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解
1941年11月19日下午,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巡洋艦“悉尼”號,在沿距西澳大利亞海岸大約150英里航線巡航時,與一艘不明國籍的大型艦只相遇,該艦是經過偽裝的德國輔助巡洋艦“鸕鶿”號?!胞R鶿”號原是一艘貨船,為執(zhí)行偽裝偷襲任務,德海軍將其改為軍艦。該艦的設計十分詭秘,各種炮平時隱匿在艦上設備的掩蔽之下,戰(zhàn)時可快速顯露出來。1941年11月19日,為搜尋新的獵物,它駛入西澳大利亞海域。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悉尼”號輕型巡洋艦,也是一艘具有相當戰(zhàn)斗力的軍艦。1941年2月,它返回澳大利亞,執(zhí)行本國的護航和巡邏任務。
下午4時,“鸕鶿”號艦長西奧多·安東·迪特默斯發(fā)現(xiàn)“悉尼”號,他曾想快速躲避,但發(fā)動機出現(xiàn)故障,只能一面實施偽裝與欺騙,一面做好戰(zhàn)斗準備。與作戰(zhàn)經驗豐富的迪特默斯一樣,“悉尼”號艦長約瑟夫·波奈特也是一位資深的海軍軍官。當他發(fā)現(xiàn)“鸕鶿”號后,立刻意識到必須對其進行仔細盤查。
“悉尼”號發(fā)出燈光信號,要求對方升旗表明身份。波奈特看到,眼前的這艘船是荷蘭貨船“馬六甲海峽”號。然而,經驗告訴他,不能輕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必須作進一步的證實。于是,他命令信號兵發(fā)出一個“馬六甲海峽”號慣用的密碼。迪特默斯根本不懂這個密碼的含義,他意識到偽裝已無濟于事,一場廝殺不可避免。此時,兩艦相距1500米,平行以14節(jié)的速度向前行駛。迪特默斯命令升起德國旗,各炮一齊射擊,兩枚魚雷也飛出了發(fā)射管。此時是下午5時30分。在猛烈的攻擊中,“悉尼”號的艦首炮塔被擊毀,飛機遭重創(chuàng),引起燃料燃燒,大火迅速在甲板上蔓延。在突如其來的襲擊面前,波奈特沉著指揮,實施堅決反擊。他用艦尾炮塔炮猛烈還擊,擊中了“鸕鶿”號的煙囪、發(fā)動機艙和電氣設備艙,引起大火。就這樣,在海戰(zhàn)開始的5分鐘之內,兩艦都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沒過多久,海上便恢復了平靜。10時整,“悉尼”號沉入了2400多米深冰冷的海水中,艦上645名官兵無一生還。與此同時,“鸕鶿”號的大火越燒越旺,迪特默斯決定棄船。2日凌晨0時30分,“鸕鶿”號發(fā)生猛烈爆炸,艦體旋即沉沒。在這場戰(zhàn)斗中,“鸕鶿”號393名艦員有78人葬身海底。幸存的德國人都成了澳軍的俘虜。
這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戰(zhàn)斗,由此留下了60多年都難以解開的謎團。在此后的若干年中,人們對海戰(zhàn)的經過、“悉尼”號沉沒的原因,以及艦上官兵死難情況,眾說紛紜,使這場海戰(zhàn)成為澳大利亞戰(zhàn)爭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事件。關于“悉尼”號沉沒的原因,有人認為,偽裝成貨船的“鸕鶿”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現(xiàn)代化程度較高的“悉尼”號擊沉。有人甚至直接提出,日本潛艇參與了海戰(zhàn)。當然,反對的意見也不少,有人辯駁稱,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幾天,日本不大可能輕易對一艘與己無關的軍艦發(fā)動攻擊,并且也沒有日本潛艇當時出沒這一海域的任何記載。
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令人信服地解答所有疑問。
(摘自《文摘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