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日本文字由平假名、片假名、漢字等多種成分組成。漢字自從中國傳入日本之后,因其強大的表意功能,而被日本人從古代沿用至今。本文首先舉例分析了漢字的表意功能,然后從日語假名文字的由來以及漢字的造詞、造字功能入手,探討了漢字在日語中的作用。
關鍵詞:表意;假名;和制漢字
一、日語中漢字的表意功能
從文字角度看日語,會發(fā)現(xiàn)日語的一大特色是各種文字并用。那么,日語的文字究竟有哪些,且看下面這個例子:
紳士用のTシャツ1000円均一。(譯:男士T恤每件均1000日元)
其中,“紳士用”“円”“均一”為漢字,“の”為平假名,“T”為羅馬字,“シャツ”為片假名,“1000”為阿拉伯數(shù)字,這句簡短的宣傳用語竟然涵蓋了五種文字。既然日語的文字種類如此之多,那么漢字在日語中是不是就可有可無了呢?再看下面兩個例子:
(1)すもももももももうはながちってしまった。
(2)はははははわるい。
這兩個例子,且不說學日語的外國人,即便是日本人乍一看,可能也不解其意。因為稍懂日語的人都知道完全用假名書寫的文章,非常令人費解。但是,如果將漢字和假名并用書寫這兩個句子的話,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1)李も桃ももう花が散ってしまった。(譯:李子的花和桃花都已經(jīng)凋落)
(2)母は歯は悪い。(譯:母親的牙齒不好)
如此一來,略懂日語的人一看便知句子的意思。而這又是為什么呢?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兩種。所謂表音文字,即只表示文字的發(fā)音。日語的假名,便是表音文字。例如“き(ki)”這個假名,不論是單詞“かき(kaki)”(柿子),還是“きもち(kimoti)”(心情)都有“ki”這個音,那么書寫時均寫作“き”。與此相對的表意文字,即在表示該字發(fā)音的同時,也表示該文字的意義。漢字便是表意文字的代表。
日語的假名文字只能表音。正因為日語吸納了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才使得日本人在讀文章時相當便利。日本著名學者加藤周一認為:日文書可以速讀,也就是說打開一頁光找漢字便可大概知其意。簡言之,漢字的表意功能,對理解日文句子乃至文章起著其他幾種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日語假名文字的由來
古代的日本雖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后來以大化改新為契機,中日之間開始大規(guī)模的文化交流。在漢文化傳入日本之后,具有文化修養(yǎng)的日本人才開始用漢字記事。
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后,日本人民創(chuàng)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音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日本著名的詩集《萬葉集》便采用的是這種書寫方法。如日語的“山”,讀作“やま(yama)”,在《萬葉集》中,日本人用“也麻”這兩個漢字來書寫。再如“桜(櫻)”,讀作“さくら(sakura)”,日本人則用“散久良”這三個漢字來書寫。這就是日本文字發(fā)展史上的“萬葉假名”。但是,用萬葉假名式的漢字來記事或作文十分繁雜,所以后來日本人慢慢將萬葉假名簡化,只寫漢字楷書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這在日語中稱作“片假名”。另外,柔和的漢字草書適合于書寫日本式的詩歌——和歌,特別是在盛行用草書書寫信件、日記、小說之后,逐漸形成了一種簡練流暢、自由灑脫的字體,如“阿”→“あ”,“以”→“い”,“宇”→“う”等,這在日語中稱作“平假名”。
至此,日本民族終于利用漢字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文字。而由于這些文字都是從漢字字形假借而來的,所以稱作“假名”。故日本的假名文字都是以漢字為基礎而創(chuàng)造出的表意文字。雖然有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但是日本人自始至終未曾放棄過具有表意功能的漢字,而是巧妙地將漢字和假名并用,由此也使日語的表達方式更為成熟便利。
三、漢字的造詞和造字功能
首先,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把漢字組合在一起能造出無窮無盡的新詞,而且這些詞讓人一看便知其意。如日語中的“會社”一詞,意為“公司”,若將“會社”的“社”作為詞根,又可組合出很多新詞,進公司去為“入社”,離開公司為“退社”,此外還有“貴社”“弊社”等各種各樣的詞匯。漢字的造詞功能是日語中其他文字沒有的。
其次,日本人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利用漢字的造字功能,又創(chuàng)造出許多“和制漢字”。如“さかき(sakaki)”這個詞本沒有相應的漢字,根據(jù)其是供神的樹之意,被日本人寫成“榊”。又如“しきみ(sikimi)”是獻佛的樹,日本人將其寫為“梻”,“とうげ(tooge)”是上下山的地方,日本人將其形象地寫為“峠”。據(jù)統(tǒng)計,日語里的“和制漢字”已經(jīng)超過兩千七百個,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相信日本人根據(jù)需要還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和制漢字”。
綜上所述,日本人不僅通過漢字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假名文字,而且還根據(jù)漢字的表意功能和造詞、造字功能,創(chuàng)造出了更多的詞匯。所以,漢字之于日語的意義可見一斑,漢字之于日本文明發(fā)展的價值可以想見。
參考文獻:
[1]金田一春彥.日本語の特質[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2002.
[2]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3]皮細庚.日語概說[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周平,陳小芬.新編日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