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guān)系,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币虼耍覀兊慕虒W過程應定位為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我們的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營造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通過讓學生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使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做來學習英語”,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和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牛津高中英語》投入使用以來,筆者一直在教學的第一線,認真地實施和深刻地感受著這套教材的使用。一直以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果能真正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要求去貫徹的話,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一定可以達成。
一、對Task板塊教學的認識
1.Task板塊教學的定義。《牛津高中英語》以模塊設計為主,每一個模塊都分成若干板塊。每一個模塊都有主題,然后各板塊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其中Task板塊為課堂教學設計了開放式任務型的活動,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英語,并以任務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該板塊通常以單元話題為主線,讓學生和教師在教學的互動活動中用英語參與和完成各種真實而有意義的與學習、生活、工作有關(guān)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結(jié)對、小組或全班合作的方式,親歷語言實踐,實現(xiàn)其任務目標。
2.Task板塊教學設計的主要步驟。每一個單元的Task板塊常設有三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情景,并設計了目標明確的活動。步驟一側(cè)重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receptive);步驟二側(cè)重于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發(fā)展與人溝通的能力,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interactive);步驟三側(cè)重于完成一個富有情景的寫作或口頭任務(productive)。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任務,在每個步驟之前還設有不同的、有實際效用的技能訓練(skills building),對每一個步驟的活動進行具體的指導與引入。
二、目前Task板塊教學的實際情況
在Task板塊中實施生本課堂教學充滿了難度。每一個單元的Task板塊內(nèi)容多,信息量大,詞匯量豐富,難度大,設計的活動多,任務復雜。另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學生的基礎(chǔ)知識不夠扎實、自信心不強,課堂上合作與協(xié)作的氛圍很難形成。再加上班級學生數(shù)量多,課時少,高考的應試任務大,要真正按照生本課堂要求來實施及完成Task板塊任務真的不是易事。所以,目前Task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令人堪憂,主要出現(xiàn)了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一些教師并沒有認真去鉆研教材,分析學情,只是為了教而教,為了完成任務而教,所以往往是按照教材的設計一貫到底,面面俱到。你所看到的只是老師晃動的身影,匆忙的語調(diào),走馬觀花,學生則是云里霧里,盲目跟從。
第二種情況:一些教師為了完成高考任務,大量刪減,甚至干脆不上,放棄Task課堂教學。學生陷入無休止的語法和語言點教學,課堂呈現(xiàn)的是教師講授、學生記錄,死氣沉沉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學生用英語表達和交流的意識消失殆盡,更不用說能力的發(fā)展了。
三、Task板塊生本教學的實踐體會
在對Task板塊的實踐操作中,我發(fā)現(xiàn)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吃透教材,精心設計
Task板塊的內(nèi)容、任務設計特點要求教師首先要定下心來,弄清板塊的內(nèi)容任務和教學要求,通過對教材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明確總的要求和每一個步驟的任務,精心備課,設計出學生能理解,并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清晰地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該怎么做?只有教師思路清晰,才能讓學生脈落分明地帶著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去思考,去實踐、去參與、去完成一個個任務目標。例如在Task板塊教學的開始,筆者一般都是直入主題:In this period, our task is...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進入聽課狀態(tài),如M4U2的導入我采用了這樣的一張幻燈片:
這張表格一打出,因為生詞已用學過的詞解釋,學生馬上明白這一堂課要學習哪些技能,完成哪些任務。接下來就是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有目的地去參與,去運用英語做事。
2.考慮學情,整合材料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全盤拋棄或面面俱到都是不可取的。每一堂Task教學,筆者都會結(jié)合這一板塊的教學任務,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學習興趣,認知水平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充分考慮學生層次情況、班級現(xiàn)狀,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膭h減、增加、調(diào)整,強調(diào)循序漸進,讓教學的內(nèi)容更切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如M1U1 Reporting school activities, 鑒于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已掌握了時間、地點的表述法,所以沒有按照課文的安排先復習,而是直接以聽力的方式導入:Task 1. Ask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 programme of talks and complete the timetable, and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partner.另一個技能訓練是通過比較獲得信息,也比較簡單,所以直接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然進入技能訓練部分:Task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e-mail on P14, then by comparing the information theyve got, find the right book for their teacher. Then draw a conclusion: 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they should note when making comparisons。這樣的安排就顯得緊湊高效。Task板塊的教學需要許多這樣的調(diào)整,關(guān)鍵是教師是否有這個意識,是否會用心去做。
3.創(chuàng)設活動,互動生成
Task板塊課堂生成教學成功實施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而教師的職責就是給學生提供“互動”的機會。互動教學以師生合作、討論、互助的方式進行。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覺得在Task板塊教學的互動課堂中要注意幾點:
(1)基本流程:教師啟動——學生感悟——小組活動——組際交流——成果展示。
(2)活動流程:確定主題——角色分配(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討論活動(記錄)——匯報展示。
(3)活動形式:同桌互學,小組討論,大組辯論,全班活動,自由發(fā)言等。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和協(xié)調(diào)是實現(xiàn)教學有效互動的關(guān)鍵。要通過教師的引導,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自由平等的對話氛圍,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感悟新知識,在感悟中引發(fā)新問題。要通過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交流,學會思考,發(fā)展思維,解決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協(xié)調(diào)工作,要管理好班級成員的活動,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主題(中心話題)。最后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并形成書面或口頭的結(jié)論,作為學習成果展示。
Task板塊教學流程可以歸納為:研究教材,明確任務;結(jié)合學情,精心備課;整合材料,訓練技能;營造互動,完成任務。把Task板塊教學課堂流程歸納為——導入:明確任務目標;過程: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節(jié),訓練基本技能,達成階段目標;結(jié)束:總結(jié)歸納呈現(xiàn)。
四、Task板塊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語言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作為教師,要大膽改變教學觀念,要開放思維,不要僅把目光放在考試成績上,更應該把學生的終身能力發(fā)展放在第一位。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交際。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真正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中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互動方式。教師的眼中、心中應始終是學生。我們需要努力去追求和實現(xiàn)英語課堂“高質(zhì)量的思維互動,高程度的自覺投入,高層次的情感體驗”。
2.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拓寬文化視野。作為教師,要讓你的教學卓有成效,關(guān)鍵在于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教學。那么你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你就必須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平時要多學習,多鉆研,做有心人,多思考,多總結(jié),要探究并找到一套適合你以及學生的各類課型的教學方法。同時要讓自己充滿自信、有激情、有幽默感,要能靈巧自若地用英語跟學生交流,要力圖使你的教學生動、開放、自由,并能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有大量的機會來參與,從而不斷提高在做中使用英語的能力。
3.構(gòu)建著眼于學生發(fā)展可能性的教學組織形式。在Task板塊的互動式生成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時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充分體現(xiàn)“在做中學英語”即learn by doing,要讓學生的主動參與成為一種習慣。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用活教材,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有機地整合教學、生活、社會課堂,使得課堂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綜合,從學生的被動走向主動,真正達到“好學、樂學”的境界。
(趙紅慧,江蘇省天一中學,21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