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明 宗洪春
在高三數(shù)學復習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見仁見智,從橫向縱向?qū)栴}進行探究,那么必然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形成較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真正實現(xiàn)高效低耗.筆者在講評下述題目時,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收獲了較好的成效.
1.揭示問題,形成問題空間
師:感謝學生1給的解答展示.(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表揚學生的機會,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品味成功的喜悅)
師:下面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第二問的解答.請同學們思考,如何證明解幾中的定值問題?如何求解最值問題?
學生思考,小組交流討論,形成問題空間.
生2:要選擇某個變量,把這個距離表示出來,通過計算,說明原點O到直線AB的距離是定值.
生3:求AB最小值時,也需要將AB用某個變量表示出來,根據(jù)函數(shù)關(guān)系式的特點再選用適當方法求最小值.
生4:求最小值可以用基本不等式.
生5:也可以用導數(shù)或者是用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來求最小值.
生6:如果是填空題,我能“秒殺”.(大家笑)
師:如何“秒殺”?
生6:直線l看成是連接長軸和短軸端點的直線,那么所求定值就是原點O到l的距離.
大家齊贊(全班鼓掌)!
師:非常好!思維活!其實這是用特殊化思想來求解.從條件來看,既然是定值,說明定值與直線l的位置沒有關(guān)系,所以可以取個特殊位置來求解.但這個方法只能用于填空題的解答,對于解答題不適用.因此,我們必須要研究這一類問題的通解通法.根據(jù)大家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的解決有個共同點:事先需要設一個變量,那么選擇什么作為變量呢?
2.研究問題,展現(xiàn)問題解答
經(jīng)過我的拋磚引玉,學生積極行動,在自己獨立思考,完成初步解答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發(fā)現(xiàn)不足,完善解答.
師:很好!這幾名同學解決得非常漂亮.那么誰能替他們做個解后反思,做個簡單的總結(jié)?
生7:我來.上面的兩種解法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直線的斜率作為變量為突破口的,只不過兩人選的是不同直線的斜率.
生8:選直線的斜率作為變量要考慮直線斜率不存在這一特殊位置,上面兩名同學都考慮了,換了我可能就忽略了.(有學生笑了)
師:這名同學都會做自我批評了.
師:通過研究上述不同的解法,我們大家不僅要掌握解題過程中涉及的相應知識,更要學會對比反思,學會合理地選擇方法,快速地有效地解題.當然解析幾何題還有個特點:計算量大.對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要敢于算,畢竟高考明確提出要考查學生的運算能力,同時要在算中學會如何簡化運算.
3.拓展問題,追溯問題本源
高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讓學生熟悉鞏固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數(shù)學定義定理,而是要讓學生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其中滲透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掌握解決一類問題的策略,通過衍生問題,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變式,從而使問題變得更加富有活力和發(fā)散空間,更具探究價值,也培養(yǎng)了他們思維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高效低耗.
師:本題是針對具體的橢圓,我們是否可以把這個橢圓推廣到任意橢圓上?大家課后可以做個研究.
4.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雖是一節(jié)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并沒有為了多講幾個題目而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而是以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提供足夠多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并適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積極性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課后,筆者感到很是心滿意足,而且學生課后還在津津樂道地回味著,可以堅信學生這節(jié)課也是很滿足的.究其原因,正是筆者的放手,將展示的舞臺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的動了起來,讓數(shù)學課堂變得活力四射,這才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