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躍文
【摘 要】目的:探討近年來我院產科出血相關因素及預防護理措施。方法:對我院1112例產后出血的住院分娩孕產婦進行分析。 結果:發(fā)生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按發(fā)生數排位前5位是子宮收縮乏力 (25.0%)、疤痕子宮(17.0%)、胎盤因素 (15.2%)、軟產道損傷 (9.8%)、凝血功能異常 (8.0%)。結論: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危險因素間存在相互作用,及時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可降低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及死亡率。
【關鍵詞】產后出血;相關因素;預防護理措施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286-01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大于500ml,是分娩嚴重并發(fā)癥,居我國產婦死亡首位[1]近幾年來產后出血發(fā)生率逐步增加,因此認知分析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加強預防及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資料來源于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我院分娩產婦8496例, 發(fā)生產后出血112例的有關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例均為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產婦, 均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19~41歲, 平均29. 3歲; 初產婦69例,經產婦43例,剖宮產73例, 陰道分娩39例,出血時間發(fā)生在產后2h以內98例,2h以外15例,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 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mL者為產后出血, 所有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見表1。
1.1.2 出血量的測量方法:(1)陰道分娩。 胎兒娩出后,立即置聚血盤于產婦臀下至產后2h取出,直接測量聚血盤中的血量,以稱重估計血染沙布及血染產單上的血量, 回病房后至產后24h以會陰墊集血,亦以稱重法計算出血量,上述出血量的總和為產后24h的出血量。(2)剖宮產分娩。 子宮壁切開后先吸盡羊水棄之,然后負壓瓶集血,余出血測量方法與陰道分娩相同。
2 護理措施
2.1 搶救護理 一旦發(fā)現產婦有產后出血傾向,要全力以赴的進行搶救 立即讓患者平臥,取頭低腳高位,利于下肢靜脈回流 給予4~6L/min的氧氣吸入,馬上建立輸液通道,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視病情掌握輸液速度,及早發(fā)現休克的早期癥狀,維持足夠的血容量,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2 協助醫(yī)生迅速止血 給予按摩子宮,刺激子宮收縮,有利于宮腔積血的排出。按摩前必須排空膀胱。方法: 一手置于宮底,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另一手在恥骨聯合上按壓下腹中部,將子宮上推 作均勻有節(jié)律的按摩子宮,同時壓出宮腔內積血,注意觀察出血量。
2.3 使用宮縮劑,促進子宮收縮。遵醫(yī)囑給注射子宮收縮劑:縮宮素10u直接注射子宮體,或者加入液體靜脈滴注,加強宮縮必要時肌肉注射麥角新堿( 高血壓 心臟病患者慎用)。
2.4 在無輸血和手術條件的情況下,可使用宮腔填塞紗布,但是一定要注意無菌操作,均勻填塞,不留空隙,填塞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宮底高度及子宮大小 取出紗條時一定要注意放慢速度,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2.5 準確收集并測量出血量,觀察顏色,氣味,有無血塊等出血量的估計,有利于醫(yī)生采取針對性措施。糾正休克,減少產后出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降低病死率的有很大意義。
2.6 上述搶救護理效果欠佳,持續(xù)出血,患者休克進行性加重時,應積極做好手術準備,必要時切除子宮,挽救生命。
3 預防產后出血的措施
3.1 監(jiān)護
3.1.1孕期監(jiān)護 在產前保健指導中,進行系統的產前檢查,詢問病史及各項化驗檢查 有產后出血史、貧血、多胎、巨大兒、妊娠羊水過多、滯產史的孕婦進行高危妊娠篩選,專案管理,跟蹤隨訪,定期復查,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告誡孕婦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加強孕期營養(yǎng),合理飲食,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對預防產后出血是非常重要的
