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一
當年在四川上小學,有段時間我們班主任嫌打人太累,就安排同學們互相打。每次考試分數(shù)下來,排好名次后,由第一名打最后一名,第二名打倒數(shù)第二名……以此類推。兩人之間的成績差著多少分,就打多少下。特有創(chuàng)意。
話說我的一個好朋友挨完打,向我抱怨這種方式不科學。她考了七十五分,當時七十五分的同學有三個,并列倒數(shù)第十。便輪流被第十名、第十一名、第十二名打。她不幸排在第一個挨打……這意味著什么呢?第十名考了九十二分,便足足挨了十七下。而第十一名考了九十分,第二位并列倒數(shù)第十的便少挨了兩下。第十二名呢,考了八十七分……果然不科學。
當時我也被打了好幾下,打我的是一個女生,副班長,平時又優(yōu)秀又親切,我對她一直心懷好感。發(fā)生這事后……明明知道她也是被動的,可從此芥蒂在心,難以忽略。老師這招太不利于團結(jié)了。
后來到新疆讀書,也是小學。老師用教鞭打人,難免有打斷的時候。于是她規(guī)定:斷在誰身上,誰就得負責賠一根。我共賠了兩根……真倒霉。
回家對家長說:“老師要一根新教鞭?!?/p>
家長:“為什么找你要?”
這讓人怎么回答!
更屈辱的是,賠教鞭這種事,可不是隨便尋根棍子就可以交差的。老師有要求:不粗不細,不輕不重、光滑、勻直、節(jié)疤少、彈性好,比美猴王選兵器還要苛刻。
如此說來,是不是我小時候很調(diào)皮?恰恰相反,我小時候除了邋遢和虛榮,實在沒啥大毛病。我膽小怕事,老實巴交,唯唯諾諾,并且熱愛文學。
二
還有一種暴力來自家長。
我外婆善良樂觀,但性情暴躁。弄丟文具、損壞衣物的下場可怕極了,她能罵兩三個小時不換氣。
然而在外婆那里頂多是挨挨罵,到了我媽那兒就是皮肉之苦了。
依我看,挨誰的打都沒有挨父母的打那么可怕。因為他們是你在世上最親近的人,是柔弱孩童的唯一依靠,他們平時如此溺愛你,可一翻臉就另一番光景。其中也許有這樣的暗示:他們平時對你的好也許是假的……成長真是辛苦。
總之,單身母親太兇殘了。有一次她叫了我一聲,我沒答應(yīng),她就用酒瓶砸我頭,砸得我臉上縫了三針,至今留一道疤。
以下是大家的交流——
好友Y小時候鍋蓋沒拿穩(wěn),被她媽以連環(huán)拳打倒在地,再以連環(huán)腳猛跺。
好友F有一次被她媽打慘了,情急之下,砸碎一只玻璃杯在地上,然后光腳上去猛踩。她媽這才住手。
好友W姐小時候挨她爸打,原因是她想找人借書,他爸擔心她不還。一個只是“想”,一個只是“擔心”。這打挨得冤枉。
W姐認識一小子,讀書期間跟社會人士交往。他爸怕他學壞,把他吊起來揍。奈何鼻青臉腫也死不認錯。他爸就掏出刀子:“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真的捅了!這小子立馬改過自新。
小時候鄰居家的一個男孩被老師打得直接從教室窗戶跳出去逃命。教室在二樓。
還有鄰居的一個九歲小孩特倒霉,他媽說“固執(zhí)”的執(zhí)是木字旁,他說提手旁。接下來一頓暴揍,誰讓他非要和他媽爭呢?
總之,就挨打事件,大家爭先發(fā)言,熱火朝天,把在座的一個九零后小朋友驚呆了,慶幸教育改革推行得較為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