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真
摘要:目的 探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特點及診斷與治療。方法 總結分析我院56例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51例經(jīng)非手術治療治愈,平均治愈時間11d。手術組治愈5例,平均治愈時間21d。結論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好發(fā)于腹腔污染重或創(chuàng)傷的腹部手術,發(fā)生于術后1~3w,臨床上有典型的腸梗阻癥狀和體征,但很少發(fā)生腸絞窄壞死,保守治療大都有效,治療上最好先予以生長抑素為主的保守治療,應嚴密觀察,如出現(xiàn)腸壞死、腹膜炎征象時則再及時中轉手術。
關鍵詞: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診斷;治療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為腹部外科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是由于腹部手術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廣泛粘連,并有胃腸功能抑制,形成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原因并存的特殊類型的腸梗阻。本病一般發(fā)生于腹部手術后1~3w以內,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早期診斷及正確治療有一定困難,對患者術后恢復影響較大。2003年8月~2013年6月我院發(fā)生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56例,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齡15~78歲,平均53歲。手術類型:上腹部手術11例,小腸手術5例,闌尾手術28例,結腸手術3例,盆腔手術9例。本組均在術后3~24d內并發(fā)急性炎性腸梗阻。其中3~7d19例,8~14d21例,15~24d16例,全組均有不同程度腹脹,伴惡心嘔吐45例,腹痛48例,停止排便排氣47例,均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腹部未及包塊,叩診為濁音,聽診均有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立位X線平片均見多大小不等的氣液平面,CT檢查有不全性腸梗阻,小腸壁廣泛水腫、增厚粘連,腸腔內積液及腹腔滲出等表現(xiàn)。均符合診斷標準:①腹部手術后7~30d發(fā)生腸梗阻。;②術后早期短暫排氣、排便,進食后在出現(xiàn)梗阻,且癥狀逐漸加重,具有腸梗阻4個典型臨床癥狀之一(腹痛、腹脹、嘔吐、肛門停止排氣排便);③腹部X線平片見多大小不等的氣液平面, 并有腸腔內積液的現(xiàn)象,。全腹CT顯示腸壁水腫、增厚、粘連以及腸腔積液積氣、腸管均勻擴張和腹腔內滲出,無高度擴張的腸管,無絞窄性腸梗阻特點;④除外內疝、腸扭轉、腸套疊等機械性腸梗阻以及術后麻痹性腸梗阻。
1.2方法
1.2.1非手術治療 共51例,治療措施包括: ①禁食,胃腸減壓;②早期使用生長抑素持續(xù)靜脈滴注減少消化液分泌,減少腸內炎性滲出;③使用H2-受體阻滯劑;④應用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2次/d,減輕腸道炎癥和水腫,3~5d后逐漸停藥;⑤給予抗生素防感染;⑥早期進行全胃腸外營養(yǎng)支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癥;⑦中醫(yī)針灸,包括熱療,足三里封閉,艾條灸足三里等。
1.2.2手術治療 有5例。手術方式主要是:單純腸粘連松解術、腸減壓術、腹腔沖洗術。
2 結果
本組經(jīng)保守治療治愈51例,平均治愈時間為11d。手術組治愈5例,平均治愈時間為21d,其中1例,男,68歲。因降結腸癌于2005年6月行左半結腸切除術,術后第3d出現(xiàn)肛門排氣,進少量流質,漸改為半流質,術后第8d出現(xiàn)腹脹,進行性加重,保守處理2d無效,行剖腹探查,大小腸均有擴張、腸腔內有積液。腸袢間有粘連,未見有明確梗阻部位,未做任何處理,減張縫合關腹。給予胃腸減壓、肛管排氣、腸外營養(yǎng)等保守處理。1w后癥狀緩解。
3 討論
3.1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一般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1~3w,系指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原因導致腸壁水腫和滲出,形成一機械性與動力性同時存在的腸梗阻[1,2]。EPII的臨床表現(xiàn)與其它腸梗阻有相同之處,都表現(xiàn)為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但EPII有其明顯的特殊性。EPII患者除有近期腹部手術的病史外,還有一個較明顯的特征,即患者術后可能有少量通氣或通便,但絕不能據(jù)此認為胃腸道功能已經(jīng)恢復,可以進食了,因為一旦進食馬上出現(xiàn)梗阻癥狀。經(jīng)常的敘述:術后很早就排氣了,或者排出少許干便,隨后開始進食,但進食后很快出現(xiàn)梗阻。這是典型的EPII癥狀。EPII的腹痛癥狀不顯著,如患者有劇烈的腹痛,應警惕機械性或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由于梗阻原因中有麻痹因素,所以患者通常只表現(xiàn)為胃腸道不通暢,而腹脹程度不如機械性或麻痹性腸梗阻那樣顯著。EPII可能為彌漫性,也可能只局限于腹部某一處,這主要取決于腹部手術和腸管受累的部位和范圍,局限性病變最多見的部位是切口下方。EPII患者無高熱,腹脹一般為對稱性,腹部膨隆,但程度不如機械性或麻痹性腸梗阻嚴重,見不到腸型或蠕動波;腹部觸診有柔韌感,但各部位的柔韌程度不均一,最顯著的部位即是腸管粘連最重的部分,一般位于臍周或切口下方,觸不到明顯的腸袢或包塊;腹部叩診多為實音;聽診可見腸鳴音減弱、稀少或消失,聽不到金屬音或氣過水聲,隨著梗阻的逐漸緩解,腸鳴音漸漸恢復。全腹CT對EPII的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CT檢查可以顯示腸壁水腫、增厚、粘連以及腸腔積液積氣、腸管均勻擴張和腹腔內滲出等現(xiàn)象,同時幫助排除腹部其它病變(如腹腔感染、機械性腸梗阻等)。通過動態(tài)觀察患者腹部癥狀、體征以及CT影像的變化,能夠了解病變的進展情況。
