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解讀
教學準備即為課前的教學構思或教學設計,一般說來,有順向思考和逆向設計兩種思路。傳統(tǒng)教學中普遍采用順向思考設計思路,體現(xiàn)了教師設計教學僅始于具體教學內容安排相關教學活動,忽視對各種資源和影響因素的綜合考慮。逆向設計則是在新課程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一種基于課程標準,為了具體的學習目標,設計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和學習活動的教學準備思路。
Wiggins & Mc Tighe (2001)認為,有效的課程設計應該是逆向的。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從最終的結果——預期的目標或標準出發(fā),即明確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弄清楚學生應該學到什么,能夠學會什么;然后根據目標或標準對學生學習的要求以及為達到要求而實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等)設計課程,也就是說,在明確教學目標之后考慮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證實學生已經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指導下設計學習活動,選擇教學的方法及資源等。崔允漷在《有效教學》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逆向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即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評價、設計適當?shù)膶W習活動以及編寫課程教學方案。根據“學習目標——評價任務——活動設計——教學方案”這一逆向設計思路,筆者嘗試對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內涵理解和英語教學的有效實施作進一步的探討。
二、逆向教學設計案例
按逆向教學設計的思路所設計的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及學習活動,最終需要形成一個課時的文本教學方案。筆者以牛津英語8B Unit2 Travelling 單元中一課時為例,設計如下課時教學設計框架。
(一)課題名稱
8B Unit2 Travelling Main Task
(二)內容標準
按照《標準》中四級目標要求,通過本課時的學習,能夠:1.在所設日常交際情景中,識別并將談論個人旅游經歷所需的主要信息整理歸類,讀懂相關文體的語篇。
2.嘗試使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口頭和書面材料中提取寫作游記的信息,擴展旅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并描述結果。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合理計劃和安排學習任務,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學習目標
1.能理解并熟練運用表達旅游經歷的短語和句型。
2.能談論描述旅游時的地點、經歷和感受;了解游記寫作框架結構,并能模仿寫出英文寫作提綱;能根據所給信息,并收集信息,與同伴共同完成寫作任務;能習得一定的寫作技巧,參考評價,借鑒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能通過老師與同伴的評價和幫助,保持興趣,激發(fā)思維,不斷追求進步。
(四)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置
通過設置本課時的寫作評價標準(見表1),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從語言、內容、結構三個維度,對課堂上小組合作完成的寫作以及課后獨立完成的寫作分A、B、C、D四個等級評價。
(五)學習活動設計
以“Travelling”為主線,以文本為依托,以多媒體為輔助,設置“寫前活動——寫什么、寫中活動——怎么寫、寫后活動——怎么評”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任務。
核心環(huán)節(jié)1:以話題為導入,對話題下的詞匯、句型等有一定的積累,為寫作做好語言素材上的鋪墊;以范文為載體,建立話題寫作的框架結構,為寫作做好邏輯結構上的準備。
核心環(huán)節(jié)2:以他人經歷為語境,進行控制性寫作練習,進一步聚焦寫作內容,增加語言運用的機會;以自身經驗為素材,進行拓展性寫作練習,進一步激發(fā)寫作動機,聯(lián)想有效信息,培養(yǎng)英語思維習慣,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核心環(huán)節(jié)3: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多元化評價方式,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更好認識自己,糾正問題,樹立信心;通過寫作總結,進一步掌握習作方法,明確旅游的意義,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使語言能力在使用中提升。
(六)教學資源
1.教材資源:對教材進行切合教學實際的二次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2.學校資源:圖書館、語言多功能室、英語廣播站、英語網頁等。
3.網絡資源:科學合理利用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絡,搜集有關旅游的文本信息和視頻材料。
4.學生資源:學生英文日記、班級英語墻報、英語俱樂部等個性化的學習資源。
5.其它資源:課本后的配套練習、與教材配套的同步練習“導學與評價”、與教材配套的光盤等。
(七)教學手段
1.編制學習方案:根據學情科學編制導學案,突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突出對學生課前學習的必要檢查和課堂學習的適當引導,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參與和自主討論,為學生提供比教材更豐富更有效的符合測試的學習資源。