3.1.2分娩時監(jiān)護 第一產程要密切觀察胎心,宮縮及胎先露下降情況,及時作肛查,了解宮口開大程度。用產程圖監(jiān)測產程進展,及時發(fā)現和處理產程延緩和停滯 如需手術助產或剖宮產時做好一切術前準備和預防產后出血的準備。 第二產程 嚴密觀察胎心的變化,科學接生,注意保護會陰,防治軟產道損傷,適時地進行會陰切開,縮短第二產程,確保母子平安 胎兒娩出后,采用正確的收集出血的方法,觀察出血情況 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采取及時有效的處理方法,順利完成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的監(jiān)護 正確鑒別胎盤剝離征象的出現,正確處理胎盤娩出,能夠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胎盤尚未完全剝離時,不能過早的下壓宮底,按揉子宮或牽拉臍帶,胎盤娩出后,仔細檢查胎盤母體面胎盤小葉有無缺損,檢查胎膜是否完整,胎兒面有無血管斷裂,及時發(fā)現副胎盤的存在 如果有胎盤殘留,立即無菌操作徒手進入宮腔取出殘留胎盤組織,同時檢查軟產道有無損傷,及時縫合 防治產后出血的發(fā)生。
3.1.3 分娩后監(jiān)護 分娩后24h內,尤其是最初2h內在產房觀察宮縮及陰道出血情況,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的變化 觀察其皮膚黏膜、口唇四肢的溫濕度等末梢循環(huán)情況以及尿量記錄,及早發(fā)現休克征兆。
4 討論
任何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的因素均可導致產后出血,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如下:(1)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為首位原因,子宮過度膨脹, 宮腔壓力增高, 子宮肌纖維過度伸展, 產后常易出現宮縮乏力,故對于繼發(fā)性宮縮乏力、 巨大兒、 多胎、 羊水過多等胎兒娩出后應預防性地使用前列腺素,很多研究已證實了前列腺素在產后出血中的作用[3]。(2)疤痕子宮, 孕婦有嚴重的合并癥或有發(fā)熱現象, 可減弱子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 影響子宮收縮, 發(fā)生產后大出血難以控制。(3)胎次越多、 流產次數越多,都不同程度損傷子宮內膜及繼發(fā)感染等,再次妊娠時前置胎盤,胎盤粘連、 胎盤植入、 胎盤殘留的發(fā)生率相應上升,發(fā)生產后出血的幾率大大增加。 對于前置胎盤者,手術前術者要親自參與B超檢查,明確胎盤的位置及胎盤下緣與子宮頸內口的關系,選擇合適的切口,并由有經驗的高年資醫(yī)生上臺參與手術,同時應做好產后出血搶救的各項準備工作,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4)產程過快胎兒過大疤痕子宮接產時未保護好會陰或陰道手術助產操作不當,均可引起會陰陰道宮頸裂傷,嚴重裂傷可達陰道穹窿子宮下段甚至盆壁,造成腹膜后血腫或闊韌帶內血腫,引起產后出血。(5)另外凝血功能異常、 血液病、 重度肝病等出血傾向、 營養(yǎng)不良、 嚴重貧血等也是產后出血原因[4]。 產后出血往往不是單純的一種因素引起, 有時含有2種以上的原因, 對于有以上單項相關因素, 或多項相關因素的產婦, 產前要做好產后出血的各項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危險因素間存在相互作用,應重視產后出血的預防,及時發(fā)現并處理各種不利因素,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鼓勵孕婦參加圍產期保健,在圍產期保健中,做好健康教育,宣傳保健知識以及住院分娩的意義 ,評估孕婦的高危因素,增強孕婦的保健意識,提高孕婦的自我檢測水平,從而降低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產后出血一定要發(fā)現及時,處理及時,做好病情觀察。胎盤娩出前發(fā)現活動性鮮紅血自陰道持續(xù)流出,多為軟產道損傷所致,如果間歇性流出暗紅色血,宮縮時停止,松弛時出血量增多,應迅速協助胎盤娩出如果陰道外出血少,宮底不斷升高且柔軟,推壓宮底時,有大量血塊和血液從陰道涌出,為宮腔內出血,如果發(fā)現不及時,產婦短時間內出現休克癥狀,嚴重危及生命。因此,產房工作人員要經常培訓,進行業(yè)務學習,不能松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增加責任心,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確保萬無一失及時發(fā)現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時給予恰當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對減少產后大出血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做好孕期保健,加強孕期營養(yǎng),合理攝取營養(yǎng)物質,適當的運動,增加機體抗病能力 同時注意不能營養(yǎng)過剩,產生巨大兒,增加產后出血的危險。
參考文獻
[1]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05.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43.
[3] 王九華.產后出血的預防和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8(10).
[4] 朱明艷.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預防[J].甘肅科技,2008,7(2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