3.2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治療,大多數(shù)學者基本上傾向于先行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得以繼續(xù)進行的前提是病情不再繼續(xù)惡化或向好的方面發(fā)展。本組病例中51例經(jīng)保守治療治愈。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臨床上多有1次或多次手術史,腸管間有著廣泛炎癥、水腫和緊密粘連,以致腸襻解剖不清,因此手術治療極為困難。而且,再手術不僅不能有效地解除梗阻,反而會因再剝離而損傷腸管,增加粗糙面,更增加了梗阻機會,嚴重者可致腸瘺發(fā)生[3]。同時,因為腸梗阻腸腔內壓力增高,腸管血運差加上腸壁水腫,通透性增加,細菌移位,若行腸切除或短路手術,則易引起吻合口瘺及腹腔感染、腸壞死,發(fā)生致命性并發(fā)癥。另外,炎性腸梗阻本身無腸管狹窄或阻斷等機械性因素存在,手術治療亦不能恢復其通暢。本組1例左半結腸切除術后第8d發(fā)病,行剖腹探查,大小腸均有擴張、腸腔內有積液;腸袢間有粘連,未見有明確梗阻部位,未做任何處理,減張縫合關腹;給予胃腸減壓、肛管排氣、腸外營養(yǎng)等保守處理;1w后癥狀緩解。因此我們認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手術治療不是首選方法,特別是在手術后近期2w內尤應慎重,以免導致更多嚴重的并發(fā)癥。當然如有體溫持續(xù)上升,腹痛腹脹進行性加劇,出現(xiàn)腸壞死、腹膜炎征象時,則應及時中轉手術。我們認為,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保守治療要點為:①胃腸減壓;②維持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③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④給予生長抑素;⑤必要時予以廣譜抗生素;⑥腸外營養(yǎng)支持(TPN);⑦保守治療過程中應加強監(jiān)測,慎重選擇中轉手術時間與方法。生長抑素可以大幅度減少消化液的分泌,如在TPN基礎上使用生長抑素,可使消化液分泌量減少90%,既可減輕腸道負擔,更有助于非手術治療的成功。生長抑素用于治療無絞窄性腸梗阻的作用在于減少胃腸道分泌,減輕梗阻近段腸腔內液體的淤積和腸腔的擴張,有利于腸壁水腫的消退、循環(huán)的改善,有助于減輕癥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也有利于腸壁炎癥的消退,腸腔的再通[4]。本組51例加用生長抑素后,療效均佳。
3.3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預防 預防的關鍵是提高對本病的認識。腹腔內任何異物(包括自體血液和組織碎屑等)都能刺激腹膜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造成無菌性炎癥和腸管粘連[5],從而導致EPII的發(fā)生。術者操作進入腹腔應徹底洗手,避免異物進入腹腔;手術操作要輕柔,分離粘連應盡量采取銳性剝離,盡量消滅腸管粗糙面,使之漿膜化;創(chuàng)面仔細止血,減少滲液滲血在腹腔聚集;術終應用大量鹽水沖洗腹腔,減少異物、炎性介質等殘留于腹腔;術后充分引流,減少滲液、滲血在腹腔的殘留。對術后很早出現(xiàn)的排氣癥狀應慎重對待,延長禁食時間,避免過早進食加重EPII,同時應積極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使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1]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特性[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
[2]朱維銘,李寧.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4):219-22.
[3]龔偉,徐美東,姚禮慶.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處理[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8,15(6):824-825.
[4]尹路,黎介壽,李寧,等.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處理[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33(1):32.
[5]Maclean AR, Cohen Z, MacRae H M, et al. Rist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the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J].AnnSurg,2002,235(2):200-206.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