2.多媒體輔助教學:恰當使用多媒體,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更好地體現(xiàn)英語學習真實性和交際性特征。
(八)教/學方法
1.認知教學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語言練習,提高語言聽、說、讀、寫技能。
2.交際教學法。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進行大量語言輸入,并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情境,采用對子、小組等形式,通過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溝通信息,交流情感,培養(yǎng)合作意識,習得學習方法,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九)教學反饋
1.課堂反饋:通過觀察、問答、交流、測驗等途徑把握學生學習的狀況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
2.課后反饋:通過作業(yè)、報告、問卷調查、訪談等途徑了解教學存在問題,反思并改進教學。
(十)教學評價
1.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進步。從課堂回答問題、描述經歷、對話表演等方面,觀察、記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表現(xiàn),明確活動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增強教學活動的效果。
2.結果性評價:關注語言能力目標的達成。從語言、內容、結構三個維度,分A、B、C、D四個等級,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對課堂上小組合作完成的寫作以及課后獨立完成的寫作進行評價。
以上提供了基于課程標準的課時教學方案格式,同時呈現(xiàn)了逆向設計思路的特點。內容標準基于課標年段基準,陳述緊扣具體教學內容。學習目標既表現(xiàn)為對課程標準的具體分解,同時體現(xiàn)三維目標的整體性。評價任務先于教學設計,評價的目標、內容、方法與學習目標相匹配。學習活動設計涉及諸多要素且彼此關聯(lián),同時注意到教學的資源、手段、方法等選擇,為有效教學的實施及個性化教學開發(fā)提供參考框架。
三、理性思考
(一)英語教學“三維目標鏈”的確立
逆向設計理念首先需要教師將學科“課程標準”轉換為“學習目標”,也就是說,“學習目標”即為“課程標準”的具體化,這種具體化表現(xiàn)為“三維”的整體目標體系,并且落實在分層級的“學期目標——模塊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鏈索之中。
“三維目標”是當今世界各國課程標準的共同元素。從泰勒、布魯姆倡導“行為目標”論,到艾斯納主張“行為目標、問題解決目標、表現(xiàn)性目標”并列論,都清晰體現(xiàn)了國際教育界統(tǒng)整把握一個目標體而不是某一維度目標的訴求。日本學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提出了“教學目標鏈”的教學設計思路。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即為一個目標體的“三維目標鏈”,類似于國際教育界“認知目標、行為目標、體驗目標”的表述。在教學實踐中,“三維目標鏈”的確立需要采用以下策略:
1.目標定位策略
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能將目標視為靜態(tài)的一成不變的東西。準確定位目標,首先需要對目標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需要分析目標的層級與來源,需要了解不同年級、不同學段、不同課時的學習要求,再確定三維目標框架下的目標側重點,確定知識與技能“是什么”,過程與方法“如何獲得是什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如何獲得是什么”的過程之中或之后進行內化。
2.目標分解策略
課程標準具體化。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就是要求教師結合學生、教材、資源等因素,對課程標準特別是內容標準進行分解,轉換成具體的、可操作的、可評價的學習目標。具體可采用主題替換、標準拆解或組合的分解方法。
例如:對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中語言技能“寫”的五級目標之一“能獨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用“旅游計劃”替換“短文、短信等”,即可形成牛津英語8B Unit 2 Travelling 單元的一條學習目標。對于《標準》中語言知識分級標準中五級目標“詞匯”第3條標準描述“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詞匯”可以拆解為“長相、性格等詞匯”,“概念”可以拆解為“外貌、能力和個性品質等情況”,即可形成牛津英語8A Unit 1 Friends單元中多條具體的學習目標。還可以選取課程標準中的多條目標作為教學的某一焦點形成一條學習目標,如可以組合課程標準中情感態(tài)度分級標準五級中的第1條“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能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流”、第2條“有學習英語的愿望和興趣,樂于參與各種英語實踐活動”、第3條“有學好英語的信心,敢于用英語進行表達”、第6條“能在英語交流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形成該單元“能積極與教師、同伴進行交流,并學會理解與感恩”的另一條學習目標。
3.目標敘寫策略
