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坪均 姚溫麗
摘 要:一位世紀的見證者——巴金,永遠地去了。生命曾如此絢爛的開花,花落之后,卻余香不褪。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現(xiàn)代作家偉大人格的一面旗幟,一個典范。他在《隨想錄》中的“說真話”,他的自省、懺悔和自我剖析,他對歷史的深刻地反思,讓人們?yōu)橹鹁础S腥艘虼朔Q巴金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關(guān)鍵詞:巴金;《隨想錄》;知識分子的良心
作者簡介:
韓坪均(1982-),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姚溫麗(1980-),女,漢族,河北滄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2-0-02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學巨匠巴金闔然長逝,留給人世間無盡的追思。中華大地,人們不約而同地緬懷著這位真誠的大師,回味著《隨想錄》中深沉的反思情懷。
在粉碎“四人幫”,結(jié)束了那段災(zāi)難性的歲月后,人們大多揭露批判“四人幫”,把全部責任都推倒了這些歷史罪人身上,而疏于對自身的檢討和反思。他們不愿意再回想那段痛苦與艱辛,他們對種種不人道不公平的現(xiàn)象很木然,只想在重獲自由的生活中平淡度日。對歷史尚且想拋開、想忘記的人,又怎會拿起解剖刀刺向自己?而正確的、真實的思想,如何綻露在陽光下?巴金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思考。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報》開辟《隨想錄》專欄,歷時八年,完成了一百五十篇的散文巨著。這部書是巴金作為自己畢生閱歷的總結(jié),尤其是對文革的回顧、反思,揭示了他真實的人格和文品。他把流逝的歲月重新拾撿、審視,從靈魂深處對自我進行無情的解剖、深刻的反省和懺悔,同時也對民族、對歷史進行了深深的反思,體現(xiàn)了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以作為知識分子應(yīng)有的良知和素質(zhì)拯救一代人的靈魂。因此,得到了無數(shù)的人敬重與愛戴。學術(shù)界公認《隨想錄》是一部“力透紙背,情透紙背,熱透紙背”[1]的講真話的大書,是一部反映現(xiàn)代知識分子良心的書。
一、“良心”的形成
“巴金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有著博大深厚的人道主義情懷” [2]。人道主義是巴金鑄造自己“知識分子良心”這一人格的原動力和精神支柱。
巴金的人道主義思想首先表現(xiàn)在“仁愛”上,這種愛來自于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祥和溫柔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她雖然出身貴族,卻沒有那種貴族的傲慢與刁難,她常常教育巴金待人寬容和善,要同情憐憫那些窮苦的仆人,要平等的對待他們。從巴金后來的思想道路來看,他渴望愛,追求愛,企圖把愛分給別人,正是受他母親民主、平等的意識和愛的教育的影響。
青少年時期,形成巴金思想性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深受周轎夫的“忠實教育”。在成都的李公館,巴金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和家中眾多仆人們一起度過,他常常跑到馬房去聽轎夫們講各種故事。在這些仆傭中,一個年老瘦弱姓周的轎夫尤其引起巴金的注意和喜歡。他自己雖有著凄慘的身世,但卻像一個哲學家那樣抱著一種堅定的人生信仰:忠實的生活。他告誡巴金不要騙人,不要虧待別人,對別人要真誠,不要占別人的便宜。這些話給巴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對巴金人格形成影響深遠的另一個人,是被巴金稱為第三位老師的吳先優(yōu)。他的這個朋友信奉“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放棄學業(yè)到裁縫店當學徒,手指上扎得密密麻麻都是針眼還引以為樂。家中的經(jīng)濟并不寬裕,但為了給團體湊錢辦刊物,他還默默地當?shù)袅俗约旱囊路K难孕幸恢潞妥晕覡奚木瘢活櫼磺幸闳粚嵭凶约褐鲝埖挠職夂蜎Q心,給了巴金很大的影響和教育。
母親愛的教誨,轎夫忠實的人生哲學,朋友敢于犧牲自己的言行,對巴金人格積淀和行為趨向的影響是深遠的?!叭蕫邸?、 “平等”、“忠實”、“自律”,這些道德已滲透到他的生命之中,積淀在其晚年便凝固成了他的“良知”,那種無論對自我還是歷史都敢于說真話,敢于批判,勇于承擔,自我反省和剖析的精神。
二、“良心”的體現(xiàn)
(一)敢于“說真話”
《隨想錄》被譽為“一部講真話的大書”。巴金從第一篇《談望鄉(xiāng)》到最后一篇《懷念胡風》,一直本著盡可能多說真話,盡可能少做違心的事的創(chuàng)作宗旨。那個動蕩不安、是非顛倒的時代讓他別無選擇,他被迫說了不少假話,既褻瀆了自己又傷害了他人,他的良心和自尊心因此深受傷害。講真話,是巴金劫后余生對說謊的文革時代的大徹大悟。提倡說真話既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挽救,也表明了他將一個民族從說假話的深淵扭向講真話的坦途的愿望。
在《隨想錄》中,巴金常常把自己擺在平等的地位上和讀者娓娓而談,親切平易、坦誠真摯,讓人讀后深受感悟。如《大鏡子》中,巴金通過日常起居照鏡子生發(fā)開來,述說如何正確擺正自己的位置。他說,對于照鏡子自己并不感到愉快,自己的“尊容”并不好看。不照鏡子時,看不見自己的容貌,別人說“煥發(fā)了青春”,自己就相信了,甚至還會進一步幻想“返老還童”,然后就忘乎所以不斷的參加會議、寫稿子,直到有一天發(fā)現(xiàn)身體垮了,在到鏡子里一睹“尊容”,才發(fā)覺鏡子對他講的是真話。于是便擺正了自己的位置,要既不神氣,又無派頭規(guī)規(guī)矩矩待在家里做著該做的事。
