,進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員與外商談生意,我們與外國游人、留學生的交往都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即使我們不與外國人直接接觸,仍然可能在從事跨文化交際。例如,學習外語,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
從小處著眼,每個人都隸屬于若干群體,而且沒有兩個人隸屬的群體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個群體中每個人的態(tài)度、價值觀和信念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文化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任何人之間的交際,都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
隨著交通便利和互聯網的發(fā)展,使得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能夠頻繁地接觸和交往。世界范圍內的交際經歷了五個階段:語言的產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術的發(fā)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進步和通訊手段的迅速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近二十來的交際是以跨文化交際為特征的。
語言交際中的跨文化現象
知道了跨文化交際實際上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談談跨文化交際具體都在哪些活動中發(fā)生。
我們從日常交際的最常用的方式“語言交際”談起。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不存在沒有語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沒有文化的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因此,我們可以在愛斯基摩人的語言中發(fā)現幾十個跟“雪”有關的詞語,在阿拉伯語中找到幾十個跟駱駝有關的詞語。
在不同國家的人們相互交往中,由于語言引起的跨文化誤解隨處可見。比如英美人對“狗”情有獨鐘,在他們的語言中,dog并非不好的詞語,外國人學漢語,很多時候,不能把英語直接翻譯成漢語來用。比如watch dog在英文中是褒義的,翻譯成中文就是貶義的(“看門狗”)。
另外如果你給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圖騰“龍”的時候,不能直接翻譯成英文dragon,因為在英文中dragon是一種兇惡的動物,往往有著兇殘、貪婪、淫邪等含義,而中國的“龍”則有高貴、神秘、雍容、華貴、權勢等含義。這就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當然,在語言交際中,有些詞是無法翻譯的,比如太極、八卦、功夫、五行。
非語言交際中的跨文化現象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一個手段,很多時候,人們還使用許多其他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傳達各種信息。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為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身體距離、時間觀念、身體接觸等。有的學者認為,人們的直接交際活動中,30%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達的,而70%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手段傳達的。
這里我們跟大家介紹一下不同國家手勢表達方面的差異。例如,將手掌平放在脖子下,在我們國家表示殺頭的意思,但是在英國則可以表示吃飽了的意思。美國人站在公路旁邊向上伸出拇指,這是向過往的汽車表達他要搭車的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辦成功。
在穆斯林國家,左右手有嚴格的分工,右手清潔,用來待客,左手骯臟,不能拿東西給人。與穆斯林國家的人打交道,送東西給對方必須用右手。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下面我們來談一談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這個話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原因主要有:
認識上的誤區(q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有什么兩樣。一旦發(fā)現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認為別人與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對跨文化交際來說卻是有害的。應不斷提醒自己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迥異的習俗。應學會觀察異質文化,善于與自己的文化對比,才能逐漸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對于某些個人或群體的屬性的一套信念,這些信念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比如,認為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格,美國人隨便,日本人工作努力。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犯下刻板印象的錯誤。比如你到一個城市,在火車站錢包被偷,那么你對這個城市的評價會大大降低,以后別人問你某某城市怎樣的時候,你會說,這個城市不太好,火車站挺亂的,小偷很多。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時刻提防刻板印象對我們交際帶來的消極影響。
跨文化適應的心理過程
最后跟大家談談跨文化適應的話題。一個人即便對文化差異了解甚多,在跨文化交際中,當初到異國他鄉(xiāng)時,未必能馬上活學活用,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是因為不同人對新環(huán)境、新的交際對象,具有不同的心理適應階段,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也有一個由淺至深的過程。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陌生環(huán)境進入新環(huán)境,中間會經歷五個階段的適應過程。下面我們以高中學生升入大學所經歷的心理適應過程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個階段是蜜月期:從高中進入大學,一切都是新鮮的,剛剛入校的新生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感到無比興奮。
第二個階段為文化休克期:高中生經過對大學校園的初步熟悉后,原來的新鮮感已經失去,他們逐漸發(fā)現,原來自己熟悉的一套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號、習俗、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價值觀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產生焦慮,在情緒上不安,甚至沮喪。在嚴重的情況下,會產生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第三個階段叫做初步適應期:各種麻煩已基本得到解決,雖然大學的學習方式還有點不適應,人際關系的模式也有待進一步探索,但基本上已經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開始形成個人的生活圈子,各種活動的參與也逐漸增加。
第四個階段稱為精神孤獨期:由于遠離故鄉(xiāng),離開親朋好友已有相當時日,思鄉(xiāng)心切而感孤單,同時感到周圍的同學一個一個都非常厲害,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這時往往感到沮喪,甚至失去自信心。
第五個階段名為接受與融合期: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經歷,一切均成自然,對新文化中的人事物都已習慣。從而實現從一個準大學生向真正的大學生轉變。
當然,這五個階段不同的人,所用的時間并不相同。適應能力強的,可能在一個月之內完成,有的可能需要兩三個月甚至整整一個學期;有的可能五個階段都會遇到,有的可能只經歷其中兩個或三個階段。這與每個人的適應能力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關。如果能夠在心理上提前做好準備,那么這五個階段中的文化休克和孤獨感會大大降低負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