明確行為主體。教學是由教師展開設計,但是“三維目標鏈”教學設計是基于“學生中心”,是實現(xiàn)“教案設計”到“學案設計”的重心轉移,行為目標描述的應該是學生的行為,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明確行為條件。目標敘寫時應該給出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特定范圍或限制條件,給出完成行為的具體情境、時間、使用手段等信息提示。明確表現(xiàn)程度。目標敘寫應該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體現(xiàn)“訓練”到“教育”的重心轉移,實現(xiàn)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的統(tǒng)一。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包括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準。
以牛津初中英語8A模塊一(Teenage life)為例,對“三維目標鏈”框架下的模塊總目標及內容標準分別作如下描述:
模塊總目標:通過本模塊的學習,你將能:① 掌握描述人的外貌、學校生活以及國外著名城市及景點的詞匯和表達法。②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人的外貌、個性、品質、學校生活以及國外著名城市及景點。③口頭及書面交流,至少分享有關好朋友、理想學校、假期旅游計劃等信息中的一類。
內容標準:①談論人的外貌個性,復習描述人的單詞和表達。②談論各自的朋友,掌握描述人物相貌和品質的知識。③根據個人喜好,將描述朋友重要品質的形容詞歸類,了解一個朋友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二)有效性評價任務的跟進
1.學習目標需要相應的評價跟進
“如果說課程改革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的話,那么,課程標準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1]新課程改革的成功不僅有賴于新課程標準的出臺,還需要有體現(xiàn)標準精神的測試與評價,科學的評價是衡量學生的“標尺”,是“溫度計和改革杠桿”。[2]逆向教學設計正是強調標準、目標、評價的一致性。基于標準的英語教學目標主要描述在一定的英語教學活動中可以觀察到的學生表現(xiàn)行為或結果,并且引導學生去證明標準陳述中的語言知識或技能。但是,要想判斷已確定的目標在教學中能否得以實現(xiàn),則需要有相應的評價任務跟進,需要運用一定的評價手段和工具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以此評判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的效果。
2.評價任務與教學目標相匹配
在流行的課程實施理論中,評價是在教學之后進行,評價和教學分別是兩個獨立的環(huán)節(jié),而在當前正在發(fā)生的評價范式轉換中,評價持續(xù)于教學的過程之中,學習的目標同樣是評價的目標?!皩W習目標的達成以學習活動為依托,在學習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評價要自然地鑲嵌于學習活動的全過程。特別當活動任務被調整為評價任務后,評價將發(fā)揮及時判斷、反饋的作用,評價與學習目標的落實同步地保持一致。”[3]由此看來,設計評價任務必須考慮到與學習目標的匹配,這種匹配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主題的匹配——與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主題相對應,在要學生“獲得什么”與“獲得多少”上相匹配;認知要求的匹配——完成評價任務所需的認知要求與英語語言學習目標要求的一致性,在期望學生“應當知道什么”與“應當做什么”上相匹配;評價方法的匹配——與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致性,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評價。
3.表現(xiàn)性任務設計及評價標準
馬扎諾(Marzano.R.)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應用學習維度模式的表現(xiàn)性評價》[4]中詳細分析了課程標準與表現(xiàn)性評價的共生關系,他指出,基于標準的教學需要對學生應該“知道什么”和“做什么”做出清晰的界定,唯一能確保學生獲得具體的知識和技能的途徑是界定并教給學生所期望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表現(xiàn)水平,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完成表現(xiàn)性任務實現(xiàn)清晰界定的標準。標準和表現(xiàn)性評價的共生關系,更加表明了紙筆測試在課堂內外的真實情景中評價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局限。
表現(xiàn)性評價不僅僅從內容標準出發(fā),清晰地界定表現(xiàn)標準,而且將表現(xiàn)性標準進一步細化、具體化,制定具體的評分規(guī)則,用以回答哪些要素被用來評判學生的表現(xiàn)、需要關注哪些方面來判斷成功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質量范圍是什么等問題。
根據三維目標的特點,英語教學中表現(xiàn)性任務的設計就是用來直接觀察和評價學生使用語言的任務。相對于紙筆測試,表現(xiàn)性任務不僅評價學生“知道什么”,更要評價學生“能用英語做什么”;不僅評價學生英語學習行為表現(xiàn)的結果,更要評價學生英語學習行為表現(xiàn)的過程;不僅要評價學生英語語言知識或聽說讀寫某項技能,更要評價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進行適當表達的能力。表1以牛津英語8B Unit2 Travelling為例,根據教、學、評一致性要求設計的英語寫作任務評價標準,將所設定的學習目標具體化,為衡量學生寫作表現(xiàn)水平描述了具體的指標。用評分規(guī)則的語言,來描述學生的表現(xiàn)狀況,而不是用簡單化的分數(shù)量化學生的表現(xiàn)。
(三)適當?shù)膶W習活動的設計
