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慧
摘 要:蕭邦生于波蘭,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20歲來到巴黎,成為震動歐洲的青年作曲家;李斯特是匈牙利人,12歲就到了法國,在那里形成了他的哲學見解和藝術觀。蕭邦和李斯特都是浪漫主義音樂潮流的中心人物,也是較早將東歐民間音樂語匯融入西方藝術音樂的藝術家。
關鍵詞:蕭邦;李斯特;民族精神;音樂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30--01
一、蕭邦的音樂創(chuàng)作
蕭邦的音樂既有濃郁的波蘭民族風格,又有高貴的詩人氣質,是歷史上最有獨創(chuàng)性的音樂家之一。她本人是大演奏家,所作之200余首作品,除17首歌曲、大提琴奏鳴曲、鋼琴三重奏與人聲或其他樂器的組合外,全部都是鋼琴曲。包括3首奏鳴曲、4首敘事曲、4首諧謔曲、4首即興曲以及前奏曲、夜曲、練習曲、波蘭舞曲、圓舞曲、瑪祖卡等多首。在這一領域里達到了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
蕭邦音樂的民族性格,早在華沙時期創(chuàng)作的瑪祖卡、波蘭舞曲、夜曲、《波蘭名歌幻想曲》和《克拉科維亞舞曲回旋曲》等作品中就顯露出來。即使是傳統(tǒng)的古典音樂體裁,如奏鳴曲、變奏曲以及協(xié)奏曲,亦結合以波蘭民間音樂的音調節(jié)奏,《a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的末樂章就是瑪祖卡的特點。
他賦予瑪祖卡、波蘭舞曲、圓舞曲以極高的藝術性和表現(xiàn)力。瑪祖卡是與波蘭民間音樂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體裁,有的舞蹈性較強,如《F大調作品7之1》,被稱為“小猶太”的《a小調作品17之4》,《C大調作品24之2》;有的帶優(yōu)美的抒情性,如《b小調作品33之4》,《a小調作品68之2》等。它們的旋律風格獨特,常建筑在大-小調交替的基礎上,和聲含有增4度和大7度。波蘭舞曲的創(chuàng)作貫穿他的一生。
據(jù)考證《d小調波蘭舞曲》(作品71之1)是15歲時的作品,它與早期的一批波蘭舞曲都有胡梅爾、韋伯華麗纖巧風格的影響。作品26的兩首已顯露出剛毅的性格,特別是《降e小調作品26之2》篇幅大大擴展,有戲劇性的對比因素,和聲復雜,音響宏大。作品40亦包括兩首,第一首常被成為“軍隊波蘭舞曲”像一首凱旋進行曲;第二首在深沉的悲劇性中透露出堅定的性格;《作品44》和《作品53》表現(xiàn)了對祖國過去輝煌歷史的回顧和對繁榮昌盛前途的憧憬。晚期的《幻想波蘭舞曲》雖充滿了悲痛感,在曲終之前仍有壯麗的頌歌出現(xiàn)。
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中心人物之一,蕭邦賦予古典奏鳴曲套曲以深刻而鮮明的思想內容。3首奏鳴曲的第一首作于華沙時期,尚不成熟?!督礲小調第二奏鳴曲》有強烈的斗爭精神,第三樂章引用他在華沙起義失敗后寫的一首《喪葬進行曲》,曲中出現(xiàn)為死難者送葬的沉重步伐和喪鐘敲擊般的形象,也有內心無比悲痛的歌聲?!禸小調第三奏鳴曲》情緒樂觀明朗,蕭邦還將原用于交響曲、奏鳴曲和室內樂套曲的諧謔曲發(fā)展成獨立的、較大型的鋼琴音樂體裁,4首諧謔曲內容豐富,音樂十分感人。
二、李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
鋼琴音樂是李斯特重要的創(chuàng)作領域。他是一位技藝超凡的演奏家,國際性和大演奏家的音樂生涯,使他的鋼琴音樂包含多種因素。在旅行演奏的年代里,吧貝里尼、威爾第的歌劇,貝多芬、柏遼茲的交響曲,舒伯特的歌曲改編成鋼琴曲演奏,既起到推廣名曲的作用,也把聲樂和管弦樂語匯移植到鋼琴上,擴展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根據(jù)旅行印象創(chuàng)作的3集《旅行年代》包含多首樂曲。第一年“瑞士”從大自然汲取靈感,如《威廉退爾小教堂》、《華倫斯坦湖上》等;第二年“意大利”大多取材于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如《彼特拉克14行詩》、《但丁讀后感》等;第三年是晚期作品,反映出李斯特對和聲語匯及其他作曲技法的探究。
19首“匈牙利狂想曲”大都具有吉普賽人歌舞的音調節(jié)奏和結構特點,有華麗的技巧和火熱狂放的感情表達。數(shù)集“練習曲”反映出他鋼琴音樂風格與演奏風格的聯(lián)系。他們技巧艱深,不少帶有標題(如《超級練習曲》中的“馬捷帕”、“鬼火”、“狩獵”等),不僅要克服極困難的演奏技巧,還要表達標題提示的意境。鋼琴奏鳴曲和協(xié)奏曲均把多樂章套曲形式加以綜合,在結構上有所創(chuàng)新,特別是《b小調鋼琴奏鳴曲》,體現(xiàn)了他的哲學思想。
李斯特的鋼琴音樂受蕭邦影響。他幾首融化了蕭邦的創(chuàng)造,在炫技性演奏上有更大的發(fā)展。如前所述,他在鋼琴音樂中引入了交響性和歌唱性因素,以及模仿小提琴跳弓,大量運用大音程跳躍,兩首交織彈奏歌唱性的內聲部,模仿民間樂器快速的同音反復因素。
作為一位鋼琴演奏大師,李斯特在寫作管弦樂曲之初未能很好地掌握管弦樂樂法。他需要有助手。先后有康拉迪和拉夫在他指導下為縮譜配器,她自己再修改定稿。
李斯特是繼柏遼茲之后最重要的標題音樂作曲家,首創(chuàng)單樂章標題交響音樂體裁——交響詩。交響詩這一名稱,可能是指這類作品并不嚴格遵循古典結構,標題均含有詩意。因為,他在1848年—1858年之間寫的12首交響詩,以及1883年寫的最后一首,都是或表現(xiàn)某種思想意向,或因詩歌、戲劇、繪畫引起靈感。
同時應該注意到,肖邦的音樂和李斯特的音樂相比更加復古,分析肖邦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點,在表面上看似隨意、即興的優(yōu)美旋律,其實都是經過肖邦仔細考慮和精心設計的,有著很強的邏輯性(這正是令人驚訝和感嘆的地方),只有肖邦的鋼琴作品達到了即巧奪天工,又渾然天成的完美境界。然而,李斯特的作品則是指向未來的,在他手中發(fā)展成熟的動機變形的手法,逐漸成為了后來構建浪漫主義宏偉大廈的標準之一,對后人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代音樂巨匠瓦格納。當然他晚期的許多小品如《噴泉》也能反映出他對印象派音樂的一個引導,是印象派音樂的先驅之一 。