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冬梅
教學是一份不斷感悟的工作,在感悟中不斷積累經驗,在感悟中成長。自從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對語文老師的教學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此,筆者結合自己教學經驗,談談以下幾點認識和感悟。
一、語文老師要有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語文教師要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打開激情的大門。語文課堂上,教師情意盎然、慷慨激昂的朗讀,或使人凝思靜想,心馳神往,或使人潸然淚下,蕩氣回腸。教師的朗讀不僅直接感染學生,而且為學生的朗讀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教師激情朗讀(或低沉或高昂或緩慢或明快),引領學生對下句情感節(jié)奏的把握。最后讓學生歸納本課朗讀要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很快。激情朗讀也讓學生較快進入課文的理解。
其次,課堂上恰當的評點也能點亮激情的燈火。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語言,是激發(fā)激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拿表揚學生來說,說話的語氣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樣。一個學生賞析詩歌時,解讀極為準確,表達極有感情,老師若是平淡地說:“分析得不錯,給他鼓鼓掌?!苯又隙ㄊ且魂囅±飮W啦的掌聲。這時的掌聲給人一種走過場的感覺,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只是在例行公事。如果老師在學生賞析后,充滿激動地說:“你分析得太有道理了,同學們,讓我們?yōu)樗木时憩F(xiàn)鼓掌!”這樣一來,老師的情緒會迅速地傳染給學生,響起的掌聲一定非常熱烈,接著老師問:“還有誰能像他這樣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學生的激情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二、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傳統(tǒng)的“授受式”學習方式過于強調接受學習,而教科書要求掌握的知識,又大多以定論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以至出現(xiàn)了師生一代代更換,唯獨教科書上的分析和結論永遠不變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正是基于對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反思,新課程標準才大力倡導“探究式”等學習方式。要實施“探究式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主動精神。原來的語文教學中,老師的包辦代替比較多,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要開展“探究式學習”,就一定要改變學生舊有的學習習慣和思想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并在主動學習中找到自己個性發(fā)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基點。學生的學習習慣是長期演變形成的,由原來的依賴老師傳授到自主探究必須有一個過程,這里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主動學習而建構的知識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要實施“探究式學習”,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是主動探究的起點。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這些說法都揭示了問題意識的重要性。杜甫的《兵車行》中有兩句詩頗有特色,它們將“征夫”個人的痛苦經歷延伸到了全社會。這兩句詩是“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學生在細細品味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可疑”之處:第一句寫“千村萬落”田園荒廢,當為“見”;第二句寫“青海古戰(zhàn)場”鬼哭聲聲,當為“聞”。但也有人不同意,認為“古來白骨
無人收”當然是“見”。大家你爭我辯,課堂氣氛熱烈……正是問題意識使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名篇中的疑點,而這個“懷疑”無疑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明晰課堂價值
為使課堂熱鬧,教學過程充斥著喧鬧紛雜,課堂價值取向不明晰,教學目標模糊,這幾乎成為一些語文課的通病,寶貴的教學時間就在師生一問一答的熱鬧中流失了。因此,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明晰課堂價值取向,十分重要。一般認為,課堂價值取向應建立在對教材、學生和課程總體目標的準確把握上。
一方面,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明白一節(jié)課應該帶給學生什么。對教材要有多元理解,有效調控教學目標,以便適時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向最近發(fā)展區(qū)發(fā)展。另一方面,教師對教學目標要有深刻把握。衡量課堂教學含金量和價值取向的標準應該是:學生思維水平的發(fā)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華、語文素養(yǎng)的積淀及語文能力的提高,等等。
四、開篇新穎,引人入勝
課堂的開篇工作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正所謂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課堂教學開始時能夠新穎獨特,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至關重要。那么教師在上課前就應該設計一段與此次授課內容相關的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導語,好的導語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緊緊地跟著老師的思路,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感受到樂趣。例如,在教學高中文言文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十分討厭“之乎則也”之類的翻譯,但是對于歷史故事十分感興趣。如果在一次課堂上,老師想講授蘇軾的一篇古詞。那么教師就應該在課堂開始的時候先講述一段關于蘇軾的歷史故事,比如“東坡肉”的由來。語言要風趣幽默,樸實風趣的語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并在講述中能夠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夸張化,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在接下來的授課中,就比較容易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
五、記敘文描寫要強化應用細節(jié)的意識
所謂細節(jié),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行動、肖像、心理及周圍環(huán)境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細膩、具體生動的描寫。
1.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性格
如魯迅小說《孔乙己》對孔乙己外貌的描寫: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這段對孔乙己外貌的細膩描寫,揭示了孔乙己好逸惡勞、死愛面子的特征。他有謀生能力,“他身材很高大”;可是,他不愿用雙手養(yǎng)活自己,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滓壹旱谋瘧K遭遇,似乎在這里已有預示。
2.用細節(jié)描寫揭示人物心理
如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寫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當他聽到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時,嚇得全身發(fā)熱,便說:“葉爾德材,幫我把大衣脫下來……真要命,天這么熱,看樣子多半要下雨了……”這“脫”大衣的細節(jié),揭示了他“判”錯了狗后的膽怯心理。當他聽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又立刻抖起威風,可又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這時他大驚失色:“哦!……葉爾德林老弟,給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風了,挺冷……”這里“穿”大衣的細節(jié),揭示他心冷膽寒的心理。一“脫”一“穿”,忽熱忽冷,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小說的主題。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高級實驗學校6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