這樣毫不掩飾地袒露自己赤誠的心。做到不虛美,不隱惡,把內(nèi)心深處坦露給讀者,正如他說,“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創(chuàng)作中寫的要一致,要表現(xiàn)自己的人格,不要隱瞞自己的內(nèi)心”[3] ?!峨S想錄》敢于率先高舉起說真話的大旗,不喪失人格、不迷失自我、不迎合權(quán)勢 ,為知識分子豎立起了獨立思考、自由言論的旗幟。
(二)可貴的自省、懺悔和自我解剖
《隨想錄》里處處閃耀著巴金無情解剖自己的膽量和勇氣,字里行間都折射出他揭露自己真實面目的坦蕩胸襟和高尚人格。《人言可畏》檢討了自己在張潔等幾位女作家遇到重重阻力,向自己求援,而自己卻并未給他們實際的鼓勵和支持,只是用幾句空話把她們打發(fā)走了而自責?!蹲衩膶W》反省自己曾“遵命”寫了批判《不夜城》的文章,為自己在柯靈被誣陷和批判的時候,不但未為柯靈辯護,反而“遵命”批判《不夜城》而深感內(nèi)疚?!短鸵话衙壮鰜怼罚瑱z舉了自己沒有像李健吾先生那樣不怕?lián)L險,不顧自己去幫助別人,而是既害怕連累別人,又害怕牽連自己的自卑和怕事。對照李健吾先生,巴金感到有一根鞭子在他的背上一下一下地抽著?!稇涯詈L》更對自己在批判胡風問題上的“表演”作了刻骨銘心的反省,做了既感到羞愧可恥也不能寬恕自己的深刻檢討。
在《隨想錄》中巴金不僅對自己的缺點和失誤作了深刻的反省和無情的自我解剖,而且以高度的歷史反思意識,對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夠清醒、不夠堅定作了一次又一次的自責和反省,深挖自己的靈魂。自責自己相信四人幫的假話,傳播假話,沒有跟假話作斗爭,而是緊跟其后,以訛傳訛,低頭屈膝,都是自己的錯誤,都是自己應(yīng)負的責任。在當時這種嚴重的自責和歷史反思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尤為珍貴。
(三)深刻的反思歷史
巴金的自剖、懺悔、自省,絕不是單純的“還債”,其深層動機是由于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巴金清醒的醒悟到,十年動亂中他暴露出來的弱點,特別是人格的扭曲,其實是一種“時代病”,是一種社會心態(tài)。而這種精神狀態(tài)正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一個重要思想文化根源。所以他以自己為代表,通過靈魂的自我拷問來解剖國民心理弱點,從而為民族敲起警鐘?!鞍徒鸬膽曰诮^不是單純追求人格或道德的自我完善,重塑自我形象,而是以民族的振興、民族靈魂的塑造為歸宿”[4]。
文革過后,他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是十年浩劫是怎樣開始的?為什么四人幫會有如此大的力量?他把視線看的更加久遠,終于發(fā)現(xiàn),“四人幫”的出現(xiàn)、肆虐和猖獗,是幾千年封建主義的遺毒和封建專制下形成的民族痼疾——奴隸主義。他告誡人們必須面對現(xiàn)實,不能諱疾忌醫(yī)?!妒暌粔簟烦錆M了反思、探索精神,揭示出國家、民族悲劇的根源,鋒芒直指封建主義。這在專制、愚昧的十年剛剛過去的時候,在“文革”后極左思潮還禁錮著人們的思想的時候,巴金能率先拿起筆來開始反思,無疑是勇敢的,有著積極探索精神的。
三、“良心”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巴金去了,但《隨想錄》,這部“遺囑”一般沉重深刻的“懺悔錄”激活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久已失落的社會良知。他直面“文革”給民族和人民帶來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扭曲。他用真實坦蕩的寫作,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yīng)盡的歷史責任,從而也達到了其文學與思想的頂峰。歷史表明,巴金正是以講真話,深刻的反省、懺悔,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勇于反思歷史,追求進步,成為一個思想巨人,一個充滿知識分子良知的作家!
注釋:
[1]李存光.巴金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第47頁.
[2]筱嘉.重讀巴金〈隨想錄〉的隨想.湖北民族學院院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第38頁.
[3]巴金談文學創(chuàng)作——答上海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問.文學報,1982年第53期,第45頁.
[4]周曉琳.中國文學的懺悔意識.四川師范學院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月第3期,第62頁.
參考文獻:
[1]陳思和、李輝.巴金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2]譚興國.巴金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陳丹晨.巴金評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4]巴金.隨想錄.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0.
[5]孔范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