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平
一、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表現形式和主要類型
1、和政策的變化引起的糾紛。新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guī)定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而自8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區(qū)根據國家政策實行的是“兩田制”,即“責任田和口糧田”區(qū)分承包制度,導致村民要求及時收回責任田并按照家庭聯(lián)產方式重新分配,而原來的承包合同沒有到期,從而引發(fā)糾紛。
2、管理混亂引起的糾紛。農村干部素質相對較低,對土地承包不依法進行管理;很多土地荒廢多年,沒有積極的納入正規(guī)管理;土地開發(fā)過程中沒有認真核實所有權;層層轉包漁利現象大量發(fā)生引發(fā)糾紛。
3、政府利用職權強行干預引發(fā)的糾紛。農村土地屬于村集體所有,只有村集體才有權利處置其所有的土地,而出于部門和地方利益的考慮,行政干預和越俎代庖現象時有發(fā)生,造成違法承包引發(fā)糾紛。這種情況往往在一時發(fā)包成功的背后隱藏著許多矛盾,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引發(fā)糾紛,且這種情況涉及的土地面積較大,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村集體不經農戶同意,將農戶承包的土地擅自發(fā)包;(2)基層政府不經村集體授權,以自己的名義強行發(fā)包屬于村集體的土地。
4、利益驅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土地發(fā)包初期沒有提出異議或進行荒地開發(fā)時沒有提出異議,后來經開發(fā)土地狀況變好或種植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土地承包者獲得了較大利益,土地所有的村集體組織成員,因利益驅動心理不平衡產生糾紛。(2)強行終止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合同。因為近幾年土地收益明顯增加產生較大利潤,村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哄搶承包出去的土地種植,使土地承包合同無法繼續(xù)履行,尤以本村以外人員為承包主體的居多。
二、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主要問題的法律意見
1、農村土地全面調整中產生糾紛的處理問題
(1)與分地活動的當事人(一般是以抓鬮方式分得土地),并且各農戶已實際進行了耕種,判定已實際終止原合同,涉及的補償或者賠償問題可另行主張,對于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合同中約定違約金的,按照法律事實對當事人做出賠償或者補償。
(2)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方拒絕參與土地調整,要求種植原承包地的,在村民未實際耕種前,原則上支持其訴求。但對于全村村民已實際耕種的,要由村委會做出賠償,賠償數額一般按照減少土地面積的純收入與剩余承包年限的面積;對于分配的實際土地面積和土地等級并未減少和降低的,如承包方未種植實際分配的土地,請求繼續(xù)耕種原土地的,亦以合同終止為由不予支持,賠償數額按照未耕種土地純收入與未耕種年限二分之一的面積計算。
(3)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納入了土地調整方案的,承包人參與了土地分配活動的,判定合同終止,參照承包方對土地的實際投入和案件的具體情況(一般不超過3年的土地純收益)由村委會給予補償,合同約定違約金的,按照違約金補償。
2、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
多數村民因違反民主議定原則主張村委會與他人簽訂的合同無效的,如承包方種植1年以上的,原則上不予支持;承包方種植不足1年的,原則上認定合同無效;投入不大的可予以適當補償;有大量投入的,主要針對承包費,必要時針對承包期限作出調整。
3、村征地補償費的處理問題
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支付給行使土地所有權的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未能調整其他數量和質量相當的土地給農民繼續(xù)承包經營時應將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補償費支付給被征地農民。故以村民小組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小組組織分配;以村民委員會為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時土地補償費可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分配;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分配方案后,將分配方案提交征地單位,征地單位可根據該分配方案直接將土地補償費支付給村民。根據法律規(guī)定,安置補助費應當發(fā)放給未被統(tǒng)一安置的被安置人員個人。故安置補助費只能由征地單位直接支付給村民。
4、“農轉非”問題帶來的原集體土地產生的糾紛問題
包期內發(fā)包方不得任意收回土地是《土地承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國家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行物權保護。已確權給農戶的土地,只有當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qū)的市,轉為非農業(yè)戶口時,才可由發(fā)包方收回,除此以外,集體土地所有者作為發(fā)包方也無權收回確權土地。其次,農戶在承包期內雖然可以自愿將承包地交回發(fā)包方,但必須具備法定形式要件,即承包方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集體土地所有者:因為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是件大事,應當非常慎重,必須采取書面形式。
5、承包期限內的土地流轉問題
互換責任田進行管理經營活動亦應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規(guī)定,互換責任田是當事人之間協(xié)商一致,并報發(fā)包方備案即可生效,互換的期限應在未經營使用的年限內。而且互換土地后的雙方對于互換土地的作用均不能隨意改變土地的用途。
6、“搶種”浸權問題的處理
這種”搶種”行為往往是事出有因,在已過播種期后,如果讓受侵害者進行收獲不但在當前農民的意識中不能接受,顯然會激化不可預測的矛盾;如果將種植物予以鏟除導致的又是社會財富的減失。所以我們認為由搶種者收獲,具有承包權的承包方得到賠償具有現實可行性,如此處理也未違背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另外,在賠償數額上不宜高于侵占土地的純收益,這樣便于判決的實際履行。
(作者單位:165100 黑龍江省呼瑪縣呼瑪鎮(zhèn)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