“有效教學”是當前對教學的一種追求,從“學”的角度要關注三個層次。首先要有效果。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結果的反應?!笨唇虒W活動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師的行為是否引起了教師期望的跟進反應。比如老師向學生提出一個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如果學生思考或應答了,說明你的行為是有效的。其次要有效率。我們可以構建這樣的教學效率公式:教學效率=學生圍繞教學內容的適度緊張的思維活動時間/教學所有時間。這就為學習活動的設計指明了方向。再次要有效益。比如學習活動中設計了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小組成員討論得十分認真,各小組交流討論結果很積極,同學們的思維很開闊,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習目標達成度很高。此時,老師就不能再呈現(xiàn)出已經準備好的結論,這一教學行為就明顯是有效益的。
逆向教學設計正是從有效的角度,強調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活動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學習目標是靈魂,評價是判斷學習目標是否落實的手段,學習活動是落實學習目標的載體。[5]強調設計學習活動需要考慮到學習主體、活動內容、任務、流程、組織、成果等諸多因素。筆者認為,在考慮到活動的時間、規(guī)則、工具等因素的同時,設計學習活動必須重視以下三方面因素,有效教學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以落實。
1.學生主體
《標準》提出的“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闡明了新一輪外語教育改革強調的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外語教育觀?;跇藴实慕虒W準備應該變教師主導為教師指導,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幫助、促進、引導作用,突出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學習活動的設計需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fā)展需求,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情感因素。學習活動設計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風格、學習目標、個性特征等的分析過程。
2.學科特點
外語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其學習目的就是運用,其本質功能就是語言交際。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語言應用,而不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盡量貼近生活中的言語交際,設計的具體學習活動:一要強化話題意識,要依據《標準》中的話題項目要求,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相關活動任務設計。二要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要選取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語言和場景進行語言練習。三要實現(xiàn)真實交際,要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在交際活動中強化語言的理解和生成,促進語言的真實交際目的的達成。
3.教材功能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的內容載體,但教學準備不能將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材資源,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用好用活教材。語言學家格蘭特關于教材使用提出的LARA原則(L是leave something unnecessary out, A是amend something incomplete, R 是replace something improper, A 是add something necessary)[6],就是強調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即在充分把握英語課程標準、具體學習目標和評價任務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適當刪減、修補、取代、補充,使學習活動的設計真正體現(xiàn)對教材的二度開發(fā),使教材真正成為知識和語言積累的“素材庫”、思維發(fā)展和技能學習的“腳手架”以及構筑人生價值觀的“營養(yǎng)胚”[7],使教材使用的過程真正成為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偉強.“基于課程標準”:內涵和意義[J].當代教育科學,2006(8).
[2]Robert L. Lin & Norman E. Gronlund.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M].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2.
[3][4]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6-131.
[5]楊向東,崔允漷.課堂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7.
[6]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7]陳玉卿,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案例式解讀——初中英語.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238.
[8]中華人民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魏惠,淮安市教學研究室,223001)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